急求!!简明物理化学的全部公式!!在线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朱文涛编著的《简明物理化学》中的全部公式。给一个能下的连接。。。。或者。。什么都行。急!!!尽快。。。清华大学出版社朱文涛编著的《简明物理化学》中的全部公式...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朱文涛编著的《简明物理化学》中的全部公式。给一个能下的连接。。。。或者。。什么都行。急!!!尽快。。。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朱文涛编著的《简明物理化学》中的全部公式。给一个能下的连接。。。。或者。。什么都行。急!!!尽快。。。 展开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朱文涛编著的《简明物理化学》中的全部公式。给一个能下的连接。。。。或者。。什么都行。急!!!尽快。。。 展开
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有些人简直就是乱来,初中物理都来了~~~~~~~~乱搞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紧密的联系。化学现象伴生有物理现象;物理因素可以引起或加速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能力与物理运动之间有本质联系,由大量实验事实,经过归纳总结出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的相互联系入手,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的普通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物理化学的只要内容和任务:
(1)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的能量转换关系,即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力;研究化学反应及物理过程的方法和限度。
(2)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历程,以及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学习物理化学的任务在于对各种化学现象的一般规律提出更深刻、更本质的探索;在于对化工、冶金以及其它有关工业部门的产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理论。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和了解一些物理化学知识也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帮助同学们对中学化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本质的理解,而且对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1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宏观领域里的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对于封闭体系,数字表达式为:
ΔU = Q – W
式中ΔU = U2 – U1 ,U为体系处于某一状态时,贮存于体系内部能量的总和。它是体系的一种容量性质,是状态函数。其值只与体系当时所处的状态有关;其改变值ΔU只与始、终态有关,内能的绝对值无法测定。Q为体系所吸收或放出的热,其值与过程进行的途径有关,为过程量。W为体系所做或接收的功,也是过程量。
(1) 式对于只做体积功的过程可写为
ΔU – Q – P外 ΔU
若为等容过程ΔU = Q V
涵义:体系的等容热等于内能的增量。
若为等压过程ΔU = Q P – PΔV 即U2 – U1 = Q P – P2V2 + P1V1
定义:H ≡ U + PV 称H为焓,它也是体系的一种容量性质。因此上式可写成H 2 – H 1 = QP 即
ΔH = QP
涵义:体系的等压热等于焓的增量。
Q V 及 Q P 可通过实验测定,也可通过下式计算:
Q V = C V (T2 - T1)或Q V = n C v ,m(T 2 - T 1)
Q P = C P (T 2 - T 1 )或Q P = nCP ,m(T2 – T1)
上面式中Cv ,m ,CP ,m分别称为摩尔等容热容与摩尔等压热容(在这里设为与温度无关,n为物质的量)。
二、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等压与等容热效应
热效应指化学反应体系在不作其它功的等温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也叫反应热,若化学反应体系在不作其它功的等温等压(或等容)过程中的反应热,则分别叫等压(或等容)热效应。
Q P 与QV 的关系为 Q P = Qv + PΔV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若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则(6)式可写为:
Q P = Q v +Δng RT
式中Δng为反应中气体产物与气体反应物的物差的量之差。
2ּ 盖斯定律
“任一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或几步完成,其热效应相同”。盖斯定律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必然结果。因为QP = ΔH,Q v =ΔU。盖斯定律是计算热效应的基础。其意义在于:可以从一些已知热效应的反应,通过代数组合方法计算实验测定热效应的反应之反应热。
例一、 求反应C(固)+ 1/2 O 2 (g)→CO(g)的反应热(Δr H m )
解:已知(I) C(固)+ O 2 (g)→CO2(g) Δr H m (I)= - 393ּ5 KJ/moI
(II)CO(g)+ 1/2 O2 (g)→CO2 (g) Δr H m (II) = - 282ּ8 KJ/mol
由(I)— (II)式得 C(固)+ 1/2 O2 (g)→ CO(g)
Δr H m = (I) - Δr H m (II)
= - 393ּ5 - ( - 282ּ8 )= - 110ּ7(KJ/mol)
(结合此例复习热化学方程的写法)
3ּ 标准生成热(Δf H Øm )与标准燃烧热(ΔC H m)
规定:稳定的单质的标准生成熟为零。
定义:在标准压力(P ø)指定温度下,由稳定单质生成一摩尔化合物的等压热效应,叫做该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熟(Δf H øm )。
用Δf H øm 计算25OC(即298K)时反应热公式为:
ΔrH mø = (∑νjΔfHmø)产物 - (∑νjΔfHmø)反应物
定义:在Pø和T下,一摩尔物质完全氧化,使所含元素生成指定的稳定产物时的等压
热效应,叫做该物质的标准燃烧热(Δc H mø)。
用Δc H mø计算25OC时反应热公式为:
ΔrH mø = (∑νjΔcHmø)反应物 - (∑νjΔcHmø)产物
4. 基尔霍夫定律
此定律是从已知某一温度时反应热,计算同一反应在另一温度时反应热的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用方程表示为:
ΔrH(T2) = ΔrH(T1)+ ΔCP(T2 - T1)
式中ΔCP = 常数,ΔCP = (∑νjC P)产物 - (∑νjC P)反应物。ΔrH(T1)- 一般可通过(7)或(8)式求得。有了ΔrH(T1)就可求同一反应在另外温度T2时之反应热。
例二、
§4-2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化学平衡
一.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1.所谓“自发变化”是指能够自动发生的变化,即无需外力帮忙,任其自然,不去管它,即可发生的变化。而自发变化的逆过程则不能自动进行。
(1)气体向真空膨胀(自发进行),它的逆过程即气体的压缩过程不会自动进行;
(2)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入低温物体,它的逆过程是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入高温物体;
(3)各部分浓度不同的溶液,自动扩散,最后浓度均匀,而浓度已经均匀的溶液,不会自动变成浓度不均匀的溶液;
(4)锌片投入CuSO4溶液引起置换反应,它的逆过程也是不会自动发生。
2.一切自发变化都有一定的变化方向,而且都是不会自动逆向进行的。这就是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简单地说:“自发变化是热力学的不可逆过程”。这个结论是经验的总结,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切实际过程都是热力学的不可逆过程。人们又发现这些不可逆过程都是互相关联的。克劳修斯的说法:“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变化。”
开尔文的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变化。”
自发变化都不会自动逆向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根本不可能倒转,借助于外力是可以使一个自动变化逆向进行的。(但不可避免地要在环境中留下影响)
人们对自发过程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一切自发过程在适当地条件下可以对外作功,而非自发过程则必须依靠外力,即环境要消耗功才能进行。
二、自由能(G)、熵(S)
1. 吉布斯自由能(G、△G)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反应体系跟环境之间的做有用功(例如电功)的方向一致。当某化学反应体系能够向环境做有用功时,体系中的化学变化将会自发进行。
等温等压,封闭体系
W’≤△G(自发不可逆,可逆)
若W’=△G 则
△G≤0(自发不可逆,可逆)
热力学理论证明: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做有用功的最大值相等于体系状态函数自由能变化(△G)。(条件:等温等压,封闭体系)
原电池放电作功 △G◎=-nE◎F △rG=-nEF
2. 熵(S,△S)
(1)可逆过程:某一体系经过某一过程,由状态(A)
到状态(B)之后,如果能使体系和环境都完全复原(即体系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环境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环境也复原),则这样的过程就称为可逆过程。反之,如果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体系和环境完全复原,则称为不可逆过程。
(2)可逆过程中热温商之和:
可逆过程中的热温商∑(Qi/Ti)R,与A、B之间的可逆途径无关,而仅由始终状态所决定,显然它具有状态函数变化的特点,克劳修斯据此定义了一个热力学状态函数称为熵,并用符号S表示。
△S=SB-SA=∑(Qi/Ti)R
(3)克劳修斯不等式——热力学第二定律
△SAB≥∑(Qi/Ti)R (不可逆,可逆)
(4)熵增加原理
绝热体系: △S≥0 (不可逆,可逆) △S<0 (不发生)
隔离体系:△S隔离≥0 (不可逆,可逆) △S隔离=△S体系+△S环境≥0
任何自发过程都是由非平衡态趋向平衡态,到了平衡态是时熵函数达到最大值年。因此,自发的不可逆过程进行的限度以熵函数达到最大值为准则,所以熵的数值就表征体系接近平衡态的程度。
(5)熵的统计意义:
熵函数可以作为体系混乱度的一种量度。
对某一体系而言:S气>S液>S固
对某一物质的某一聚集态而言:S高温>S低温
3. 自由能和熵
定义:G=H-TS
等温 △G=△H-T△S
标准状态:△G◎=△H◎-T△S◎
练习3:1mol CH3C6H5在其沸点383.15K时蒸发为气体,求该过程的△VAPH◎、Q、W、△VAPU◎、△VAPG◎。已知该温度下甲苯的汽化热为362Kj.Kg-1。
解:等温(正常熔、沸点)。等压(P◎)下的相变是可逆过程,此时体系应处于一平衡态(△G=0),当一个体系已达到平衡时,则其中任何过程都是可逆的。
CH3C6H5 M=92
Q==△VAPH◎=362÷(1000÷92)=33.30(KJ.mol-1)
△VAPG◎=0 (等温等压下可逆相变——平衡态)
V气=nRT/P=(1×8.314×383.15)÷101325=0.03144(m3)
W=P△V=PV气=101325×0.03144=3186(J)
△ VAPU◎=Q-W=33.30-3.186=30.114(J.MOL-1)
△ VAPS◎=(Q/T)R=33300÷383.15=86.91(J.K-1)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的△rGm和△rG m◎
(1) aA+bB→gG+Hh
△rGm=(gGm,G+hGm,H)-(aGm,A+bGm,B)=( ∑νiGm,i◎) 产物 -(∑νiGm,i◎)反应物
△rGm<0 反应自发进行
△rGm=0 化学平衡
△rGm>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逆反应自发进行)
(2)当反应处在标准状态下进行时(反应温度T和P◎状态)
△ rG m◎=( ∑νiGm,i◎) 产物 -(∑νiGm,i◎)反应物
(3)△rG m◎的重要应用
a.计算平衡常数:△rG m◎=-RTLnK(△rG m◎=-RTLnKa)
b.从某一些反应的△rG m◎,计算另一些反应的△rG m◎:
①C(s)+O2(g) →CO2(g) △rG m◎(i)
②CO(g)+1/2O2(g) →CO2(g) △rG m◎(ii)
①-②=③ ③C(s) +1/2O2(g) →CO (g) △rG m◎(iii)
△rG m◎(iii)= △rG m◎(i)-△rG m◎(ii)
且-RTLnK◎(iii)= -RTLnK◎(i)- -RTLnK◎(ii)
K◎(iii)= K◎(i)/ K◎(ii)
利用可以大体估计反应的可能性
2.标准生成自由能(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fG m◎
△rG m◎= ∑νiGm,i◎ (Gm,i◎=?)
在标准压力下,由稳定的单质生成一摩尔化合物的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即△rG m◎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并用符号△fG m◎表示。
(不同温度T时,△fG m◎值不同,一般手册中给出的298K时的值。)
规定:稳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都等于零。
例8.已知298K时,NH3的△fG m◎=-16.635KJ.MOL-1,求在常温常压(298K,P◎)下,反应 1/2N2(g)+3/2H2(g)→NH3(g)的△rG m◎?
解:△rG m◎=△fG m,NH3◎-(△fG m,N2◎+△fG m,H2◎)=-16.635 KJ.MOL-1
△rG m◎<0,说明常温常压下H2和N2有可能合成NH3。
3. 化学反应等温式:
aA+bB→gG+Hh
△rGm=△rG m◎+RTLnQa
活度熵:Qa=(aGgaHh)/(aAaBb)任意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rGm=0
△rG m◎=-RTLnQa‘=-RTLnKa (Ka=Qa’)
平衡常数:Ka=(aGgaHh)/(aAaBb)平衡态
△rG m=-RTLnKa +RTLnQa
讨论:a.若Ka>Qa,则△rG m <0,反应向右自发进行
b. 若Ka=Qa,则△rG m =0,反应处于平衡态
c. 若Ka<Qa,则△rG m >0,反应不能向右自发进行
4. 平衡常数表达式:
Ka=(aGgaHh)/(aAaBb)
(!)气相反应:(理想气体)
( PG/P◎)g(PG/P◎)h ( PG)g(PG)h
Ka= Kp= ——————————— = ————————————(P◎)-∑νi
(PG/P◎)a(PG/P◎)b (PG)a(PG)b
( PG)g(PG)h
令 Kp= ——————————— (经验平衡常数)
(PG)a(PG)b
故 Kp◎= Kp(P◎)-∑νi (热力学平衡常数)
(2)复相反应(气—固相反应)
纯固相的活度均看作1,即a固=1,气相均看作理想气体,活度即以压力代替,即a气=P气 ,故表达式仅与气相各物质的分压有关。
练习5.电解水是得到纯氢的重要来源之一。问能否用水直接加热,分解得到氢?
H2O(g)=H2(g)+1/2O2(g)
利用 △rGm◎=△rHm◎-T△rSm◎式估算反应的转折温度。已知H2O(g)的△fH m◎=-241.83(KJ.MOL-1),H2O(g),O2(g),H2(g)的规定熵分别为Sm◎=188.72,Sm◎=205.03,Sm◎=130.59(单位:J.MOL-1.K-1),以及H2O(g)的△fG m◎=-228.59(KJ.MOL-1)。
§4-3 电化学基础知识简介
电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与电现象之间关系的学科,这种关系总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当体系内自动发生一个化学变化时,体系产生电池———实现这种变化的装置称为原电池;第二方面,在外加电压作用下体系内发生化学变化———实现这咱变化的装置称为电解池。在第一种变化中化学能转变化为电能,在第二种变化中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因此,可以说电化学是研究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的学科。这里我们首先介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规律,然后介绍电化学平衡。
一. 第二类导体的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
能够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导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导体和第二类导体,前者包括金属,石墨,合金等,它是依靠电子的迁移来传导电流;后者包括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它是依靠正,负离子的迁移来传导电流。
1. 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在一个电解质溶液中放置两惰性电极(如Pt)通电进行电解,溶液中正,负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分别向两电极迁移:正离子向阴极迁移,负离子向阳极迁移,并且在两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电解CuCl2的水溶液时发生如下反应:
阴极: Cu2++2e- Cu
阳极: 2Cl- Cl2+2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解反应:Cu2++2Cl- Cu +Cl2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故阴极又称还原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故阳极又称为氧化极。可见电解质溶液导电是由两个步骤构成的:正,负离子在电声力的作用下作定向移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2. 法拉第定律
法拉第在1833年从实验中总结出:
1) 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在两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通过溶液的电量成正比。
2) 当以相同电量通过含有不同电解质溶液的电解池时,在各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得失电子数相同。
1个电子荷电1.6022 *10-9C,1mol 电子荷电称为一个法拉第用“F”表示。
F=Le-=6.023 *1023 *1.6022 *10-19 =96487=96500C .mol-1
F称为法拉第常数。
假定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MZ+ + Ze- M
在电有为上析出1mol金属M通过的电量为ZF,Z为电及反应中得失电子的计量系数,若电极上析出该金属的物质的量为n mol,则通过溶液的总电量为:
Q =n Z F (2.1)
此式即为法拉第定律的数学形式。法拉第定律不仅适用于电解过程也适用于原电池放电过程。
3. 电流效率
实际电解时由于电极上常发生副反应或次级反应,因此,电解析出某一物质实际消耗的电量要比按法拉定律计算所需的理论电量多一些,二者之比称为电流效率η。
理论电量(按法拉第定律计算)
η=—————————————————— * 100%
实际消耗的电量
二、电解质溶液理论
⒈ 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系数
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m+
a+ === γ+ ——
mθ
m-
a+ === γ- ——
mθ
a+,a-分别称正、负离子的活度,而γ+ , γ-分别称正、负离子的活度系数。虽然,我们仿照非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及活度系数,但是,我们确无法得到仅含有一种离子的溶液,因此无法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出单种离子的活度系数来。电源质溶液表现出来与理想溶液的偏差,总是正、负离子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平均行为,为此,我们定义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
α±===ν α+ν+α-ν- ν=ν++ν-
a± ,γ± 、m±分别称为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系数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
⒉ 离子强度
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的大小反应了电解质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大小,偏差大小的来源,是由于电解质离子带电存在相互静电作用。于是我们定义
I=1/2∑miZi2 mol.kg-1
“I”称为离子强度,它是溶液中离子电荷所形成的静电场强度的度量。
⒊ Debye – Huckel极限公式
Debye – Huckel根据离子氛的概念,应用物理学原理推出了电解质溶液中,电解质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与离子强度的关系:
lgγ±=-A|z+z-|I1/2
此时称为Debye – Huckel极限公式,只能应用于极稀的电解质溶液,在25℃的水溶液中:A = 0.509kg1/2•mol -1/2,故
lgγ±=-0.509|z+z-|I1/2
三、可逆电池电动势
上面我们介绍了有关电解质溶液的一些导电规律,下面我们重点讨论电化学平衡。
热力学原理指出:在恒温、恒压的可逆变化中Gibbs函数的减少值等于体系对环境所作的最大非体积功。
ΔrGm = - Wf
当非体积功仅有电功时,W电 = ZFE,故ΔrGm = - ZFE
式中E为可逆电池电动,Z为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F为法第常数。
这个式子是联系热力学和电化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只有在可逆条件下才能成立。所以,下面我们首先介绍可逆电池的概念:
⒈ 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
可逆电池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电池反应必须是可逆的:即电池在自发放电或对电流充电时,电池反应必须互为逆反应。例如Daniell电池,如图所示:该电池是将Cu片插入CuSO4溶液、锌片插入Z nSO4溶液中,两电解溶液用盐桥连接起来,如果用负载电阻R把两极连接起来组成回路,则回路中就有电流流过,外电路中电流从铜电极向锌电极,两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Zn极:Zn(s)→Zn2+ n+)+ 2e-
+)Cu极:Cu2+(au2+)+ 2e-→Zn(s)
---------------------------------------------------
电池反应:Zn(s)+ Cu2+(aCu2+)→ Cu + Zn2+
如果外加一个电动势为E外的电池对抗相接Zn2+,当E外 >E时,则电池被充电,变成了电解池,其电解反应为:
Zn极:Zn2+(aZn2+)+ 2e-→Zn(s)还原极,
阴极+)Cu极:Cu(s)→Cu2+(aCu2+)+ 2e- 氧化极 ,阳极
———————————————------------
电解反应 Zn2+(aZn2+)+ Cu(s)→Cu2+(aCu2+)+ Zn(s)
可见,电池充电时反应为电池自发放电的逆反应,电池反应式互为逆反应。此时,称电池反应是逆反的。但是,如果把Z nSO4 、CuSO4溶液换成HCl溶液,则电池在充电、放电时的反应就不是互为逆反应了:
放电时:Zn极:Zn → Zn2++ 2e-
+)Cu极:2H+ + 2e-→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池反应:Zn + 2H+→Zn2++ H2
充电时:Zn极:2H+ + 2e-→H2
+)Cu极:Cu→Cu2++ 2e-
————————————
电解反应:Cu + 2H+→Cu2++ H2
可见该电池充电和放电时,电池反应不是互为逆反应,故此电池为不可逆电池。
(2)电池在充电、放电过程必须是可逆的,即电池充电或放电过程无限接近于平横态,通过电池的电流无限小,速率无限慢,时间无限长。
⒉ 对消法测定电池电动势 标准电池
可逆电池电动势可以用对消法进行测定,其原理图如图2.3:EW工作电池,A B为均匀的滑线电阻,G为检流计,K为双向开关。测定步骤是:先将接触点移到C1点,使滑线电阻A B上的读数与标准电池E标的电动势相等将双向开关K接通E标,迅速调节可变电阻R使检流计G无电流通过,则工作电池在AC1上的电位降正好等于标准电池电动势。然后固定R不变,将双向开关K接通待测电池EX,移动接触点至C2使检流计G中无电流通过,则AC2上的电位降即为待测电池的电动势EX。
测电池电动势需用一个电动势为已知的标准电池,通常采用韦斯登标准电池,其构造如图2.4:正极是Hg和H g2SO4的糊状物,负极是含12.5%的镉汞齐,上面是CdSO4的饱和溶液,电极反应为:
负极:Cd(Hg)→Cd2+ + 2e+
+)正极:Hg2SO4(S)+ 2e+→2Hg(1) + SO42-
————————————————
电池反应:Cd(Hg)+ Hg2SO4→CdSO4 + 2Hg(1)
20℃时电池的电动势E = 1.01845V,25℃时为1.01832V,其它温度下E为:
E = 1.01845 - 4.05×10-5 3(T - 293.15)- 9.5×–7(T - 293.15)2 + 1×10–8
(T - 293.15)3
⒊ 电池表达式及电池电动势的符号规约
上面介绍的Daniel铜锌电池可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Zn(s)∣ZnSO4(a1)||CuSO4(a2)∣Cu(s)
而韦斯登标准电池可表示为:Cd(Hg)∣CdSO4•3/8H2O饱和溶液∣Hg2SO4(s)∣Hg(1)
这种式子称为电池表达式,第一个电池为双液电池,第二个电池为单液电池,正确书写电池表达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电池表达式的规定:左边电极进行氧化反应为负极(氧化极),右边电池进行还原反应为正极(还原极)。
(2)电池中两相界面用“∣”表示,而“∣∣”则表示两电解质溶液用盐桥连接,两液体之间的液体接触电势已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3)电池中各物质要注明物态(S,I,g)、浓度、气体要注明压力。
(4)气体不能直接作为电极,需用不活泼金属如Pt、Au、C等作为依附,不活泼金属起传导电流的作用。
按照上面规定写出的电池表达式,如果左边电极确实发生氧化反应,右边电极确实发生还原反应,则称电池为自发电池,电池电动势E规定为正值(E>0);反之,E<0。
按上面规定,电池电动势E等于右边电极的电动势ψ右减去左边电极的电极势ψ左,即
E =ψ右-ψ左
4.可逆电池电动势E与各物质活度aB的关系——电池电动势的Nernst方程
例如,对于电池:Pt∣H2(PH2 )∣HCI(a1)∣Cl2( PCl2 )∣Pt
负极:H2( PH2 )→2H+(aH+)+ 2e+
正极:Cl2(PCl2 )+ 2e+→2Cl+( aCl- )
电池反应:H2( PH2 )+ Cl2( PCl2 )→2H+(aH+)+2CI+(aC1-)
根据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rGm=△rG m◎+RTLnQa
又 ΔrGm = - ZFE
代入上式
如果各物质处于标准态,aB = 1,这时电池称为标准电池,其电动势用符号“E ”表示,故:
RT aH+2 aCl-2
E=Eo- ———— ln——————————
ZF (PH2/Po)( PCl2/Po)
(2.16)式称为电池反应的Nernst方程式。可见如果知道了各物质的浓度mB,又知道了标准电极电势 ,就可以由上式求算出电池电动势E来。由电池表达式写电池反应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a)按电池表达式的规定,左电极发生氧化反应,在右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在反应方向已确定时,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用“→”表示。
b)两电极得、失电子数必须相同,保持电荷平衡。
C)一般情况下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都写成离子反应式,并且不要轻易的把离子合并写成分子。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紧密的联系。化学现象伴生有物理现象;物理因素可以引起或加速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能力与物理运动之间有本质联系,由大量实验事实,经过归纳总结出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的相互联系入手,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的普通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物理化学的只要内容和任务:
(1)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的能量转换关系,即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力;研究化学反应及物理过程的方法和限度。
(2)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历程,以及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学习物理化学的任务在于对各种化学现象的一般规律提出更深刻、更本质的探索;在于对化工、冶金以及其它有关工业部门的产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理论。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和了解一些物理化学知识也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帮助同学们对中学化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本质的理解,而且对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1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宏观领域里的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对于封闭体系,数字表达式为:
ΔU = Q – W
式中ΔU = U2 – U1 ,U为体系处于某一状态时,贮存于体系内部能量的总和。它是体系的一种容量性质,是状态函数。其值只与体系当时所处的状态有关;其改变值ΔU只与始、终态有关,内能的绝对值无法测定。Q为体系所吸收或放出的热,其值与过程进行的途径有关,为过程量。W为体系所做或接收的功,也是过程量。
(1) 式对于只做体积功的过程可写为
ΔU – Q – P外 ΔU
若为等容过程ΔU = Q V
涵义:体系的等容热等于内能的增量。
若为等压过程ΔU = Q P – PΔV 即U2 – U1 = Q P – P2V2 + P1V1
定义:H ≡ U + PV 称H为焓,它也是体系的一种容量性质。因此上式可写成H 2 – H 1 = QP 即
ΔH = QP
涵义:体系的等压热等于焓的增量。
Q V 及 Q P 可通过实验测定,也可通过下式计算:
Q V = C V (T2 - T1)或Q V = n C v ,m(T 2 - T 1)
Q P = C P (T 2 - T 1 )或Q P = nCP ,m(T2 – T1)
上面式中Cv ,m ,CP ,m分别称为摩尔等容热容与摩尔等压热容(在这里设为与温度无关,n为物质的量)。
二、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等压与等容热效应
热效应指化学反应体系在不作其它功的等温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也叫反应热,若化学反应体系在不作其它功的等温等压(或等容)过程中的反应热,则分别叫等压(或等容)热效应。
Q P 与QV 的关系为 Q P = Qv + PΔV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若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则(6)式可写为:
Q P = Q v +Δng RT
式中Δng为反应中气体产物与气体反应物的物差的量之差。
2ּ 盖斯定律
“任一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或几步完成,其热效应相同”。盖斯定律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必然结果。因为QP = ΔH,Q v =ΔU。盖斯定律是计算热效应的基础。其意义在于:可以从一些已知热效应的反应,通过代数组合方法计算实验测定热效应的反应之反应热。
例一、 求反应C(固)+ 1/2 O 2 (g)→CO(g)的反应热(Δr H m )
解:已知(I) C(固)+ O 2 (g)→CO2(g) Δr H m (I)= - 393ּ5 KJ/moI
(II)CO(g)+ 1/2 O2 (g)→CO2 (g) Δr H m (II) = - 282ּ8 KJ/mol
由(I)— (II)式得 C(固)+ 1/2 O2 (g)→ CO(g)
Δr H m = (I) - Δr H m (II)
= - 393ּ5 - ( - 282ּ8 )= - 110ּ7(KJ/mol)
(结合此例复习热化学方程的写法)
3ּ 标准生成热(Δf H Øm )与标准燃烧热(ΔC H m)
规定:稳定的单质的标准生成熟为零。
定义:在标准压力(P ø)指定温度下,由稳定单质生成一摩尔化合物的等压热效应,叫做该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熟(Δf H øm )。
用Δf H øm 计算25OC(即298K)时反应热公式为:
ΔrH mø = (∑νjΔfHmø)产物 - (∑νjΔfHmø)反应物
定义:在Pø和T下,一摩尔物质完全氧化,使所含元素生成指定的稳定产物时的等压
热效应,叫做该物质的标准燃烧热(Δc H mø)。
用Δc H mø计算25OC时反应热公式为:
ΔrH mø = (∑νjΔcHmø)反应物 - (∑νjΔcHmø)产物
4. 基尔霍夫定律
此定律是从已知某一温度时反应热,计算同一反应在另一温度时反应热的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用方程表示为:
ΔrH(T2) = ΔrH(T1)+ ΔCP(T2 - T1)
式中ΔCP = 常数,ΔCP = (∑νjC P)产物 - (∑νjC P)反应物。ΔrH(T1)- 一般可通过(7)或(8)式求得。有了ΔrH(T1)就可求同一反应在另外温度T2时之反应热。
例二、
§4-2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化学平衡
一.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1.所谓“自发变化”是指能够自动发生的变化,即无需外力帮忙,任其自然,不去管它,即可发生的变化。而自发变化的逆过程则不能自动进行。
(1)气体向真空膨胀(自发进行),它的逆过程即气体的压缩过程不会自动进行;
(2)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入低温物体,它的逆过程是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入高温物体;
(3)各部分浓度不同的溶液,自动扩散,最后浓度均匀,而浓度已经均匀的溶液,不会自动变成浓度不均匀的溶液;
(4)锌片投入CuSO4溶液引起置换反应,它的逆过程也是不会自动发生。
2.一切自发变化都有一定的变化方向,而且都是不会自动逆向进行的。这就是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简单地说:“自发变化是热力学的不可逆过程”。这个结论是经验的总结,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切实际过程都是热力学的不可逆过程。人们又发现这些不可逆过程都是互相关联的。克劳修斯的说法:“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变化。”
开尔文的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变化。”
自发变化都不会自动逆向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根本不可能倒转,借助于外力是可以使一个自动变化逆向进行的。(但不可避免地要在环境中留下影响)
人们对自发过程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一切自发过程在适当地条件下可以对外作功,而非自发过程则必须依靠外力,即环境要消耗功才能进行。
二、自由能(G)、熵(S)
1. 吉布斯自由能(G、△G)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反应体系跟环境之间的做有用功(例如电功)的方向一致。当某化学反应体系能够向环境做有用功时,体系中的化学变化将会自发进行。
等温等压,封闭体系
W’≤△G(自发不可逆,可逆)
若W’=△G 则
△G≤0(自发不可逆,可逆)
热力学理论证明: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做有用功的最大值相等于体系状态函数自由能变化(△G)。(条件:等温等压,封闭体系)
原电池放电作功 △G◎=-nE◎F △rG=-nEF
2. 熵(S,△S)
(1)可逆过程:某一体系经过某一过程,由状态(A)
到状态(B)之后,如果能使体系和环境都完全复原(即体系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环境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环境也复原),则这样的过程就称为可逆过程。反之,如果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体系和环境完全复原,则称为不可逆过程。
(2)可逆过程中热温商之和:
可逆过程中的热温商∑(Qi/Ti)R,与A、B之间的可逆途径无关,而仅由始终状态所决定,显然它具有状态函数变化的特点,克劳修斯据此定义了一个热力学状态函数称为熵,并用符号S表示。
△S=SB-SA=∑(Qi/Ti)R
(3)克劳修斯不等式——热力学第二定律
△SAB≥∑(Qi/Ti)R (不可逆,可逆)
(4)熵增加原理
绝热体系: △S≥0 (不可逆,可逆) △S<0 (不发生)
隔离体系:△S隔离≥0 (不可逆,可逆) △S隔离=△S体系+△S环境≥0
任何自发过程都是由非平衡态趋向平衡态,到了平衡态是时熵函数达到最大值年。因此,自发的不可逆过程进行的限度以熵函数达到最大值为准则,所以熵的数值就表征体系接近平衡态的程度。
(5)熵的统计意义:
熵函数可以作为体系混乱度的一种量度。
对某一体系而言:S气>S液>S固
对某一物质的某一聚集态而言:S高温>S低温
3. 自由能和熵
定义:G=H-TS
等温 △G=△H-T△S
标准状态:△G◎=△H◎-T△S◎
练习3:1mol CH3C6H5在其沸点383.15K时蒸发为气体,求该过程的△VAPH◎、Q、W、△VAPU◎、△VAPG◎。已知该温度下甲苯的汽化热为362Kj.Kg-1。
解:等温(正常熔、沸点)。等压(P◎)下的相变是可逆过程,此时体系应处于一平衡态(△G=0),当一个体系已达到平衡时,则其中任何过程都是可逆的。
CH3C6H5 M=92
Q==△VAPH◎=362÷(1000÷92)=33.30(KJ.mol-1)
△VAPG◎=0 (等温等压下可逆相变——平衡态)
V气=nRT/P=(1×8.314×383.15)÷101325=0.03144(m3)
W=P△V=PV气=101325×0.03144=3186(J)
△ VAPU◎=Q-W=33.30-3.186=30.114(J.MOL-1)
△ VAPS◎=(Q/T)R=33300÷383.15=86.91(J.K-1)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的△rGm和△rG m◎
(1) aA+bB→gG+Hh
△rGm=(gGm,G+hGm,H)-(aGm,A+bGm,B)=( ∑νiGm,i◎) 产物 -(∑νiGm,i◎)反应物
△rGm<0 反应自发进行
△rGm=0 化学平衡
△rGm>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逆反应自发进行)
(2)当反应处在标准状态下进行时(反应温度T和P◎状态)
△ rG m◎=( ∑νiGm,i◎) 产物 -(∑νiGm,i◎)反应物
(3)△rG m◎的重要应用
a.计算平衡常数:△rG m◎=-RTLnK(△rG m◎=-RTLnKa)
b.从某一些反应的△rG m◎,计算另一些反应的△rG m◎:
①C(s)+O2(g) →CO2(g) △rG m◎(i)
②CO(g)+1/2O2(g) →CO2(g) △rG m◎(ii)
①-②=③ ③C(s) +1/2O2(g) →CO (g) △rG m◎(iii)
△rG m◎(iii)= △rG m◎(i)-△rG m◎(ii)
且-RTLnK◎(iii)= -RTLnK◎(i)- -RTLnK◎(ii)
K◎(iii)= K◎(i)/ K◎(ii)
利用可以大体估计反应的可能性
2.标准生成自由能(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fG m◎
△rG m◎= ∑νiGm,i◎ (Gm,i◎=?)
在标准压力下,由稳定的单质生成一摩尔化合物的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即△rG m◎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并用符号△fG m◎表示。
(不同温度T时,△fG m◎值不同,一般手册中给出的298K时的值。)
规定:稳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都等于零。
例8.已知298K时,NH3的△fG m◎=-16.635KJ.MOL-1,求在常温常压(298K,P◎)下,反应 1/2N2(g)+3/2H2(g)→NH3(g)的△rG m◎?
解:△rG m◎=△fG m,NH3◎-(△fG m,N2◎+△fG m,H2◎)=-16.635 KJ.MOL-1
△rG m◎<0,说明常温常压下H2和N2有可能合成NH3。
3. 化学反应等温式:
aA+bB→gG+Hh
△rGm=△rG m◎+RTLnQa
活度熵:Qa=(aGgaHh)/(aAaBb)任意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rGm=0
△rG m◎=-RTLnQa‘=-RTLnKa (Ka=Qa’)
平衡常数:Ka=(aGgaHh)/(aAaBb)平衡态
△rG m=-RTLnKa +RTLnQa
讨论:a.若Ka>Qa,则△rG m <0,反应向右自发进行
b. 若Ka=Qa,则△rG m =0,反应处于平衡态
c. 若Ka<Qa,则△rG m >0,反应不能向右自发进行
4. 平衡常数表达式:
Ka=(aGgaHh)/(aAaBb)
(!)气相反应:(理想气体)
( PG/P◎)g(PG/P◎)h ( PG)g(PG)h
Ka= Kp= ——————————— = ————————————(P◎)-∑νi
(PG/P◎)a(PG/P◎)b (PG)a(PG)b
( PG)g(PG)h
令 Kp= ——————————— (经验平衡常数)
(PG)a(PG)b
故 Kp◎= Kp(P◎)-∑νi (热力学平衡常数)
(2)复相反应(气—固相反应)
纯固相的活度均看作1,即a固=1,气相均看作理想气体,活度即以压力代替,即a气=P气 ,故表达式仅与气相各物质的分压有关。
练习5.电解水是得到纯氢的重要来源之一。问能否用水直接加热,分解得到氢?
H2O(g)=H2(g)+1/2O2(g)
利用 △rGm◎=△rHm◎-T△rSm◎式估算反应的转折温度。已知H2O(g)的△fH m◎=-241.83(KJ.MOL-1),H2O(g),O2(g),H2(g)的规定熵分别为Sm◎=188.72,Sm◎=205.03,Sm◎=130.59(单位:J.MOL-1.K-1),以及H2O(g)的△fG m◎=-228.59(KJ.MOL-1)。
§4-3 电化学基础知识简介
电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与电现象之间关系的学科,这种关系总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当体系内自动发生一个化学变化时,体系产生电池———实现这种变化的装置称为原电池;第二方面,在外加电压作用下体系内发生化学变化———实现这咱变化的装置称为电解池。在第一种变化中化学能转变化为电能,在第二种变化中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因此,可以说电化学是研究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的学科。这里我们首先介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规律,然后介绍电化学平衡。
一. 第二类导体的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
能够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导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导体和第二类导体,前者包括金属,石墨,合金等,它是依靠电子的迁移来传导电流;后者包括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它是依靠正,负离子的迁移来传导电流。
1. 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在一个电解质溶液中放置两惰性电极(如Pt)通电进行电解,溶液中正,负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分别向两电极迁移:正离子向阴极迁移,负离子向阳极迁移,并且在两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电解CuCl2的水溶液时发生如下反应:
阴极: Cu2++2e- Cu
阳极: 2Cl- Cl2+2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解反应:Cu2++2Cl- Cu +Cl2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故阴极又称还原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故阳极又称为氧化极。可见电解质溶液导电是由两个步骤构成的:正,负离子在电声力的作用下作定向移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2. 法拉第定律
法拉第在1833年从实验中总结出:
1) 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在两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通过溶液的电量成正比。
2) 当以相同电量通过含有不同电解质溶液的电解池时,在各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得失电子数相同。
1个电子荷电1.6022 *10-9C,1mol 电子荷电称为一个法拉第用“F”表示。
F=Le-=6.023 *1023 *1.6022 *10-19 =96487=96500C .mol-1
F称为法拉第常数。
假定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MZ+ + Ze- M
在电有为上析出1mol金属M通过的电量为ZF,Z为电及反应中得失电子的计量系数,若电极上析出该金属的物质的量为n mol,则通过溶液的总电量为:
Q =n Z F (2.1)
此式即为法拉第定律的数学形式。法拉第定律不仅适用于电解过程也适用于原电池放电过程。
3. 电流效率
实际电解时由于电极上常发生副反应或次级反应,因此,电解析出某一物质实际消耗的电量要比按法拉定律计算所需的理论电量多一些,二者之比称为电流效率η。
理论电量(按法拉第定律计算)
η=—————————————————— * 100%
实际消耗的电量
二、电解质溶液理论
⒈ 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系数
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m+
a+ === γ+ ——
mθ
m-
a+ === γ- ——
mθ
a+,a-分别称正、负离子的活度,而γ+ , γ-分别称正、负离子的活度系数。虽然,我们仿照非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及活度系数,但是,我们确无法得到仅含有一种离子的溶液,因此无法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出单种离子的活度系数来。电源质溶液表现出来与理想溶液的偏差,总是正、负离子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平均行为,为此,我们定义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
α±===ν α+ν+α-ν- ν=ν++ν-
a± ,γ± 、m±分别称为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系数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
⒉ 离子强度
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的大小反应了电解质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大小,偏差大小的来源,是由于电解质离子带电存在相互静电作用。于是我们定义
I=1/2∑miZi2 mol.kg-1
“I”称为离子强度,它是溶液中离子电荷所形成的静电场强度的度量。
⒊ Debye – Huckel极限公式
Debye – Huckel根据离子氛的概念,应用物理学原理推出了电解质溶液中,电解质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与离子强度的关系:
lgγ±=-A|z+z-|I1/2
此时称为Debye – Huckel极限公式,只能应用于极稀的电解质溶液,在25℃的水溶液中:A = 0.509kg1/2•mol -1/2,故
lgγ±=-0.509|z+z-|I1/2
三、可逆电池电动势
上面我们介绍了有关电解质溶液的一些导电规律,下面我们重点讨论电化学平衡。
热力学原理指出:在恒温、恒压的可逆变化中Gibbs函数的减少值等于体系对环境所作的最大非体积功。
ΔrGm = - Wf
当非体积功仅有电功时,W电 = ZFE,故ΔrGm = - ZFE
式中E为可逆电池电动,Z为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F为法第常数。
这个式子是联系热力学和电化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只有在可逆条件下才能成立。所以,下面我们首先介绍可逆电池的概念:
⒈ 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
可逆电池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电池反应必须是可逆的:即电池在自发放电或对电流充电时,电池反应必须互为逆反应。例如Daniell电池,如图所示:该电池是将Cu片插入CuSO4溶液、锌片插入Z nSO4溶液中,两电解溶液用盐桥连接起来,如果用负载电阻R把两极连接起来组成回路,则回路中就有电流流过,外电路中电流从铜电极向锌电极,两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Zn极:Zn(s)→Zn2+ n+)+ 2e-
+)Cu极:Cu2+(au2+)+ 2e-→Zn(s)
---------------------------------------------------
电池反应:Zn(s)+ Cu2+(aCu2+)→ Cu + Zn2+
如果外加一个电动势为E外的电池对抗相接Zn2+,当E外 >E时,则电池被充电,变成了电解池,其电解反应为:
Zn极:Zn2+(aZn2+)+ 2e-→Zn(s)还原极,
阴极+)Cu极:Cu(s)→Cu2+(aCu2+)+ 2e- 氧化极 ,阳极
———————————————------------
电解反应 Zn2+(aZn2+)+ Cu(s)→Cu2+(aCu2+)+ Zn(s)
可见,电池充电时反应为电池自发放电的逆反应,电池反应式互为逆反应。此时,称电池反应是逆反的。但是,如果把Z nSO4 、CuSO4溶液换成HCl溶液,则电池在充电、放电时的反应就不是互为逆反应了:
放电时:Zn极:Zn → Zn2++ 2e-
+)Cu极:2H+ + 2e-→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池反应:Zn + 2H+→Zn2++ H2
充电时:Zn极:2H+ + 2e-→H2
+)Cu极:Cu→Cu2++ 2e-
————————————
电解反应:Cu + 2H+→Cu2++ H2
可见该电池充电和放电时,电池反应不是互为逆反应,故此电池为不可逆电池。
(2)电池在充电、放电过程必须是可逆的,即电池充电或放电过程无限接近于平横态,通过电池的电流无限小,速率无限慢,时间无限长。
⒉ 对消法测定电池电动势 标准电池
可逆电池电动势可以用对消法进行测定,其原理图如图2.3:EW工作电池,A B为均匀的滑线电阻,G为检流计,K为双向开关。测定步骤是:先将接触点移到C1点,使滑线电阻A B上的读数与标准电池E标的电动势相等将双向开关K接通E标,迅速调节可变电阻R使检流计G无电流通过,则工作电池在AC1上的电位降正好等于标准电池电动势。然后固定R不变,将双向开关K接通待测电池EX,移动接触点至C2使检流计G中无电流通过,则AC2上的电位降即为待测电池的电动势EX。
测电池电动势需用一个电动势为已知的标准电池,通常采用韦斯登标准电池,其构造如图2.4:正极是Hg和H g2SO4的糊状物,负极是含12.5%的镉汞齐,上面是CdSO4的饱和溶液,电极反应为:
负极:Cd(Hg)→Cd2+ + 2e+
+)正极:Hg2SO4(S)+ 2e+→2Hg(1) + SO42-
————————————————
电池反应:Cd(Hg)+ Hg2SO4→CdSO4 + 2Hg(1)
20℃时电池的电动势E = 1.01845V,25℃时为1.01832V,其它温度下E为:
E = 1.01845 - 4.05×10-5 3(T - 293.15)- 9.5×–7(T - 293.15)2 + 1×10–8
(T - 293.15)3
⒊ 电池表达式及电池电动势的符号规约
上面介绍的Daniel铜锌电池可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Zn(s)∣ZnSO4(a1)||CuSO4(a2)∣Cu(s)
而韦斯登标准电池可表示为:Cd(Hg)∣CdSO4•3/8H2O饱和溶液∣Hg2SO4(s)∣Hg(1)
这种式子称为电池表达式,第一个电池为双液电池,第二个电池为单液电池,正确书写电池表达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电池表达式的规定:左边电极进行氧化反应为负极(氧化极),右边电池进行还原反应为正极(还原极)。
(2)电池中两相界面用“∣”表示,而“∣∣”则表示两电解质溶液用盐桥连接,两液体之间的液体接触电势已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3)电池中各物质要注明物态(S,I,g)、浓度、气体要注明压力。
(4)气体不能直接作为电极,需用不活泼金属如Pt、Au、C等作为依附,不活泼金属起传导电流的作用。
按照上面规定写出的电池表达式,如果左边电极确实发生氧化反应,右边电极确实发生还原反应,则称电池为自发电池,电池电动势E规定为正值(E>0);反之,E<0。
按上面规定,电池电动势E等于右边电极的电动势ψ右减去左边电极的电极势ψ左,即
E =ψ右-ψ左
4.可逆电池电动势E与各物质活度aB的关系——电池电动势的Nernst方程
例如,对于电池:Pt∣H2(PH2 )∣HCI(a1)∣Cl2( PCl2 )∣Pt
负极:H2( PH2 )→2H+(aH+)+ 2e+
正极:Cl2(PCl2 )+ 2e+→2Cl+( aCl- )
电池反应:H2( PH2 )+ Cl2( PCl2 )→2H+(aH+)+2CI+(aC1-)
根据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rGm=△rG m◎+RTLnQa
又 ΔrGm = - ZFE
代入上式
如果各物质处于标准态,aB = 1,这时电池称为标准电池,其电动势用符号“E ”表示,故:
RT aH+2 aCl-2
E=Eo- ———— ln——————————
ZF (PH2/Po)( PCl2/Po)
(2.16)式称为电池反应的Nernst方程式。可见如果知道了各物质的浓度mB,又知道了标准电极电势 ,就可以由上式求算出电池电动势E来。由电池表达式写电池反应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a)按电池表达式的规定,左电极发生氧化反应,在右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在反应方向已确定时,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用“→”表示。
b)两电极得、失电子数必须相同,保持电荷平衡。
C)一般情况下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都写成离子反应式,并且不要轻易的把离子合并写成分子。
迈杰
2024-11-30 广告
2024-11-30 广告
体外试剂诊断是迈杰转化医学研究(苏州)有限公司的重要业务领域之一。我们专注于开发和生产高质量的体外诊断试剂,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这些试剂基于先进的生物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准确性,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检测结...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迈杰提供
展开全部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一)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一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v<2f 倒缩小实 照相机
f<u<2f v>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f 放大正虚 放大镜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二)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 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R�沟缏分杏谐中�缌鳎�缏分斜匦胗械缭矗�业缏酚Ρ蘸系摹?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 Q=It
电流单位:安培(A) 1安培=1000毫安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 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⒌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例题:一只标有“6V、3W”电灯,接到标有8伏电路中,如何联接一个多大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解:由于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于总电压8伏大于电灯额定电压6伏,应串联一只电阻R2 如右图,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欧。答:(略)
⒍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例:如图R2=6欧,K断开时安培表的示数为0.4安,K闭合时,A表示数为1.2安。求:①R1阻值 ②电源电压 ③总电阻
已知:I=1.2安 I1=0.4安 R2=6欧
求:R1;U;R
解:∵R1、R2并联
∴I2=I-I1=1.2安-0.4安=0.8安
根据欧姆定律U2=I2R2=0.8安×6欧=4.8伏
又∵R1、R2并联 ∴U=U1=U2=4.8伏
∴R1=U1/I1=4.8伏/0.4安=12欧
∴R=U/I=4.8伏/1.2安=4欧 (或利用公式 计算总电阻) 答:(略)
十二、电能
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⒉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公式:P=W/t P=UI (P=U2/R P=I2R)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⒊电能表(瓦时计):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1度电=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电可使二只“220V、40W”电灯工作几小时?
解 t=W/P=1千瓦时/(2×40瓦)=1000瓦时/80瓦=12.5小时
十三、磁
1.磁体、磁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的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个对其它磁体发生作用的区域。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体周围磁场用鸥邢呃幢硎尽?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与螺线管两端极性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一)
一、 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氧气的来源:
13.玻义耳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 2HgO 加热 Hg+ O2 ↑
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 H2O2 MnO22H2O+ O2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
二、自然界中的水:
1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2H2O 通电 2H2↑+ O2 ↑
17.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H2CO3
三、质量守恒定律:
19.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2. 镁还原氧化铜:Mg + CuO 加热 Cu + MgO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3.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26.煤炉的底层:C + O2 点燃 CO2
27.煤炉的中层:CO2 + C 高温 2CO
28.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 O2 点燃 2CO2
(3)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2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0.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31.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 H2CO3
32.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 高温 CaO + CO2↑
33.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Ca(OH)2 + CO2 === CaCO3 ↓+ H2O
(4)一氧化碳的性质:
3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35.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 + O2 点燃 2CO2
其它反应:
36.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五、燃料及其利用:
3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9.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二)
六、金属
(1)金属与氧气反应:
40.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41.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42.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3. 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 + 3O2 = 2Al2O3
(2)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44.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45.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46.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47.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 H2↑
48.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49.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50.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51.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 H2↑
(3)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新金属 + 新盐
52.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53.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ZnSO4 + Cu
54.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金属铁的治炼原理:
55.3CO+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七、酸、碱、盐
1、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56.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57.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58.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59.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60.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6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62.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63.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6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6.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67.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2、碱的化学性质
(1) 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68.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69.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70.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71.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72.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2)碱 + 酸-------- 盐 + 水(中和反应,方程式见上)
(3)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73.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3、盐的化学性质
(1)盐(溶液) + 金属单质-------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7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盐 + 酸--------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7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3)盐 + 碱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76.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4)盐 + 盐 ----- 两种新盐
77.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8.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一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v<2f 倒缩小实 照相机
f<u<2f v>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f 放大正虚 放大镜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二)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 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R�沟缏分杏谐中�缌鳎�缏分斜匦胗械缭矗�业缏酚Ρ蘸系摹?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 Q=It
电流单位:安培(A) 1安培=1000毫安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 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⒌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例题:一只标有“6V、3W”电灯,接到标有8伏电路中,如何联接一个多大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解:由于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于总电压8伏大于电灯额定电压6伏,应串联一只电阻R2 如右图,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欧。答:(略)
⒍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例:如图R2=6欧,K断开时安培表的示数为0.4安,K闭合时,A表示数为1.2安。求:①R1阻值 ②电源电压 ③总电阻
已知:I=1.2安 I1=0.4安 R2=6欧
求:R1;U;R
解:∵R1、R2并联
∴I2=I-I1=1.2安-0.4安=0.8安
根据欧姆定律U2=I2R2=0.8安×6欧=4.8伏
又∵R1、R2并联 ∴U=U1=U2=4.8伏
∴R1=U1/I1=4.8伏/0.4安=12欧
∴R=U/I=4.8伏/1.2安=4欧 (或利用公式 计算总电阻) 答:(略)
十二、电能
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⒉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公式:P=W/t P=UI (P=U2/R P=I2R)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⒊电能表(瓦时计):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1度电=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电可使二只“220V、40W”电灯工作几小时?
解 t=W/P=1千瓦时/(2×40瓦)=1000瓦时/80瓦=12.5小时
十三、磁
1.磁体、磁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的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个对其它磁体发生作用的区域。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体周围磁场用鸥邢呃幢硎尽?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与螺线管两端极性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一)
一、 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氧气的来源:
13.玻义耳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 2HgO 加热 Hg+ O2 ↑
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 H2O2 MnO22H2O+ O2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
二、自然界中的水:
1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2H2O 通电 2H2↑+ O2 ↑
17.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H2CO3
三、质量守恒定律:
19.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2. 镁还原氧化铜:Mg + CuO 加热 Cu + MgO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3.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26.煤炉的底层:C + O2 点燃 CO2
27.煤炉的中层:CO2 + C 高温 2CO
28.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 O2 点燃 2CO2
(3)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2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0.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31.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 H2CO3
32.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 高温 CaO + CO2↑
33.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Ca(OH)2 + CO2 === CaCO3 ↓+ H2O
(4)一氧化碳的性质:
3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35.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 + O2 点燃 2CO2
其它反应:
36.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五、燃料及其利用:
3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9.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二)
六、金属
(1)金属与氧气反应:
40.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41.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42.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3. 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 + 3O2 = 2Al2O3
(2)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44.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45.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46.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47.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 H2↑
48.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49.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50.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51.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 H2↑
(3)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新金属 + 新盐
52.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53.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ZnSO4 + Cu
54.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金属铁的治炼原理:
55.3CO+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七、酸、碱、盐
1、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56.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57.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58.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59.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60.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6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62.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63.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6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6.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67.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2、碱的化学性质
(1) 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68.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69.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70.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71.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72.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2)碱 + 酸-------- 盐 + 水(中和反应,方程式见上)
(3)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73.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3、盐的化学性质
(1)盐(溶液) + 金属单质-------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7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盐 + 酸--------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7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3)盐 + 碱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76.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4)盐 + 盐 ----- 两种新盐
77.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8.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参考资料: http://bbs.spthome.com/thread-3191-1-1.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种东西怎么可能有!!有的话谁还买啊!!我只找到这个,你看看行不行
高中所有化学方程式
http://post.baidu.com/f?kz=13127446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注:
(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恒;
(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6)其它相关内容:反冲运动、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见第一册P128〕。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 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高中所有化学方程式
http://post.baidu.com/f?kz=13127446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注:
(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恒;
(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6)其它相关内容:反冲运动、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见第一册P128〕。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 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初中物理公式集锦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 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G物h
总功W总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00%
功率P (w) 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1/R =1/R1 +1/R2 +……
欧姆定律 I= U/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t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课件
http://www.foodmate.net/lesson/89/
绪论
第一章 统计热力学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四章 热力学在多组分体系中的应用
第五章 热力学在相平衡体系中的应用
第六章 化学平衡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八章 电化学
第九章 表面与胶体化学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 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G物h
总功W总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00%
功率P (w) 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1/R =1/R1 +1/R2 +……
欧姆定律 I= U/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t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课件
http://www.foodmate.net/lesson/89/
绪论
第一章 统计热力学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四章 热力学在多组分体系中的应用
第五章 热力学在相平衡体系中的应用
第六章 化学平衡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八章 电化学
第九章 表面与胶体化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初中物理公式集锦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 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G物h
总功W总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00%
功率P (w) 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1/R =1/R1 +1/R2 +……
欧姆定律 I= U/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t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 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G物h
总功W总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00%
功率P (w) 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1/R =1/R1 +1/R2 +……
欧姆定律 I= U/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t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