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2013-10-30
展开全部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在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的相互交叉投资、兼并,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形成了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挥比较成本优势。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 如果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经济全球化是值得欢迎的,前关贸总协定总干事萨瑟兰认为:“全球化的经济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愉快和欢乐,而且还带来了许多烦恼和痛苦。樊纲认为,全球化能快速带来资本和技术,但不能快速带来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管理能力,因而对发展中国家存在不利的一面。 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一柄双刃剑,它把可口可乐、摇滚乐连同艾滋病、海落因等一起传播到世界各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较量,是不同重量级别的拳击手同台竞争。 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既无可反对,也无法回避。这跟我们无法阻止地球自转和抱怨恶劣的天气毫无用处一样。我国历史发展表明,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走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而只能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在此进程中趋利避害。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们的目标是希望在市场体系扩大的过程中,巩固自身的优势,包括新技术的控制,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维持和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扩展,以及通过多边机构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推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进程来体现。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希望获得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些好处,而考虑更多的是风险防范问题,如维护经济主权、经济安全,同时又担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 笔者认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利用几乎是不付费的后发优势以及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充分享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从而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更进一步讲,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的唯一所能选择的必由之路。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现代经济结构的不断产生和变革。而现代经济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外在的,发展中国家要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必须积极从外部引进。否则,单纯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以技术进步为例。现代技术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在始于西方工业革命的现代经济中,绝大多数经济技术和都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发明专利的比重,1967—1979年只有0.004, 1983年则下降为0.002,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积极地进口这些技术和方法。固然,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技术创新也很重要,但这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国外现成的技术方法尤其是基本技术方法的基础之上。从实践来看,凡是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后起国家,无一不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日本和韩国就是比较典型的范例。根据统计,1970—1990年,日本累计进口技术81498亿日元,1990年,日本的技术进口仍然大大多于出口。长期的技术进口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60至8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主要以引进为主,特别是80年代可谓是韩国技术引进的黄金时期。据初步统计,1981—1987年韩国引进的技术共2598项,是过去25年总和的60%;专利支付费约15亿美元,为过去25年总数的77%。”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新技术产生和应用的速度大大提高,发展中国家如果不积极从外部引进技术而依靠闭门造车,将不断拉大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永远停留于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需要全球经济体系,更需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别无他途的唯一选择。 固然,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将面临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但只要政策得当,发展中国家是可以取得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后来居上的。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问题上总是持悲观态度,认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几乎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竞争力。其实,这一观点明显地严重低估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有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根据测算,过去10多年里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工资率平均每小时不到2美元,而发达国家则为18美元,欧洲工人的单位工资是东亚工人的4倍,但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却不大。固然,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等因素,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有所削弱,但影响程度并不大。如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无法抵消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一样,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也难以抵消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一个不争的事实便是,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日益转向发展中国家,如果发展中国家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可以不断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并赶超发达国家。韩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奉行开放型贸易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果,不仅成功地实现了产业演进和经济发展,而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了发达国家。目前,韩国已经成为“富国俱乐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一员,并且在汽车、半导体、信息处理、电信和核能等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具备了一定优势。
二战以后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贸易战略愈开放、参与国际的程度愈深,经济实绩就愈优。反之,贸易战略愈封闭,与国际经济的隔离程度愈深,经济实绩就愈糟。1996年5月7日,世界银行发表的题为《世界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的最新报告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反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经济顺利发展。该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过去10年中,发达国家与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平均2%的经济发展速度,东亚以外的其他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平均1.5%的经济增长率;相形之下,那些较慢或缓慢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则相当迟缓。总体来说,快速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且增长稳定,过去10年间,前者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后者的50%以上。 在发展中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否定和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这些人看来,全球化只是进一步剥削世界上的穷人和使富人更富的工具。”中国的一位学者更是明确地指出: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常常是: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按照这些学者的主张,发展中国家必须摆脱经济全球化的束缚,走民族主义式的道路,并积极发展南南合作,以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 仔细考察上述发展中国家学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观点其实不过是普雷维什(阿根廷经济学家)“中心一外围论”的翻版。该的核心是当时的国际贸易格局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雷维什指出,当今世界分为两大体系,即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体系。中心国家是技术创新者、制成品生产者和经济利益获得者,而外围国家则是技术模仿者、原材料提供者和中心的附属。两者的贸易关系是,中心向外围出口工业制成品,外围向中心出口初级产品。由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率高,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低、需求收入弹性小,双方贸易的结果是经济剩余流向中心国家,外围国家处于受剥削的附庸地位,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割断同中心国家的经济联系,实行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坚持“集体自力更生”原则,以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同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相对抗。 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论”已被实践证明是极端片面的,给以此为指导思想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就连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普雷维什本人也完全放弃了“中心一外围论”的核心——中心外围利益完全对立、外围要取得经济发展就必须割断与中心的联系的观点,转而强调中心和外围的相互依存性。在代表普雷维什后期思想的《依附、发展和相互依存》这篇论文中,他反对中心地区的财富基本上是外围地区创造的观点,认为这一观点忽视了中心地区巨大的技术进步的影响。普雷维什指出,中心和外围利益趋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地区采用中心地区不断更新的技术同样会给双方带来无可置疑的好处”。发展中国家要谋求经济发展,明智的做法不是“努力割断与中心的联系,而是明智地利用这个联系”。 否定经济全球化的人士非常推崇正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流行的民族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认为这是“对第三世界前途的一种新的探索。”不可否认,当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从理论上讲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作为一种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讲却是反化的,是一种借民族传统来排斥现代文明的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它往往同极端保守的宗教结合在一起,以禁欲主义的经义来压制人民对现代世俗生活的追求。 至于这些学者所提出的以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是不可行的。固然,南南合作和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排斥任何国际分工的发展道路相比无疑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实践表明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益处是微乎其微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南南合作的经济意义远没有意义那么大。早在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满足排斥国际经济联系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市场需要,开始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但是,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成功的。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标志是贸易创造效应,它表现在区域内部贸易扣除贸易转移效应后的增加值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90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内部贸易额占区域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都小于15%,而欧共体国家的这一指标1990年就已超过了60%。这表明,即使不扣除贸易转移效应,各个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内部贸易增加值也是微不足道的,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发展中国家普遍收入水平低,国内市场狭小,难以大量吸纳其它成员国的商品。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产品和工艺、技术结构性强,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般成本递增快,合作经济规模小,也无法形成旨在分享规模效益的协议分工。 (3)尽管组成经济集团的国家之间一般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但贸易政策、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的差别却很大。这种差别阻碍了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协调,往往使区域内部贸易和经济自由化的措施得不到实施或不能按时实施。另外,发展中国家经济集团的政策协调还面临以下两个特殊的障碍:其一,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关税是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这给区域集团成员国统一关税尤其是降低关税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其二,贸易和经济政策的统一往往造成了苦乐不均,需要建立类似欧共体“农业共同基金”的机制给利益受损的成员国以补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有限,难以承担这类基金所带来的沉重负担。(4)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是获静态收益,从长远来看,通过贸易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目的更为重要。而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成员国一般技术水平都很低,缺乏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各成员国无法通过发展区内贸易而达到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目的。 不可否认,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从经济全球化中所分得的“蛋糕”的分量不可能完全相等。由于的原因,发达国家在目前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短期来说,发达国家分得“蛋糕”的分量要大一些。但是,绝不能就此认为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更不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应当明确,经济全球化从总体上讲是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大好的机遇。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握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参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否则,如果回归传统,像过去那样走内向型的发展道路,其结局也必将像过去那样,只能是停滞,甚至灭亡。
二战以后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贸易战略愈开放、参与国际的程度愈深,经济实绩就愈优。反之,贸易战略愈封闭,与国际经济的隔离程度愈深,经济实绩就愈糟。1996年5月7日,世界银行发表的题为《世界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的最新报告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反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经济顺利发展。该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过去10年中,发达国家与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平均2%的经济发展速度,东亚以外的其他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平均1.5%的经济增长率;相形之下,那些较慢或缓慢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则相当迟缓。总体来说,快速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且增长稳定,过去10年间,前者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后者的50%以上。 在发展中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否定和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这些人看来,全球化只是进一步剥削世界上的穷人和使富人更富的工具。”中国的一位学者更是明确地指出: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常常是: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按照这些学者的主张,发展中国家必须摆脱经济全球化的束缚,走民族主义式的道路,并积极发展南南合作,以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 仔细考察上述发展中国家学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观点其实不过是普雷维什(阿根廷经济学家)“中心一外围论”的翻版。该的核心是当时的国际贸易格局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雷维什指出,当今世界分为两大体系,即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体系。中心国家是技术创新者、制成品生产者和经济利益获得者,而外围国家则是技术模仿者、原材料提供者和中心的附属。两者的贸易关系是,中心向外围出口工业制成品,外围向中心出口初级产品。由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率高,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低、需求收入弹性小,双方贸易的结果是经济剩余流向中心国家,外围国家处于受剥削的附庸地位,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割断同中心国家的经济联系,实行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坚持“集体自力更生”原则,以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同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相对抗。 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论”已被实践证明是极端片面的,给以此为指导思想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就连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普雷维什本人也完全放弃了“中心一外围论”的核心——中心外围利益完全对立、外围要取得经济发展就必须割断与中心的联系的观点,转而强调中心和外围的相互依存性。在代表普雷维什后期思想的《依附、发展和相互依存》这篇论文中,他反对中心地区的财富基本上是外围地区创造的观点,认为这一观点忽视了中心地区巨大的技术进步的影响。普雷维什指出,中心和外围利益趋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地区采用中心地区不断更新的技术同样会给双方带来无可置疑的好处”。发展中国家要谋求经济发展,明智的做法不是“努力割断与中心的联系,而是明智地利用这个联系”。 否定经济全球化的人士非常推崇正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流行的民族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认为这是“对第三世界前途的一种新的探索。”不可否认,当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从理论上讲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作为一种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讲却是反化的,是一种借民族传统来排斥现代文明的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它往往同极端保守的宗教结合在一起,以禁欲主义的经义来压制人民对现代世俗生活的追求。 至于这些学者所提出的以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是不可行的。固然,南南合作和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排斥任何国际分工的发展道路相比无疑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实践表明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益处是微乎其微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南南合作的经济意义远没有意义那么大。早在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满足排斥国际经济联系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市场需要,开始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但是,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成功的。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标志是贸易创造效应,它表现在区域内部贸易扣除贸易转移效应后的增加值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90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内部贸易额占区域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都小于15%,而欧共体国家的这一指标1990年就已超过了60%。这表明,即使不扣除贸易转移效应,各个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内部贸易增加值也是微不足道的,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发展中国家普遍收入水平低,国内市场狭小,难以大量吸纳其它成员国的商品。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产品和工艺、技术结构性强,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般成本递增快,合作经济规模小,也无法形成旨在分享规模效益的协议分工。 (3)尽管组成经济集团的国家之间一般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但贸易政策、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的差别却很大。这种差别阻碍了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协调,往往使区域内部贸易和经济自由化的措施得不到实施或不能按时实施。另外,发展中国家经济集团的政策协调还面临以下两个特殊的障碍:其一,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关税是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这给区域集团成员国统一关税尤其是降低关税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其二,贸易和经济政策的统一往往造成了苦乐不均,需要建立类似欧共体“农业共同基金”的机制给利益受损的成员国以补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有限,难以承担这类基金所带来的沉重负担。(4)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是获静态收益,从长远来看,通过贸易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目的更为重要。而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成员国一般技术水平都很低,缺乏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各成员国无法通过发展区内贸易而达到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目的。 不可否认,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从经济全球化中所分得的“蛋糕”的分量不可能完全相等。由于的原因,发达国家在目前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短期来说,发达国家分得“蛋糕”的分量要大一些。但是,绝不能就此认为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更不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应当明确,经济全球化从总体上讲是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大好的机遇。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握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参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否则,如果回归传统,像过去那样走内向型的发展道路,其结局也必将像过去那样,只能是停滞,甚至灭亡。
智研科信
2024-07-31 广告
2024-07-31 广告
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可以看市场调研报告,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经过团队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智研科信提供
2013-10-30
展开全部
经济全球化对当前世界的影响
各国经济从原始分散的自然经济走到具有全球联系的现代经济,其内在的逻辑是社会的分工引起了交换、交换又促进了社会分工。资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凭借其自我增值的“本能冲动”(Animal Spirit),对于推动财富的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分工的实现必须依赖各分工方的公平合作”这一基本发展原理的失效。没有公平合作的分工,任何发展不可能持续多久。
现实中的经济全球化,迄今为止依然是资本的跨国流动和政府和社会向这种流动的被动让步所构成。这样的全球化,创造了一个“投资者主权”的世界。资本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理人(投资基金),以“抽走资本”为武器,向各国政府和各国市场要求:最优质的工作者和最低的工资,最小的雇员规模,最低的税收和最多的补贴,最自由进出的市场,最少的环保要求,最优的免费基础设施,最少的社会保障责任负担,最安全的社会政治环境等等。一旦这些要求的某些方面没有得到满足,资本就会“抽走”,给有关国家的经济带来资本不足的损失。当然,出于投机盈利的动机,即使这些条件都满足,资本也可能抽走,因为资本流动没有任何外在制度约束,而资本本身是不存在道德约束的。
从各国经济的整体上来看,全球化的影响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主要有:
促进市场竞争和生产效率提高
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激发科技开发和知识普及
丰富市场供给的多样化
促进世界生活方式的接近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则主要有:
加大金融危机的风险
减少经济中的工作机会
恶化收入分配状况
社会关系变得紧张
自然资源过度耗竭
生态环境过度破坏
当然,以上无论是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具体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各国内部,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典型表现。
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影响所造成的典型表现是:
“无就业性增长”。主要产业的效率、世界竞争力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仍在提高,经济增长率保持正的速度。但是,整体就业的增长率不但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表现为零增长或负增长。就业消失的原因是大规模资本收购和并购所引起的企业兼并浪潮和大量资本密集型技术和人工智能化技术的采用,以及由此引起的降低成本竞争的加剧。据西方国家的有关研究,西方的实际失业率已从十年前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马丁等,1998)。
2.贫富两极分化明显,劳资矛盾加剧,社会认同感下降。一方面,财富向占人口约20%的大资本所有者、成功经理层和研发者集中(如美国目前最富有的一万户家庭拥有全部私人财产的约三分之一;上层经理的收入近20年来上升了约66%)。另一方面,大部分兰领和白领工作者的实际工资下降(如近25年来美国五分之四的雇员的小时实际工资下降了11%)。随着工人中失业比重的迅速上升,大量工人从合同工变为临时工、从临时工变为随机工,工会组织不断缩小,工人的谈判力量明显减弱。例如美国的工会组织在90年代急剧萎缩,全部工人中参加工会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加尔布雷思,1997,324页)。工人在工资下降的同时,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如国际劳工组织最新统计表明,美国劳动者的平均工作时间已经从每年1500小时左右上升到2000小时,超过被认为是“工作机器”的日本劳动者的1800小时(ILO, 1999)。西方国家在最近十几年里的刑事犯罪率不断上升,防止犯罪的支出随之迅速膨胀。
3.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下降,“福利社会”正在消失。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税和向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的再分配功能正在迅速弱化。公司税和利润税的征收比率在降低,而工资税和消费性增值税的征收比率在提高。如德国在1983-1995年公司和独立经营者在全部税收中的税负就从13.1%下降为5.7%;利润税率从1980年的37%下降为1994年的25%。政府收入下降的一个结果是大幅降低社会保障支出(例如美国和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大为削弱)。另一个结果是用于教育、公路、铁路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萎缩。
4.资本外逃和投机性金融市场冲击严重,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西方国家间的竞争加剧。资本日益不满意西方国家的雇员高工资、累进所得税、公众和政府对于经营活动的严格监督等经营环境,所以纷纷外逃以寻求国际的优惠经营条件。同时,国际短期资本在对发展中国家发起攻击的同时也对发达国家的外汇市场进行攻击(如1992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对英国外汇市场的攻击)。由于市场经济是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的利益单位,发达国家在面对资本外逃和投机性冲击时是苦乐不均。因此,难以形成统一行动来对付这一问题。各自只得竞相提高吸引和留住资本的优惠政策。美国政府则想借机把“全球化”搞成“全球的美国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影响所形成的典型表现是:
1.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严重的资本不足问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大量通过贷款形成的资本进入也易造成大量的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如1995年墨西哥发生的重大国际债务危机)。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有助于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但是,资本的进入也带来了“资本专制”等等不良西方文化的冲击,使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倾斜。
3.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通过购并当地企业实现的外资进入还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促进产业竞争。但是,由于跨国资本“无国籍”和无民族认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资本的功能。因此,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
4.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但是,跨国资本总有一种摆脱所在投资国政府控制的倾向。在利用廉价劳动力替代发达国劳动力的好处的同时,往往对所购并的企业大量裁员,以及建立相对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所以,外资的正的“雇员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来看并不明显。如果还考虑到被外资挤垮的其他企业,则外资的雇员效应就要打更大折扣。例如,因加入经合组织而获得大量外资的墨西哥和土耳其,并未建立起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系,反而出现日益严重的失业和贫困劳动力(经济难民)外流难题。
5.多种结构的跨国资本的进入,活跃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但是,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也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近两年发生在东亚的国际金融危机。
各国经济从原始分散的自然经济走到具有全球联系的现代经济,其内在的逻辑是社会的分工引起了交换、交换又促进了社会分工。资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凭借其自我增值的“本能冲动”(Animal Spirit),对于推动财富的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分工的实现必须依赖各分工方的公平合作”这一基本发展原理的失效。没有公平合作的分工,任何发展不可能持续多久。
现实中的经济全球化,迄今为止依然是资本的跨国流动和政府和社会向这种流动的被动让步所构成。这样的全球化,创造了一个“投资者主权”的世界。资本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理人(投资基金),以“抽走资本”为武器,向各国政府和各国市场要求:最优质的工作者和最低的工资,最小的雇员规模,最低的税收和最多的补贴,最自由进出的市场,最少的环保要求,最优的免费基础设施,最少的社会保障责任负担,最安全的社会政治环境等等。一旦这些要求的某些方面没有得到满足,资本就会“抽走”,给有关国家的经济带来资本不足的损失。当然,出于投机盈利的动机,即使这些条件都满足,资本也可能抽走,因为资本流动没有任何外在制度约束,而资本本身是不存在道德约束的。
从各国经济的整体上来看,全球化的影响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主要有:
促进市场竞争和生产效率提高
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激发科技开发和知识普及
丰富市场供给的多样化
促进世界生活方式的接近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则主要有:
加大金融危机的风险
减少经济中的工作机会
恶化收入分配状况
社会关系变得紧张
自然资源过度耗竭
生态环境过度破坏
当然,以上无论是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具体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各国内部,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典型表现。
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影响所造成的典型表现是:
“无就业性增长”。主要产业的效率、世界竞争力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仍在提高,经济增长率保持正的速度。但是,整体就业的增长率不但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表现为零增长或负增长。就业消失的原因是大规模资本收购和并购所引起的企业兼并浪潮和大量资本密集型技术和人工智能化技术的采用,以及由此引起的降低成本竞争的加剧。据西方国家的有关研究,西方的实际失业率已从十年前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马丁等,1998)。
2.贫富两极分化明显,劳资矛盾加剧,社会认同感下降。一方面,财富向占人口约20%的大资本所有者、成功经理层和研发者集中(如美国目前最富有的一万户家庭拥有全部私人财产的约三分之一;上层经理的收入近20年来上升了约66%)。另一方面,大部分兰领和白领工作者的实际工资下降(如近25年来美国五分之四的雇员的小时实际工资下降了11%)。随着工人中失业比重的迅速上升,大量工人从合同工变为临时工、从临时工变为随机工,工会组织不断缩小,工人的谈判力量明显减弱。例如美国的工会组织在90年代急剧萎缩,全部工人中参加工会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加尔布雷思,1997,324页)。工人在工资下降的同时,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如国际劳工组织最新统计表明,美国劳动者的平均工作时间已经从每年1500小时左右上升到2000小时,超过被认为是“工作机器”的日本劳动者的1800小时(ILO, 1999)。西方国家在最近十几年里的刑事犯罪率不断上升,防止犯罪的支出随之迅速膨胀。
3.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下降,“福利社会”正在消失。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税和向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的再分配功能正在迅速弱化。公司税和利润税的征收比率在降低,而工资税和消费性增值税的征收比率在提高。如德国在1983-1995年公司和独立经营者在全部税收中的税负就从13.1%下降为5.7%;利润税率从1980年的37%下降为1994年的25%。政府收入下降的一个结果是大幅降低社会保障支出(例如美国和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大为削弱)。另一个结果是用于教育、公路、铁路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萎缩。
4.资本外逃和投机性金融市场冲击严重,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西方国家间的竞争加剧。资本日益不满意西方国家的雇员高工资、累进所得税、公众和政府对于经营活动的严格监督等经营环境,所以纷纷外逃以寻求国际的优惠经营条件。同时,国际短期资本在对发展中国家发起攻击的同时也对发达国家的外汇市场进行攻击(如1992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对英国外汇市场的攻击)。由于市场经济是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的利益单位,发达国家在面对资本外逃和投机性冲击时是苦乐不均。因此,难以形成统一行动来对付这一问题。各自只得竞相提高吸引和留住资本的优惠政策。美国政府则想借机把“全球化”搞成“全球的美国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影响所形成的典型表现是:
1.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严重的资本不足问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大量通过贷款形成的资本进入也易造成大量的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如1995年墨西哥发生的重大国际债务危机)。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有助于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但是,资本的进入也带来了“资本专制”等等不良西方文化的冲击,使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倾斜。
3.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通过购并当地企业实现的外资进入还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促进产业竞争。但是,由于跨国资本“无国籍”和无民族认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资本的功能。因此,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
4.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但是,跨国资本总有一种摆脱所在投资国政府控制的倾向。在利用廉价劳动力替代发达国劳动力的好处的同时,往往对所购并的企业大量裁员,以及建立相对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所以,外资的正的“雇员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来看并不明显。如果还考虑到被外资挤垮的其他企业,则外资的雇员效应就要打更大折扣。例如,因加入经合组织而获得大量外资的墨西哥和土耳其,并未建立起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系,反而出现日益严重的失业和贫困劳动力(经济难民)外流难题。
5.多种结构的跨国资本的进入,活跃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但是,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也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近两年发生在东亚的国际金融危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30
展开全部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论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都应敞开大门,适应这一趋势,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其中机会,面对各种挑战,至于现在的影响是如果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不断下降。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应主动参与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
人们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将给中国出口带来的利益,但中国的贸易得利还应反映在进口上,进口可以使消费者买到更多优质的东西,以更少的钱购买一些商品,消费者所得应是衡量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贸易和投资还带来许多外部效应,使中国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大大改善,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技术外溢,它不同于技术转让,是不用付费的所得。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第四,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上共同的规则来办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上,尽早参与全球化贸易,就是要逼着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不断下降。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应主动参与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
人们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将给中国出口带来的利益,但中国的贸易得利还应反映在进口上,进口可以使消费者买到更多优质的东西,以更少的钱购买一些商品,消费者所得应是衡量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贸易和投资还带来许多外部效应,使中国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大大改善,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技术外溢,它不同于技术转让,是不用付费的所得。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第四,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上共同的规则来办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上,尽早参与全球化贸易,就是要逼着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30
展开全部
利: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弊: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2014·荆门)某政治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部分蛋糕分给了富人,其它人只得到面包屑。材料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贫富差距悬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