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大鼓的方法?
手腕放松,握槌力度适中。将大臂力量挥动传送手腕,乃至手臂,鼓槌。最终敲击到鼓面。练习时一定要放松,感受力度的协调变化与反馈,多感受,多练习。
1、基本资料:
鼓管弦乐队中最大的鼓,直径近1米。由蒙上皮的木制框架构成。演奏时通常竖着放置,虽然可能有一面或两面鼓膜,但实际上只使用一面。大鼓由一个单鼓槌敲击,被称作大鼓槌,两面的头都可使用,头上包着羊毛或毡子。通常敲击时,是击鼓膜的中心与鼓边之间,击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击奏(断奏)和特殊效果。尽管现代大鼓在交响乐队已广泛使用,但最初它只是和其他土耳其军乐队的打击乐器一起在18世纪晚期进入欧洲,19世纪中叶以前一般只用于模仿军乐队的音响效果。
2、乐器结构:
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
鼓的材料,鼓身∶初期有金(金属)、玉、木、石等种种制品。一直到现代,则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马、猪皮等制造。用金属制造的叫"钲鼓",用石料制造的叫"石鼓",兽皮制成的称为"皮鼓"。鼓圈和鼓卡:多用铝合金制成。鼓棰:短而粗的木棰,一端包以皮条、布料或绒毡,呈球状。
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其状多为矮桶式,大型鼓多半悬挂在鼓楼中,或大雄宝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则配以吊钟,架放在鼓架上,以备赞诵唱念之用。手鼓则于离位行进时执持敲用。
大鼓属于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可控制发音的强弱 变化。用鼓棰敲击发音,随用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其音色低沉响亮,雄壮有力,用于模仿雷声和炮声时恰如其分。
现代大鼓起源于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称大军鼓,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是军乐队、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几乎不作独奏,而是参与合奏或衬托乐队和声的伴奏乐器, 但大鼓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使乐队的低音声部更加充实、丰满,而且为整个乐队带来一种气势,增添了活力。
“大鼓”的基本打法主要有击鼓心、打鼓边、按鼓、蹭鼓面、磕鼓面、击鼓槌等。
大鼓是有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烧纸调等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的。也有单点打法、双点打法,一块鼓板,上下都得打。
对大鼓来说,都是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如四分音符用单棰,即右手打;如用双棰,左右手同时打;八分音符,则右手先后均匀地各打一下;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则右手手连续打二下,左手打一下;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则右左手各打下后,右手再打一下;再如十六分音符,即在一拍时间里,右左手均匀地交替各打两下,而遇到节奏紧凑的地方,就得左手压过右手去打。
扩展资料
打大鼓的基本动作:
目视前方,右手举棰至头顶,左手扶鼓。开打后胸部略向后倾,两腿分开成马步状,随着节奏两腿自然颤动。
花式打法:
打鼓帮:用左右鼓棰击打鼓帮,发出嘎嘎的脆声。此打法仍以右手打“打”,左手打“各”。
打鼓边:此打法严格地说不是敲,而是利用鼓皮对鼓棰的反弹作用弹出来的效果。即两手虚握鼓棰,手心向上,向前摧到鼓皮边沿;使鼓棰按音符在鼓皮上弹动,敲时要巧、要脆、要轻。
嗑鼓面:就是按照节奏用鼓棰前疙瘩,在鼓钉上左右划动,发出音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