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里将帅不能对面的由来 5
战争里面如果两军的主将碰见的话就肯定会有一个人死去,战争结果也会立刻出来,所以根据这个原因在象棋里规定将帅不能碰面。
象棋是棋类游戏的重要代表,有游戏就有游戏规则,象棋也有很多的游戏规则,比如“象走田,马走日”之类,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将帅不能碰面”。
这在游戏中非常重要,一旦将帅碰面,游戏不需要继续,立即分出胜负。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条重要的规则背后有一个非常有深意的小故事。
象棋的背景来源于秦末的楚汉争霸,“楚河汉界”分立棋局两边,作为重要的分割线。其实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象棋是韩信或者张良发明的,当然也并没有直接的科学证据证明这一点。
“将帅不能碰面”的说法相传来源于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对抗已经进入白热化,双方的排兵布阵已经对整个局势的掌握已经非常完善,只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际将对方一举拿下。这样的胶着状态很多时候考验的是双方主将的心态问题,历史上的项羽刚愎自用,一点都沉不住气,所以最先按捺不住的就是项羽。
但是项羽的进攻手段并不高明,他没有从正面向刘邦宣战,而是找人抓来了刘邦的父亲做为人质,其实这样的行径在战争时期也无可厚非,虽不坦荡,但也能理解。
他绑来刘邦的父亲,逼迫刘邦在广武山与他见面,这是他精心选择的地点,两面环山,中间只有一条很小的间隙。他告诉刘邦,要他自己亲自前来换取他父亲的性命,不然就把他父亲丢进锅里煮。
按说项羽打的如意算盘并没有什么不妥,刘邦若来,正好合他心意,顺利的抓住他,除掉自己的劲敌,他若不来,不孝的名声一旦传开,军心涣散,也可以更好的抓住他。
但是刘邦的狡诈和滑头并不在项羽的算计之内,刘邦直接告诉项羽他们曾经结义,他的父亲就是项羽的父亲,如今要煮了自己的父亲,要记得分他一碗汤。这样一来,被逼到绝路的就是项羽了,他不得不放弃一开始的想法。
直接向刘邦下战书,准备和他决一死战,项羽一身本领,力能扛鼎,在战乱中一箭射中刘邦的肩头,但是刘邦放出假消息,说直射到了自己的小拇指,项羽怀疑刘邦在诱敌深入,而山形险峻,不敢贸然进攻 ,就以广武山为界,西为汉,东为楚。
战争中如果主将碰面就会直接刀剑相向,总有人牺牲,那么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帅阵亡,这场战争就已经分出胜负了,所以后来人才定下这个规矩,而这就是象棋“将帅不能碰面”的典故。
扩展资料:
象棋的起源:
象棋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问题,原因是象棋在定型之前,经历过多次演变的过程。象棋曾被称为“象戏”。根据出土文物与文献,恰图兰卡在波斯库思老一世时发展成沙特兰兹,经丝路传入中国成北周象戏、在唐代成为宝应象棋,最后中国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国象棋。
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试图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但后来证实比吉夫此说错误,因为印度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三世纪前就有最早的象棋游戏恰图兰卡。
晏殊的《类要》记载象棋是在三国魏黄初年间传入中国。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国际仍以印度起源说为主。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曾制《象经》(象棋经),文学家庾信曾赋《象棋经赋》及《进象棋经赋》。说明当时象棋已经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普遍的影响。
“象戏”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据《周书·本纪》记载:“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寮讲说。”这在北周的朝廷上被视为一件盛事,着实热闹了一番。许多学者认为,据古籍可靠记载,象棋
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了。除上引《潜确居类书外》,汉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
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但“前”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可上推到春秋时期,并认为象棋是模仿当时兵制而产生的。
他们的依据,是,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比如,以舞蹈象征战斗,则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征战斗,则名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征不同兵种而来的。
这种情况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合乎当时历史情况的。但对于此种说法,有的学者则不以为然,认为这毕竞还是一种推论。
象棋的发展分为七个时期,即孕育期、童年期、争鸣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稳步期。传说其鼻祖是博艺该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追些。成枭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词指六博始见于此。
当然象棋与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种掷采行棋角胜的局戏,象棋则是一种靠智谋、技术、修养等较量的竞技运动。由于六 博与后来的象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象棋一词的诞生,孕育着日后象棋的产生,故将象棋名词诞生之时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经》前,这一段时间称为象棋的孕育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象棋
原因:
根据史书上记载,刘邦和项羽互相掐架的时候,在广武山这个地方朝着项羽破口大骂起来,项羽的手下实在忍受不了,“擒贼先擒王”嘛?就朝着刘邦射了一箭,还差点要了刘邦的命,险些改变了历史。
然后慢慢演化成了棋盘上如果将帅在一条直线上,中间如果没有其他棋子的情况下,先走子的那一方就胜利了。就好像大将已经做好了埋伏,后出来的大帅就会被射中。
扩展资料:
象棋的起源争议:
象棋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问题,原因是象棋在定型之前,经历过多次演变的过程。象棋曾被称为“象戏”。根据出土文物与文献,恰图兰卡在波斯库思老一世时发展成沙特兰兹,经丝路传入中国成北周象戏、在唐代成为宝应象棋,最后中国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国象棋。
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试图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但后来证实比吉夫此说错误,因为印度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三世纪前就有最早的象棋游戏恰图兰卡。
晏殊的《类要》记载象棋是在三国魏黄初年间传入中国。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国际仍以印度起源说为主。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曾制《象经》(象棋经),文学家庾信曾赋《象棋经赋》及《进象棋经赋》。说明当时象棋已经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普遍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象棋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引兵东向,出函谷关;三月,与诸侯会盟洛阳,集56万人马伐楚,乘楚霸王项羽率兵征齐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下楚都彭城(今徐州)。项羽闻讯,立即回师,在灵壁(今安徽)一带与汉军展开激战。是役,汉兵大败,溃不成军,刘邦仅得数十骑卫护而逃出重围。五月,到荥阳招集残部,又会合萧何从关中送来的人马,兵势重振。从此,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锯战——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反复争夺。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段极为特殊的战争景象: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复取成皋(今荥阳市汜水镇),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史记•项羽本纪》)。也就是说,楚据东广武城,汉据西广武城,中间隔着广武涧(古运河鸿沟经广武山连接黄河的一段)相持。当时的形势是“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临广武涧……”(《史记•项羽本纪》),在空前残酷、激烈的争战中势均力敌,谁也无法逾越鸿沟一步。形势促使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史记》)。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特别令人注目的是“中分天下”(中分即从中划分),那象棋的棋盘不正是吗?进一步联系到象棋的棋制,历史也在告诉后世:黑、红两军隔河界相持立营,严阵对垒,以及擒“将”制胜,并非来自人们的凭空想象,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蓬勃发展中一幕极为壮烈、极为震撼人心、极富理念价值、极具深远影响的史实。
唐代大诗人李白为此而挥笔写了《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热情洋溢地赞颂: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兵,横行起江东。
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伊昔师广武,连兵决雌雄。……”
大文学家韩愈也登临广武山,以哲理般的绝句《鸿沟有感》来表达自己的万分感慨:
“相持未定各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
本来,鸿沟是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取灌溉舟楫之利而开凿的。魏惠王十年(前360年)修筑鸿沟,引黄河水济圃田;以后又逐渐延长,贯通济水、汴水至汴梁(今,开封)东,折而向南,经由通许等联通睢水、颖水诸河,直达淮河。这条古运河总长近千里,基本上是北南走向,稍偏东斜。两千多年以来,它的下游多被淤没;原引黄河水的“沟口”则为向南滚动的黄河所冲浸泯失;仅仅剩下的一小段河道——东、西广武城之间的广武涧,早在唐代已是“古沟芳草起寒云”干涸见底野草丛生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干涸的深沟却因“秦政山河此地分”载入了光辉的史册而形成无比珍贵的人文资源。作为“楚河汉界”的鸿沟,不仅留在荥阳这座“东方名郡”,留在中华历史的灿烂进程中,而且也留在象棋的棋盘上,随着象棋制艺的传播更加锲入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
象棋的黑红二色
象棋的棋子分黑、红二色对垒,而不是像围棋那样区分以黑、白子,或者别种颜色,实在是历史的模拟和那段特殊的战争景色在游艺中的再现。也就是说,棋盘上黑、红隔“河界”针锋相对地排列,实质上是楚、汉两军隔鸿沟对垒的模拟和以游戏形式的再现。因为,黑、红二色的对立,源有所本,自有来历。
我们知道,秦崇黑色,“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更名民曰‘黔’”(《史记•秦始皇本记》)。项羽年轻时,适秦始皇出巡会稽,见士卒前呼后拥,旌旗招展,宛如一条黑龙,不胜羡慕地说:“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后来(前209年)会稽郡郡守殷通欲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而发兵,项羽的叔父项梁趁机杀殷通而夺其兵权。接着,项梁、项羽率八千子弟出江东,其基本队伍服色制度皆依秦制。至东阳(今安徽),陈婴以兵两万归属。当时,东阳少年杀县令,“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史记•项羽本纪》)。如史所载,项梁而后传于项羽为霸王的楚军旄旌节旗和服饰皆为黑色,象棋棋子一方著黑色即源于此。
象棋中,另一方棋子著红色,当然来自刘邦的汉军,这在历史上也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在《高祖本记》中,首先记述了刘邦集团利用当时人民群众迷信天命的意识形态,发动人民群众跟随刘邦反秦的故事:“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折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器?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靠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知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这一段文字,形象地记录了刘邦被命为“赤帝子”,衔天命,斩白蛇的传说。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乃立季(刘邦)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史记•高祖本纪》)。刘邦最初举兵起义,便是这般情况。从此到发展壮大成为汉王,刘邦的人马尽尊尚红色,以赤帜红旌为其标志。棋盘上,隔“河界”对垒的“红”方,当然来自汉军的人文遗留。
顺便提到一点,在象棋的开局中有一句民间流传了许多代的俗语:“红先黑后,输了不臭。”也是有文化背景的。它,同样来源于楚汉之战。公元前205年,汉兵率先代楚,拉开了“中原逐鹿”的序幕,造成了广武山红、黑两军的对垒;当楚、汉相约“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又是汉兵率先进攻,最终歼楚军于垓下,完满地为历史落下了极其壮烈又极为重要的一幕。故,反映到棋局中就形成了“红先黑后”的俗语。
象棋运动的内涵“斗智”
象棋棋子的名目,许多来自楚、汉两军,深受当时政治军事体制的影响,古人早已发现这一颇具深意的现象。宋人程颢(1032—1085)在《咏象棋》一诗说:“偏裨兼备汉官名”,说的极为中肯贴切。(但是,也有一些名目是由前代继承和后代发展中来的。例如:“车”便受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而制定;“炮”呢?则受后世战争器械改进、发展的影响。棋子名目以及棋盘定制和著法的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其来源更是错综复杂、深邃丰富,将另作专题探讨。)象棋文化策源于“中原逐鹿”,象棋之所以作为一个运动项目,它的特征与内涵无论何时都不能忽略,必须深入地予以阐明。前面我们引用了明代诗人曾启的诗句“坐运神机决死生”,形象的概括了两点:一是“坐运”,二是以“神机决死生。”象棋这种运动的特性和内涵的核心,用一句精辟传神的话来说,即“斗智不斗力”。而“斗智不斗力”也源于楚、汉在广武山上的对垒。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纪》)。两军阵前,汉王刘邦不仅鲜明地提出“斗智不斗力”的制胜方针和策略,而且身体力行地贯彻,演绎出许多极其生动的范例。他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使项羽夺范增之权,自折股肱;用张良的笼络计,当韩信攻取了山东一带请求封为“假齐王”时,立即下诏封韩信为“齐王”(刘邦下诏书的地方,因此而得名“诏峪”。诏峪离汉王城二十余里),巩固已方的团结。当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太公”放到砍肉的高案子上,威胁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若不马上投降,我煮你的父亲)。”刘邦冷静地回答说:“吾与项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已本纪》)。此,即大诗人李白措写的情形:“分我一杯羹,太公乃汝翁。”刘邦一方面发布项羽的十大罪状,涣散楚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当他被顶羽射中胸膛,摇摇欲倒之时,怕影响士气,便趁势府身摸着脚,骂着说:“虏中吾指。”他伤痛难忍,还强行巡视军营,慰问士兵,使敌人无隙可乘(见《史记•高祖本纪》)。这些“斗智不斗力”的典型范例,这些指导象棋艺术发展的精神内涵,募不发生在汉霸二王城的所在地广武山。另外,与刘邦相比,刚愎自用、急燥鲁莽、暴虐蛮横的项羽也只能像后人在一首诗所写的那样“智穷欲烹太公肉,勇绝偏染乌江沙”了。
千百年来,“楚河汉界”凌然于棋盘;黑红两军严阵而对垒;“斗智不斗力”既是象棋运动的特性,又是象棋运动的精髓,更是象棋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人民大众的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创造了象棋,象棋在发展中丰富、美化了人民的精神生活。1999年4月,广武山区的山民捐献出了珍贵的收藏文物——宋代铜质象棋(棋子的大小若制钱而稍厚,棋子正面阳文楷书,棋子背后有对应图像,三十二子一子不缺。妙在红黑双方的铜质不一样,分红铜与青铜,红黑两方皆是将士象车马 卒,无帅、无兵、无相)为象棋文化又增添了一段佳话。作为象棋文化的策源地,荥阳和她的广武山正以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鼎然而立的地位和独特风貌,激励着象棋运动更加发扬广大、灿烂夺目。
象棋的“九五”之争
比较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棋盘,很多人都知道象棋的棋盘上多了一条“河界”,也就是说多了一条线。即国际象棋棋盘上的中心线划到一方作为“河岸”;而增加的一条线,作为另一方的“河岸”。可是,人们不一定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条“河”的问题,更不是简简单单的多了一条线的问题,它的内里积淀着深邃的意识形态。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条“河”把棋盘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各自的意蕴。两部分相隔对峙而又相关连,更增加了多层次的文化意境。千多年以前,象棋在孕育和发展的实践中,人们以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艺术才能象征性地创造出了象棋棋盘横竖线组合的格局。
据传,唐代的象戏样式和国际象棋惊人的相似,唐代象戏以它固有的文化影响力,向周边传播,特别是通过西域传播到中亚和阿拉伯地区,交流国际之间,而在本土,由于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战乱不息,五代时期更加兵荒马乱,人民迫切渴望统一,象棋也在社会的演变和人民群众的意念中,步步发展演变成型,现今的制艺。另传,象棋原先的棋盘并不是这样(或者说,曾有过不是这样的棋盘),它的纵线是十一条,布棋时将两炮分别放在两车的外侧。可是,这种棋盘在实践中很快就被淘汰了。因为在文化观念上它违背了“王”(棋中的将、帅,实际是王)与八佾的传统意识,更因为它(这种棋盘)表达不出象棋布阵的内涵,表达不出河界两边相峙相争的实质,违背了历史观念的体现。象棋能形成今天的模样,实乃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成因。古人在赞美象棋的时候,精辟地指出了棋盘之独特:“象棋之戏,其名著于《楚辞》,古之通儒多有撰述,传迹古矣!厥类止七(棋子有七个名目),厥棋止三十有二,厥路每前纵者九,横者五。”(清•焦循《象棋赋》)“每半纵者九、横者五”,即指明;‘河界’这边的线条是竖九横五,河界那边也是竖九横五。为什么不是竖八、竖七、竖十,偏偏是竖九呢?这横竖的多少里面,大有讲究。
依我们古朴的传统文化意念,竖指的是高,九乃数(单位数)之极,九竖表示最高,九天、九霄、重霄九等,都有高到极点的含意;横指的是宽、是方位,五横表示四方和中央(东、西、南、北、中)含有把所有的方位都包括进去的意思,即至宽至大至广。竖九横五组合成了“九五”,它至高至大至广,就代表了天下,也就是说它代表了皇位。古代小说和俗话里常说的“位登九五”、“九五之尊”,即表示登上了皇帝位,做了天子。另外,从《易经》的解释来看,九是阳爻、阳之极,至阳至高和至尊紧密关联;五是第五爻。《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这都是以“九五”表示帝位,坐天下。河界两边两个“九五”,体现“九五”对峙,“九五”之争。两边摆上了棋子之后,形成的黑红相峙、相争,正好反映和艺术地再现了楚汉在广武山鸿沟争夺天下的历史面貌。再加上他们在这儿曾经约定“中分天下,鸿沟为界”,“楚河汉界”不仅存留在历史上、地貌上,也标在棋盘上。活生生地“九五”之争的象棋文化的底蕴,也就显示的明明白白。
象棋的九宫与八佾
放眼象棋的棋盘,最引人注目的有两处。一是从大面上看,九纵五横的线条分别格致为对等的双方,中隔“楚河汉界”而对峙。另一处重点突出而显眼,两端底线的中心会同有关线段,组成了一个田字形。这两处组合,都离不开“九”。前者,九纵五横明喻“九五”;后者,作为“九五”的呼应和补充,以九个交汇点暗含“九垓之田”,也就是俗称的“九宫”。河界两边,既然是“九五”之争,“天子居九垓之田”(在象棋里,以将军作代表),自是相争的中心,所以就格外让人关注。
“九宫”原指音乐曲牌,概括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等九种宫调。由于帝王居住楼身的地方称为“宫”,故棋盘上“帝王(将帅)”活动的地方也借之而称为“宫”,又因此宫实为“九垓之田”,且又只有九个可供活动的部位(九个交点),故俗称为“九宫”。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九五”之争、“九宫”,都熠熠夺目地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可要进一步理解感悟象棋棋盘深层次的文化精髓,不能不涉及诸棋子在开局前摆放的位置,也就是说不能不探讨“布子”的文化意蕴。“卒”的棋子数和在棋盘上直面强敌的处境,充分体现了成边和守关的历史功绩和战略地位。它的著法(行一步而不能后退),也透露出卒子生命的艰辛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往直前的壮烈精神。“将(王)”呢?独此一枚,却又最为尊贵。虽然,表明了它所产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观念“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同时,也应该看到事物的辨证性,这种观念还产生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意识,及促进整体协调发展的有利于社会进程的影响。所以说,象棋设一枚“将”并以它为中心,普及了国家统一的精神观念。士、相、马、车各两枚,对称地排列在将的两边,引人关注的是另一枚棋子“炮”(同样有两枚,同样讲究对称),并不和它们并排连在一起,而是在“九宫”的外角上立垒,移可攻、连可守,成待机拒敌之状。这不能不说是特意的布置,前八枚棋子在“将”的两翼左右相拥,恰恰形成了八佾和八骏的基本态势,程颢以诗颂之曰:“中军八面将军重”,即此。同时,以“将”为中心,在底部组列成“九”的格局。不但和戌边守关的卒五遥遥相连,举步相通,更与距“将”五步之遥,昂立守卫的“炮”紧紧相依。在此特定的文化思维范畴之内,真可谓把“九五”的意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处处深化“国家”和全局观念,巧妙地把浑厚深邃的传统文化赋予游乐益智的体育运动,怎能不令人去节赞叹而称道?
当然,双方的最高统帅都互派代表进行和平谈判来结束战争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但这也只是谈判代表之间的交锋,双方的最高统帅本人是不可能面对面的。这里请注意:和平谈判不等于是公平谈判!棋里面的和棋代表双方所得到的利益平等,而和平谈判呢?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必定有一方是形式上的失败者!如:平津战役,虽然表面上是双方互赢,其实,战争的失败者是傅作义!我认为,任何战争都必定会以其中一方在某种形式上的胜利而结束!所以,作为模拟战争的任何一种棋类游戏,最完美的结局是分出胜负,而不是所谓代表和平或者和谐的“和棋”!
中国象棋的“将帅不照面规则”符合战争原则!可惜将帅只能在直线上不能照面。我建议:扩大将帅的活动范围,让它们可以在中心三条线上活动,这样将帅不仅可以在直线上不能照面,还可以在横线上不照面。这样一来,中国象棋的和棋会不会因此而减少呢?最好是顶尖高手们大战三百盘!如果和棋明显减少就可以试用这个方法。如果没有,就说明此法不行!朋友们,在游戏规则还没有完美之前,任何稀奇古怪的方法都不妨试一试!
另外,国际象棋的双王还可以见面肉搏!这是错误的!在战争武器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里面,双王是绝对没有任何肉搏的机会的!这明显不符合战争原则的规则应该尽早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