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赏析广播稿500字的要有题目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有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绘祥子美好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的品质。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然而在这个地狱里都会是个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成为一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坏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
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最使祥子苦恼的,是无法摆脱虎妞的纠缠。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加于他的关系,想方设法避开她。虽然比起大兵和特务,虎妞没有可以任意置他于死地的权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在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
在这里,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
人物形象:
祥子 原是农民,脸上的疤及其生活习性和内在心态都留下了农民的烙印。诚实质朴、木讷、保守的祥子离开农村后再也不愿回去了,因为他知道农村没有生活出路。这不正是眼下千千万万农民工的心态么? 虎妞 泼辣而有心计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理事物,将人和车场管理的井井有条。颇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局,却没料到早早的被父亲——刘四爷——拆穿,但他还是骗取祥子和她结了婚,但却没料到父亲会狠心抛下她不管,卖了厂子到外地去了。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了,她的一切结局都是又她自己一手造成的,算来算去结果把自己的命也算了进去。
刘四爷 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个儿子来接自己的班,女儿虽能干但毕竟是女儿。由于女儿中年了还未出嫁,觉着对不起她,平日里也挺让着她,但却不愿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遂着女儿一起给了别人。于是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最后连女儿的坟也不知道在哪儿。封建的思想使他忘记了亲情,当他醒悟过来是已为时过晚,相信当祥子将他赶下车,一个人久久的立在那儿的时候,他真正感到了孤独,真正感到了自己除了钱以外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女儿的坟也不能看上一眼。亲情是可贵的,希望我们不要在失去它以后才懂得珍惜,那时我们也只能像刘四爷那样久久矗立在原地,默默迎风流泪了。
《骆驼祥子》在处理"个人"与命运的关系时,从整体上显示出暧昧的气息,作者既无法挣脱宿命的悲哀,又不能完全相信"个人"的力量。这显然与作者老舍本人的"个人"观念--对"个人"的疑虑态度密不可分;另外,深受中国市民文学传统熏染的老舍,其作品中常留有这一传统"因果报应"观念的残余,也是导致《骆驼祥子》既不能认同宿命也无法清晰地为个人提供出路的原因。《骆驼祥子》表明,中国现代的"个人"观念受到了一种新的决定论的严峻挑战,而这种新的决定论缘于具体历史情景在作家视野里的强行渗入。这就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充满灾难的历史现实,像一道最高律令高悬在作家们的头上,使他们无法轻易言述"个人"的一己悲欢,即使有所言述,也要越过"个人"去探究国家、民族的命运。正是内忧外患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宿命",它逼促着作家们进行内心的乃至行动的选择:或激愤,或低沉;或积极,或悲观;或行走呼号,或避让退缩,等等。这就导致了一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五四以来"个人的解放"的使命尚未完成,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忧患又冲淡着这一使命的走向深入。在这种情形下,以"个人"为本位或中心的观念难以为继,且一直处于卷曲的状态,也是大势所趋。而隐隐蕴含着"个人"郁苦的《骆驼祥子》在表现"个人"两难处境方面,极具代表性。可以说,《骆驼祥子》所显示出的对“个人”的犹疑,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个人”观念与新的决定论之间张力的产物和表征。
另外,《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结构严整,主线分明,情节的开展前呼后应。
2. 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细腻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3. 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 (转载自《30篇文学名著导读》)
(2)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作品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低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歌颂了祥子勤劳、朴实、善良、向上的优良品质,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作品围绕着祥子买车所经历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将笔触伸向广阔的城市贫民生活领域,通过祥子与兵匪、与侦探、与车厂主、与虎妞、与同行等各个方面关系,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恐怖黑暗的社会生活图景,从社会、心理、文化等层面展示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至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剧一生。祥子原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农民,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沉默寡言,坚忍要强,但经过三起三落挫折打击,他的理想终于破灭,性格扭曲,堕落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祥子的悲剧反映了城市畸形文明病及愚昧文化给人性带来肉体、精神上双重伤害,凝聚了作者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艺术思考和批判性的审视。
作品以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朴实明朗的语言,代替了过去失之油滑的诙谐。作品采用大量的叙事、抒情夹议论的心理描写,替祥子诉说着血泪凝成的痛苦心声,既刻划了人物性格,又表达了作者挚热的感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从语言、环境到风俗人情,显示了作者日渐成熟而富有魅力的艺术风格。
※小说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请注意作者怎样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进而体会老舍语言中的诗意。
① 小说第一章第一节就写的是祥子其“人”其“车”。从“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写起, 有了点分析,再说祥子。祥子,他是北京城里身轻力壮,自己有车的高等车夫。写了他的身量、体态、模样、衣着、精神儿,“他确乎像一颗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嘴慢气盛”;写了他拉车的姿态(95页);写了他的车。小说开始,关于祥子形体、衣着的描写,关于祥子拉车姿态的刻画,虎虎有生气、有光彩,犹如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
2 骆驼祥子解析
② 运用了口头语言,而且是精粹的京味十足的口头语言。老舍说他追求的是明快、简洁、自然之美,他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泼、响亮,他不多推敲一句里的字眼,而是注意一段一节的气势和声音和这一段这一节所要表现的意思是否由句子的排列而正确显明(圣陶:《老舍的〈北平的洋车夫〉》)。细读教材93-95页有关文字,我们将体悟到它的语言完全是普通的(也是精粹的)北京人的口语,描写少叙过多,文字平易,从容道来,亲切、新鲜、恰当、活泼,这是老舍创作特有的情趣和诗意。
※ 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请琢磨祥子夜行的神态、心理,破晓时分天色的变化,作者观察之入微,描写之细致与层次感,进而领会老舍语言"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
①“俗白”就是通俗明白,一看就懂,易于接受。老舍小说语言的“俗”可以用京味来解释;“白”则以浅显平易口语来说明。但老舍没有一般地停留在“俗与白”,而是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
② 小说写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活动的场所还是围绕着北京城,所写景物,北京的地域色彩明显:磨石口、黄村、北辛安,“山在西,城在东,他晓得这个”,“红霞碎开,金光一道一道的射出,横的是霞,直的是光,在天的东南角(指向是北京城)织成一部极伟大光华的蛛网:绿的田,树,野草,都由暗绿变成发光的翡翠”,祥子对着那片红光要大喊几声,“他高兴,他想欢呼!”
③ 这段描写不仅写出了祥子的行为走向,更贴切自然地写出了祥子的心态和教养。祥子牵着骆驼,逃出溃兵驻地,“逃兵,被官中拿去倒是小事;教村中的人捉住,至少是活埋!”他着急害怕,恐惧,觉得悬忽。但他豁出去了。“走吧,走,走到哪里算那里,遇见什么说什么;活了呢,赚几条牲口;死了呢,认命”。他看星星辨方向,有人说这是由静而动的描写,星星动,因为心里紧张,没心思辨向,因此错认为是星星相互碰撞,这种用景物在人物心里的反常变化来曲折地表现人物在行动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是老舍在描写语言上的一个创造。在这里祥子眼见、心想的问题,都是大的景物和动向,这是他做事、接触人、生活习性与追求单调的体现,是他一个破产农民而当人力车夫的文化教养的体现。
※ 祥子回到北京城喝馄饨、吃老豆腐,"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的描写--注意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心理的深刻体察,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而体会作为"北京市民诗人"的老舍的价值。
①这是北京市民风俗饮食文化中所呈现的寻常世相、风俗画卷,体现了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② 作家观察之细,体察之深,描写之精致传神,体现出作家运用精辟的京味口语,描写寻常的北京市井生活,言简意切,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韵味和极高的民俗学的价值。
③ 所写是祥子蒙难,绝处逢生的生存状况和心灵律动,作家也为之庆幸和喜悦,更显示了作者被称为“北京市民诗人”的创作特征。
然而在这个地狱里都会是个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成为一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坏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
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最使祥子苦恼的,是无法摆脱虎妞的纠缠。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加于他的关系,想方设法避开她。虽然比起大兵和特务,虎妞没有可以任意置他于死地的权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在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
在这里,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
人物形象:
祥子 原是农民,脸上的疤及其生活习性和内在心态都留下了农民的烙印。诚实质朴、木讷、保守的祥子离开农村后再也不愿回去了,因为他知道农村没有生活出路。这不正是眼下千千万万农民工的心态么? 虎妞 泼辣而有心计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理事物,将人和车场管理的井井有条。颇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局,却没料到早早的被父亲——刘四爷——拆穿,但他还是骗取祥子和她结了婚,但却没料到父亲会狠心抛下她不管,卖了厂子到外地去了。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了,她的一切结局都是又她自己一手造成的,算来算去结果把自己的命也算了进去。
刘四爷 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个儿子来接自己的班,女儿虽能干但毕竟是女儿。由于女儿中年了还未出嫁,觉着对不起她,平日里也挺让着她,但却不愿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遂着女儿一起给了别人。于是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最后连女儿的坟也不知道在哪儿。封建的思想使他忘记了亲情,当他醒悟过来是已为时过晚,相信当祥子将他赶下车,一个人久久的立在那儿的时候,他真正感到了孤独,真正感到了自己除了钱以外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女儿的坟也不能看上一眼。亲情是可贵的,希望我们不要在失去它以后才懂得珍惜,那时我们也只能像刘四爷那样久久矗立在原地,默默迎风流泪了。
《骆驼祥子》在处理"个人"与命运的关系时,从整体上显示出暧昧的气息,作者既无法挣脱宿命的悲哀,又不能完全相信"个人"的力量。这显然与作者老舍本人的"个人"观念--对"个人"的疑虑态度密不可分;另外,深受中国市民文学传统熏染的老舍,其作品中常留有这一传统"因果报应"观念的残余,也是导致《骆驼祥子》既不能认同宿命也无法清晰地为个人提供出路的原因。《骆驼祥子》表明,中国现代的"个人"观念受到了一种新的决定论的严峻挑战,而这种新的决定论缘于具体历史情景在作家视野里的强行渗入。这就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充满灾难的历史现实,像一道最高律令高悬在作家们的头上,使他们无法轻易言述"个人"的一己悲欢,即使有所言述,也要越过"个人"去探究国家、民族的命运。正是内忧外患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宿命",它逼促着作家们进行内心的乃至行动的选择:或激愤,或低沉;或积极,或悲观;或行走呼号,或避让退缩,等等。这就导致了一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五四以来"个人的解放"的使命尚未完成,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忧患又冲淡着这一使命的走向深入。在这种情形下,以"个人"为本位或中心的观念难以为继,且一直处于卷曲的状态,也是大势所趋。而隐隐蕴含着"个人"郁苦的《骆驼祥子》在表现"个人"两难处境方面,极具代表性。可以说,《骆驼祥子》所显示出的对“个人”的犹疑,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个人”观念与新的决定论之间张力的产物和表征。
另外,《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结构严整,主线分明,情节的开展前呼后应。
2. 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细腻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3. 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 (转载自《30篇文学名著导读》)
(2)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作品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低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歌颂了祥子勤劳、朴实、善良、向上的优良品质,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作品围绕着祥子买车所经历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将笔触伸向广阔的城市贫民生活领域,通过祥子与兵匪、与侦探、与车厂主、与虎妞、与同行等各个方面关系,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恐怖黑暗的社会生活图景,从社会、心理、文化等层面展示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至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剧一生。祥子原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农民,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沉默寡言,坚忍要强,但经过三起三落挫折打击,他的理想终于破灭,性格扭曲,堕落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祥子的悲剧反映了城市畸形文明病及愚昧文化给人性带来肉体、精神上双重伤害,凝聚了作者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艺术思考和批判性的审视。
作品以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朴实明朗的语言,代替了过去失之油滑的诙谐。作品采用大量的叙事、抒情夹议论的心理描写,替祥子诉说着血泪凝成的痛苦心声,既刻划了人物性格,又表达了作者挚热的感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从语言、环境到风俗人情,显示了作者日渐成熟而富有魅力的艺术风格。
※小说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请注意作者怎样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进而体会老舍语言中的诗意。
① 小说第一章第一节就写的是祥子其“人”其“车”。从“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写起, 有了点分析,再说祥子。祥子,他是北京城里身轻力壮,自己有车的高等车夫。写了他的身量、体态、模样、衣着、精神儿,“他确乎像一颗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嘴慢气盛”;写了他拉车的姿态(95页);写了他的车。小说开始,关于祥子形体、衣着的描写,关于祥子拉车姿态的刻画,虎虎有生气、有光彩,犹如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
2 骆驼祥子解析
② 运用了口头语言,而且是精粹的京味十足的口头语言。老舍说他追求的是明快、简洁、自然之美,他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泼、响亮,他不多推敲一句里的字眼,而是注意一段一节的气势和声音和这一段这一节所要表现的意思是否由句子的排列而正确显明(圣陶:《老舍的〈北平的洋车夫〉》)。细读教材93-95页有关文字,我们将体悟到它的语言完全是普通的(也是精粹的)北京人的口语,描写少叙过多,文字平易,从容道来,亲切、新鲜、恰当、活泼,这是老舍创作特有的情趣和诗意。
※ 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请琢磨祥子夜行的神态、心理,破晓时分天色的变化,作者观察之入微,描写之细致与层次感,进而领会老舍语言"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
①“俗白”就是通俗明白,一看就懂,易于接受。老舍小说语言的“俗”可以用京味来解释;“白”则以浅显平易口语来说明。但老舍没有一般地停留在“俗与白”,而是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
② 小说写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活动的场所还是围绕着北京城,所写景物,北京的地域色彩明显:磨石口、黄村、北辛安,“山在西,城在东,他晓得这个”,“红霞碎开,金光一道一道的射出,横的是霞,直的是光,在天的东南角(指向是北京城)织成一部极伟大光华的蛛网:绿的田,树,野草,都由暗绿变成发光的翡翠”,祥子对着那片红光要大喊几声,“他高兴,他想欢呼!”
③ 这段描写不仅写出了祥子的行为走向,更贴切自然地写出了祥子的心态和教养。祥子牵着骆驼,逃出溃兵驻地,“逃兵,被官中拿去倒是小事;教村中的人捉住,至少是活埋!”他着急害怕,恐惧,觉得悬忽。但他豁出去了。“走吧,走,走到哪里算那里,遇见什么说什么;活了呢,赚几条牲口;死了呢,认命”。他看星星辨方向,有人说这是由静而动的描写,星星动,因为心里紧张,没心思辨向,因此错认为是星星相互碰撞,这种用景物在人物心里的反常变化来曲折地表现人物在行动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是老舍在描写语言上的一个创造。在这里祥子眼见、心想的问题,都是大的景物和动向,这是他做事、接触人、生活习性与追求单调的体现,是他一个破产农民而当人力车夫的文化教养的体现。
※ 祥子回到北京城喝馄饨、吃老豆腐,"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的描写--注意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心理的深刻体察,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而体会作为"北京市民诗人"的老舍的价值。
①这是北京市民风俗饮食文化中所呈现的寻常世相、风俗画卷,体现了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② 作家观察之细,体察之深,描写之精致传神,体现出作家运用精辟的京味口语,描写寻常的北京市井生活,言简意切,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韵味和极高的民俗学的价值。
③ 所写是祥子蒙难,绝处逢生的生存状况和心灵律动,作家也为之庆幸和喜悦,更显示了作者被称为“北京市民诗人”的创作特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