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真相!

 我来答
jhf6604
2015-05-09 · TA获得超过5.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万
采纳率:39%
帮助的人:1亿
展开全部
南京保卫战 失败的真相及其原因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之后,国民党统帅部集结重兵固守上海一线,经过近三个月的血战,日寇伤亡惨重,始终没能突破中国军队的正面防御。十一月初,日军不得不从杭州湾迂回登陆进而以重兵威胁和打击中国军队的侧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被迫后撤。由于日军海空军力量强大,机械化程度高,中国军队在强兵之下的后撤显得有些匆忙与混乱,以致一退再退,在预定的两道防线内(苏州-福山线、无锡-澄山线)都没能站住脚,以至一气退到了南京附近,这样,防守首都南京的问题就出乎国民党统帅的意料而提前摆到了日程上来了。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中旬,为了南京的防守问题,蒋介石在陵园官邸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
  第一次会议有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和军部作战厅长刘斐参加。
  刘斐在会上提出,日军利用在上海会战后的有利形势以优势的海、空军和重火器,沿长江和沪宁、京杭国道等有利的水陆交通线推进,机动性大。而南京在长江弯曲处,地形上背水,敌人可由江面上封锁南京,从陆上也可由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由海陆空重兵攻击南京。因此,南京是守不住的。而我军在上海会战中损失太大,又经过混乱的长途后撤,已无战斗力了,必须在后方经过长时期的补充整训之后才能恢复战斗力。而南京是首都,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又不好,因此,只能象征性的防守一下,然后主动撤退。在兵力使用上应该以十二个到十八个团(约三万人)之间为合适,部队太多不利于机动。
  对于刘斐的意见,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均表示支持和赞成。蒋介石也说刘斐的看法很对,又说南京是国际观瞻所系,守是应该守一下的,至于如何守法,值得再加考虑。第一次会议,蒋介石没有作出明确的决定。
  过了两天,又召开了第二次高级会议。会议人员有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和刘斐外,又增加了唐生智、谷正伦等人。谈到防守南京问题时,唐生智主张南京非固守不可。(注意,固守和象征性防守大不一样)唐生智的理由是,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所注目,又是孙中山总理的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何以对总理的在天之灵?因此,非死守不可,而刘斐继续主张只能用少数兵力作象征性防守。
  蒋介石在这次会上仍没有作出明确的决定,只是表示唐生智的意见很对,值得考虑,应该再研究研究。
  过了一天,又召开了第三次高级会议。唐生智仍坚持固守南京,蒋介石明确地同意他的意见。当蒋介石问到谁来负责固守南京时,没有一个人作声。最后,唐生智打破沉寂,坚决表示要担当负责南京的重任,一定要坚决死守,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立刻同意唐生智的请求,并决定了唐生智立刻走马上任,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部长官,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而唐生智在多年之后的回忆文章则是这样讲的:
  ……当时,刘湘问我对于上海和南京战事的看法,我说,至于南京的问题,的确不太好办。守是要守的,就是没有完整的部队来守。不过,依我的看法,可以派一个军长或总司令率领几个师来守卫南京,以阻止敌人迅速向我军进逼,从而赢得时间,调整部队,以后再撤出南京以拖住敌人。刘湘说:“听蒋说,准备要你守南京”我说:“根本没这个必要。要我守,我只好拼老命”。刘湘说;“你看能守多久?”我说:“天晓得”……直到上海的部队将要全部撤退的时候,蒋介石在中山陵园住宅内,召开了一次会议,我也在座。他提出了守南京的问题,并问大家说:“守不守?”他自己又说:“南京一定要守。”我说:“我同意守南京,掩护前方部队的休整和后方部队的集中,以阻止和延缓敌人的进攻”。他说““哪一个守呢?”当时,没有一个人作声。他说:“如果没有人守,我自已守”。我说:“用不着你自己守,派一个军长或总司令,带几个师或几个军就行了。从前方下来的人中间派一个人守,或者要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守都可以”。蒋说:“他们不行,资历太浅”。又说:“再商量吧”……下午,蒋又找我去,对我说:“关于守南京的问题,要就是我留下,要就是你留下”。我说:“你怎么能够留下呢?与其是你,不如是我吧!”他立即问:“你看把握怎么样?”我说:“我只能做到八个字:‘临危不乱,临难不苟’。”我自九·一八事变回到南京之后,始终是主张**的,同时,担任的工作也是筹划**工作,上海战事开始时,我又兼任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我能违抗命令,不守南京吗?加之,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这样来将我的军,我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刘斐在回忆文章中说唐生智是自告奋勇负责守南京的,而唐生智在回忆文章中则说是在蒋介石将军下被迫提出的担任负责守南京的任务。那么,到底是唐生智自告奋勇呢?还是被蒋介石将的军,这个历史之谜已经无法对证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了,那就是在那二次的高级会议中,唐生智的确表示出要固守南京的。
  今天,根据众多的当事者的回忆文章来推测,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即,蒋介石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而想在南京进行一场长
追答
今天,根据众多的当事者的回忆文章来推测,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即,蒋介石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而想在南京进行一场长期的固守,但是当蒋介石看到几位军事专家和将领们从纯军事角度出发而主张只进行一下象征性的防守,而反对固守时,蒋介石只好暂时保留了自己的主张。可是当蒋介石又看到唐生智和自己的主张一致的时候(尽管只有唐生智一个人)他又坚持起自己的固守南京的主张来。并且马上就武断地拍板定了下来。而在当时的那种蒋介石集各种大权为一身的专制式的决策机制的状态之下,尽管诸多的军事专家和高级将领不同意固守意见,又有谁敢去和领袖去争执于长短是非呢?正如当时国民党51师师长王耀武所回忆的那样:
  在蒋、唐二人讲话之后,到会的将领彼此看看,没有人讲话。关于南京能否守住的问题,在会前议论纷纷,内心明知南京不可守,但没有什么人敢在会上提出具体意见。
  十一月二十日,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几天之后,唐生智对新闻记者谈话,表示要与南京共存亡!
  至此,一个如此重大的战役决策就是这样经过如此简单的决策程序而正式付诸实施了。
  从而,南京保卫战在还没有打响的时候就已经输掉了。
  在这个如此重大的决策过程中,肤浅的政治脸面取代了深思熟虑的军事判断;外行式的长官意志取代了内行式的集体智慧。而为此项错误的战略决策付出代价的则是30万勇敢的官兵和无辜的贫民百姓活生生的生命!
房地产专项
推荐于2017-09-25 · 专业发布各类房地产专业文档
房地产专项
采纳数:404 获赞数:511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是火羽sky
2018-04-18 · TA获得超过32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时    间:1937.12.1-1937.12.13

参战方兵力:中国15万人左右(非满编)、日本20万人

伤亡情况:(中国)死亡的国军5万人,被屠杀的军民30万以上
(日本)1.2万人

主要指挥官:唐生智、萧山令

日本---昭和天皇、朝香宫鸠彦王、松井石根

日本人以为中国软弱不堪,3个月解决问题,没想到,从华北一路打来,经过上海保卫战加上南京保卫战,日本华中派遣军50万兵力(主力作战接近25万),面对武器和素质、交通、运输等等方面不如自己的中国军队,尽然死伤近10万人,使得日本感到震惊和耻辱,几乎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作战,不得已从日本紧急招兵。所以攻占南京后,实施了报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