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道初中物理题
解释一下填该答案的原因:1、由大小相同的铁片和铜片铆成的双金属片,在常温下是平直的,在高温中,双金属片会向(铁)片那边弯曲;在低温中,双金属片向(铜)片边弯曲。2、在寒冷...
解释一下填该答案的原因:
1、由大小相同的铁片和铜片铆成的双金属片,在常温下是平直的,在高温中,双金属片会向(铁)片那边弯曲;在低温中,双金属片向(铜)片边弯曲。
2、在寒冷的冬天,湖水结冰过程是从湖水(上)层开始,冰层逐渐变厚,若湖面上方气温为-20℃,则湖底的水温为(4)℃。(水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我认为这个只能解释4℃的水一定在最下面,而不能解释在最下面的一定是4℃)
3、在竖直吊着的一个玻璃圆环中充满了水,如图所示,使圆环保持静止,不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要使环内的水顺时针方向流动起来,可行的办法是(用酒精灯在圆环左下角或左侧加热)
4、有一宽度均匀的金属环,环上有一个缺口(形状就像面包圈缺一个口),将环加热烧红后,由于热膨胀,缺口会(变大)。
5、水是透明无色的,而大量小水珠组成的“白气”却是白色的,这是为什么?
6、为什么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的遮阳伞?(答案说是因为伞透过红光,可是我认为伞不是透明的,只不过线与线之间间隙很小而已;还有一种说是太阳光射到地面上再反射到伞上,伞再反射红光,可是马路都是蓝黑色的,不反射红光;应该怎么解释?)
7、如果冬天车的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应该打开暖风;而夏天时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要打开冷风?“哈气”不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吗?打开冷风为什么会起到效果?
8、为什么水沸腾前气泡上升从大变小,而沸腾时从小变大?这个和什么因素有关?
9、为什么将凸透镜放在阳光下,形成的光斑中间亮边缘暗,而凹透镜的则中间暗边缘亮?凸、凹透镜对光线的汇聚、发散作用不是均匀的吗?
谢谢~
呵呵,耽误了您这么多时间,实在是很感谢。只不过还有一点点小小的问题:
6、伞是反射红光,但是应该向伞外面的四面八方漫反射,为什么会向里面反射呢?
7、冬天开暖风不是让玻璃升高温度从而放置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吗?
再次感谢~~! 展开
1、由大小相同的铁片和铜片铆成的双金属片,在常温下是平直的,在高温中,双金属片会向(铁)片那边弯曲;在低温中,双金属片向(铜)片边弯曲。
2、在寒冷的冬天,湖水结冰过程是从湖水(上)层开始,冰层逐渐变厚,若湖面上方气温为-20℃,则湖底的水温为(4)℃。(水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我认为这个只能解释4℃的水一定在最下面,而不能解释在最下面的一定是4℃)
3、在竖直吊着的一个玻璃圆环中充满了水,如图所示,使圆环保持静止,不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要使环内的水顺时针方向流动起来,可行的办法是(用酒精灯在圆环左下角或左侧加热)
4、有一宽度均匀的金属环,环上有一个缺口(形状就像面包圈缺一个口),将环加热烧红后,由于热膨胀,缺口会(变大)。
5、水是透明无色的,而大量小水珠组成的“白气”却是白色的,这是为什么?
6、为什么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的遮阳伞?(答案说是因为伞透过红光,可是我认为伞不是透明的,只不过线与线之间间隙很小而已;还有一种说是太阳光射到地面上再反射到伞上,伞再反射红光,可是马路都是蓝黑色的,不反射红光;应该怎么解释?)
7、如果冬天车的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应该打开暖风;而夏天时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要打开冷风?“哈气”不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吗?打开冷风为什么会起到效果?
8、为什么水沸腾前气泡上升从大变小,而沸腾时从小变大?这个和什么因素有关?
9、为什么将凸透镜放在阳光下,形成的光斑中间亮边缘暗,而凹透镜的则中间暗边缘亮?凸、凹透镜对光线的汇聚、发散作用不是均匀的吗?
谢谢~
呵呵,耽误了您这么多时间,实在是很感谢。只不过还有一点点小小的问题:
6、伞是反射红光,但是应该向伞外面的四面八方漫反射,为什么会向里面反射呢?
7、冬天开暖风不是让玻璃升高温度从而放置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吗?
再次感谢~~! 展开
13个回答
展开全部
⒈铜的膨胀系数比铁要大。受热的时候铜要膨胀得快一些;也就是说,如果把铜和铁看成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体拼结在一起的话,升高同样高的温度,铜块变得比铁块长了,换句话讲就是两个金属块的剖面形成一个环形,铜在外圈,即温度升高了,金属块向铁那边弯曲了。降温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铜收缩得要快些,金属块要向铜这边弯曲。注:铜的热膨胀系数是0.000017/℃,铁0.000012/℃。
⒉从上边开始结冰你应该知道,因为那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热传导,就是热量的接触传递,水是从表面开始慢慢降温凝结成冰的。至于湖底水温确实是4℃。你可以这样分析:水在4℃时分子间距最小,密度最大;那么,想一个问题,湖面到湖底中间的那层水的温度是多少?密度大的沉在最下边,很显然,那层湖水的温度比4℃低或者高,假如比4℃高,那么水表面温度-20℃会使得它逐渐降温,降到4℃沉到最下边去;或者,比4℃低,那么,显然它是湖水的中层,下边的水会让它温度升高,变到4℃,也沉到最下边去。
换句话说,湖底温度确实是4℃!当然,上述的分析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这是逻辑上的问题,都沉到最下边去了,那上边还剩什么?显然,这种过程是有一个平衡点的,那个平衡点就是湖底水温达到4℃。
⒊这是一个热循环的问题,水在左侧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向高处流去;而玻璃环却固定了它流动的方向,水流到右侧降温下沉到底部,又被左侧加热……如此形成一个密度差导致的自然循环。注:自然循环是指密度差、气体压力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循环,比如海水蒸发形成云,变成雨落到海里。强迫循环是用的一些机械方法,比如泵,使得液体强迫循环。
⒋这个要经过应力分析了,解释起来比较复杂,那个缺口相当于破坏了圆环的完整性,使得本来能够承受最大应力的圆破开……呃,怎么说呢?你可以自己做个实验看一下。重要是径向膨胀和切向膨胀哪个快的问题,由于圆被破坏,很显然,径向膨胀速率大于切向膨胀的速率。
⒌光的折射问题。水滴的折射率与空气折射率不一样,光通过水滴折射,当然,还有部分是反射等原因。比如说铜是黄色的,铁是白色的,但是在粉末的时候都是黑色的,那也就是因为粉末状的金属微粒不反射光的缘故;整块的金属晶体反射光后,才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⒍首先,伞面是红色的,这种红色实际上是吸收掉其它颜色光反射红光而形成的效果。也就是说,红色的伞面有吸收其它色光的性质。红色伞面吸收了其它色光,剩余了红光透过伞面,照到红色的西瓜瓤上,同样的道理,本来瓜瓤是要吸收一部分光(白光照射下)的,但是,全红光照射下,瓜瓤全部反射红光,就给人一种夺目的感觉,很有食欲的样子。【曾经去一个餐馆,老板在餐馆里装满了红色的霓虹灯,整个餐馆都映射出一片红色,点了份青椒肉丝,后来没吃完。因为那种感觉很怪,老怕吃到青椒虫!】
⒎冬天打暖风,主要是蒸发这些小水滴;夏天打冷风,应该是给出一个冷的环境,使得玻璃和环境温度一样,小水滴就不仅仅在玻璃上沉积,而是分散在整个驾驶空间里了。
⒏主要是压强问题,水没开的时候,和第一题一样,底层水汽化,但是上边的水温还没有明显升高,密度比下边的大,压强也比下边的大,水蒸汽气泡在上层水中又溶解了;这个时候恰好是水对流的时候〖对流,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之一,热传导,接触传热;对流,加热流体的时候近热端密度变小,朝着冷端流动,冷端的流体流到热端来,对流中传热;热辐射,通过红外线、微波等方式传热,微波炉就是这样。〗,当对流完成,水的密度达到一致后,水的压强就和深度有关了,P=ρgh;水浅的地方压强小,气泡由深处上浮,外压强逐渐减小,体积就逐渐变大,当然,过程中也持续溶入汽化的水分子,两个因素导致气泡变大。
⒐均匀是理想情况!实际加工生产中会有所偏差。光斑分析和你自己想的是一样的,你的解释也比较正确,就是没考虑理想与实际的区别而已。
【补充说明】⒍伞面可不是玻璃一样致密光滑的平面啊,是有孔隙的,漫反射向四面八方反射的时候就可以从孔隙透到伞的背面了呀!
⒎我觉得不是液化,你想啊,要水蒸气都液化成水珠凝结在挡风玻璃上了,那司机不得忙死?开不多远玻璃就模糊了……暖风实际上就是让水不至于快速凝结,至少在驾驶室里。外边有雨刮器可以刮一下,里边就只能拿毛巾擦了……主要还是使室内温度升高到一定的值,使水蒸气不至于凝结在玻璃上挡住视线。
⒉从上边开始结冰你应该知道,因为那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热传导,就是热量的接触传递,水是从表面开始慢慢降温凝结成冰的。至于湖底水温确实是4℃。你可以这样分析:水在4℃时分子间距最小,密度最大;那么,想一个问题,湖面到湖底中间的那层水的温度是多少?密度大的沉在最下边,很显然,那层湖水的温度比4℃低或者高,假如比4℃高,那么水表面温度-20℃会使得它逐渐降温,降到4℃沉到最下边去;或者,比4℃低,那么,显然它是湖水的中层,下边的水会让它温度升高,变到4℃,也沉到最下边去。
换句话说,湖底温度确实是4℃!当然,上述的分析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这是逻辑上的问题,都沉到最下边去了,那上边还剩什么?显然,这种过程是有一个平衡点的,那个平衡点就是湖底水温达到4℃。
⒊这是一个热循环的问题,水在左侧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向高处流去;而玻璃环却固定了它流动的方向,水流到右侧降温下沉到底部,又被左侧加热……如此形成一个密度差导致的自然循环。注:自然循环是指密度差、气体压力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循环,比如海水蒸发形成云,变成雨落到海里。强迫循环是用的一些机械方法,比如泵,使得液体强迫循环。
⒋这个要经过应力分析了,解释起来比较复杂,那个缺口相当于破坏了圆环的完整性,使得本来能够承受最大应力的圆破开……呃,怎么说呢?你可以自己做个实验看一下。重要是径向膨胀和切向膨胀哪个快的问题,由于圆被破坏,很显然,径向膨胀速率大于切向膨胀的速率。
⒌光的折射问题。水滴的折射率与空气折射率不一样,光通过水滴折射,当然,还有部分是反射等原因。比如说铜是黄色的,铁是白色的,但是在粉末的时候都是黑色的,那也就是因为粉末状的金属微粒不反射光的缘故;整块的金属晶体反射光后,才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⒍首先,伞面是红色的,这种红色实际上是吸收掉其它颜色光反射红光而形成的效果。也就是说,红色的伞面有吸收其它色光的性质。红色伞面吸收了其它色光,剩余了红光透过伞面,照到红色的西瓜瓤上,同样的道理,本来瓜瓤是要吸收一部分光(白光照射下)的,但是,全红光照射下,瓜瓤全部反射红光,就给人一种夺目的感觉,很有食欲的样子。【曾经去一个餐馆,老板在餐馆里装满了红色的霓虹灯,整个餐馆都映射出一片红色,点了份青椒肉丝,后来没吃完。因为那种感觉很怪,老怕吃到青椒虫!】
⒎冬天打暖风,主要是蒸发这些小水滴;夏天打冷风,应该是给出一个冷的环境,使得玻璃和环境温度一样,小水滴就不仅仅在玻璃上沉积,而是分散在整个驾驶空间里了。
⒏主要是压强问题,水没开的时候,和第一题一样,底层水汽化,但是上边的水温还没有明显升高,密度比下边的大,压强也比下边的大,水蒸汽气泡在上层水中又溶解了;这个时候恰好是水对流的时候〖对流,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之一,热传导,接触传热;对流,加热流体的时候近热端密度变小,朝着冷端流动,冷端的流体流到热端来,对流中传热;热辐射,通过红外线、微波等方式传热,微波炉就是这样。〗,当对流完成,水的密度达到一致后,水的压强就和深度有关了,P=ρgh;水浅的地方压强小,气泡由深处上浮,外压强逐渐减小,体积就逐渐变大,当然,过程中也持续溶入汽化的水分子,两个因素导致气泡变大。
⒐均匀是理想情况!实际加工生产中会有所偏差。光斑分析和你自己想的是一样的,你的解释也比较正确,就是没考虑理想与实际的区别而已。
【补充说明】⒍伞面可不是玻璃一样致密光滑的平面啊,是有孔隙的,漫反射向四面八方反射的时候就可以从孔隙透到伞的背面了呀!
⒎我觉得不是液化,你想啊,要水蒸气都液化成水珠凝结在挡风玻璃上了,那司机不得忙死?开不多远玻璃就模糊了……暖风实际上就是让水不至于快速凝结,至少在驾驶室里。外边有雨刮器可以刮一下,里边就只能拿毛巾擦了……主要还是使室内温度升高到一定的值,使水蒸气不至于凝结在玻璃上挡住视线。
展开全部
第一题:(1)A处压强P=ρgh
h=0.4-0.1=0.3m
代进去就得P=1000×10×0.3=3KPa
(2)P=F/S=(45+5)÷0.01=5KPa
第二题如果是正方体的话就是0.1的立方乘以2.7*10的3次方KG/立方米在乘以10N/KG得出的结果除以0.1的平方
也就是P=0.1×0.1×0.1×2.7×1000×10÷0.1÷0.1=2.7KPa
h=0.4-0.1=0.3m
代进去就得P=1000×10×0.3=3KPa
(2)P=F/S=(45+5)÷0.01=5KPa
第二题如果是正方体的话就是0.1的立方乘以2.7*10的3次方KG/立方米在乘以10N/KG得出的结果除以0.1的平方
也就是P=0.1×0.1×0.1×2.7×1000×10÷0.1÷0.1=2.7KPa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m水+m沙=101.8g
1
m水/ρ水+m沙/ρ沙=100cm^3
2
解1.2.式可得
m沙=
3g
所以含沙量为3g/100cm^3
=30kg/m^3
2.密度介于酒精和水之间,所以在水中处于漂浮:故
m物=m排水=90g
在酒精中下沉完全浸没
v排=m排酒/ρ酒=80g/0.8克每立方厘米=100立方厘米
所以ρ物=90g/100立方厘米=0.9g/立方厘米
3.100N
4.0.01M
1.72M
172.4cm
1
m水/ρ水+m沙/ρ沙=100cm^3
2
解1.2.式可得
m沙=
3g
所以含沙量为3g/100cm^3
=30kg/m^3
2.密度介于酒精和水之间,所以在水中处于漂浮:故
m物=m排水=90g
在酒精中下沉完全浸没
v排=m排酒/ρ酒=80g/0.8克每立方厘米=100立方厘米
所以ρ物=90g/100立方厘米=0.9g/立方厘米
3.100N
4.0.01M
1.72M
172.4c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暖气片会安在窗户下方,因为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会上升,这样有利于室内空气循环,整个屋子都变得暖和。水放掉是为了防止夜间结冰,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有可能涨破水箱。
2.mmHg即毫米汞距,请用p=ρgh自己算,中学课本上汞的密度好像是13.6。标准大气压课本上有,当学生的别太懒了。
3.AB是对的。C选项中机械臂是费力杠杆,省距离。我不知道D选项出现在初中考试题中算正确不,严格来讲是不对的,我觉得在初中考题中算正确的可能性比较大。
2.mmHg即毫米汞距,请用p=ρgh自己算,中学课本上汞的密度好像是13.6。标准大气压课本上有,当学生的别太懒了。
3.AB是对的。C选项中机械臂是费力杠杆,省距离。我不知道D选项出现在初中考试题中算正确不,严格来讲是不对的,我觉得在初中考题中算正确的可能性比较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下列现象不属于物理现象的是:
A。骑自行车遇到障碍时,刹一下车,自相车就慢下来了。
(摩擦力的问题)
B.发生日月全食时,太阳不见了。
(光的直线传播
C.在寒冷的冬天,使用电热毯会更暖和。(热传递
D.建筑工地上的钢筋被淋到雨水会生锈。(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的结果,是化学
2.用5.34/8.9,然后把正的三次方变成负的,如果是负的就变成正的,你可以自己试试
A。骑自行车遇到障碍时,刹一下车,自相车就慢下来了。
(摩擦力的问题)
B.发生日月全食时,太阳不见了。
(光的直线传播
C.在寒冷的冬天,使用电热毯会更暖和。(热传递
D.建筑工地上的钢筋被淋到雨水会生锈。(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的结果,是化学
2.用5.34/8.9,然后把正的三次方变成负的,如果是负的就变成正的,你可以自己试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寒暑表的量程比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小,原因是?
自然的温度变化范围小于实验室中实验的温度范围。所以用来测自然温度(或室内温度)的寒暑表的量程比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小。
2.普通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后,它的示数就(变化了
);而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能代表(体温
)。这是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相接出做得(
很细)。
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自然的温度变化范围小于实验室中实验的温度范围。所以用来测自然温度(或室内温度)的寒暑表的量程比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小。
2.普通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后,它的示数就(变化了
);而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能代表(体温
)。这是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相接出做得(
很细)。
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