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题目是:迥门柳上山千苍,物华游阳玩时令。 提示:枯地高山/美景 5
你好,题目是:迥门柳上山千苍,物华游阳玩时令。提示:枯地高山/美景猜一动物?谢谢根据诗句和提示,猜一个动物,...
你好,题目是:迥门柳上山千苍,物华游阳玩时令。
提示:枯地高山/美景
猜一动物?
谢谢
根据诗句和提示,猜一个动物, 展开
提示:枯地高山/美景
猜一动物?
谢谢
根据诗句和提示,猜一个动物, 展开
展开全部
别急,要那类的,说明白点。
追问:
额,就是泰山在古诗中的意象分析
回答:
古诗中常见意象
一、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总以含蓄取胜。诗人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借以表达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志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意象是古诗的核心。诗人常根据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情意。
如“柳”的枝条长拂、牵人衣襟的特点便会与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联系在一起。
“梅”之傲雪怒放、不畏寒冷又会使古代的诗人想到耿介不屈之志节。
当表达某些开阔胸怀的时候,诗人的眼界是高远的,一般会选取那些高大、明亮、暖色的意象;
当表达某些低回的情绪时,诗人总是低眉内敛的,物象也多是身边的细小的客观的冷色的。
所以,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意。但是大多数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单一的。而且通常是诗人总是选取一组相似或相反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感情。那么这些意象之间的组合便成了解读诗的关键。
在一大部分的诗句中,词语的组合符合一般的主谓宾的顺序。那么意象的组合也便合乎一般的认知逻辑顺序。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等句中意象就可以按照一般的句子来读而毫不费力。表面的诗意也自然较明确。这在平日的复习中不是问题。
其次,诗歌之被称为“歌”是因为过去的诗是配乐的,诗的本身就有一种韵律感。及至有唐之后,律绝大盛,诗句中的平仄关系便更加的讲究起来。为了合律,诗句中的某些词语便出现词序上的变化。表现在意象上,也就是意象的无规律性。在这时,便要根据句中涉及的逻辑关系加以还原,才能较清晰地理解诗歌。过去有一年的高考曾经涉及这个问题,题目就是调整词序:“香稻啄吾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中的意象应调整为“鹦鹉啄吾香稻粒,凤凰老栖碧梧枝”。诗意就明了了。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意象调整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就很好理解;“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可以理解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的意象可以调整为“月明沧海珠有泪,日暖蓝田玉生烟”;“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中的意象若不调整,便不好理解,若调整成“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意思就非常的明了。但是有些诗句的意象之间的顺序是不好调整的,要按照诗中涉及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如:“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中意象之间不太清晰。如果调整成“千里故人心,江楼永夜月”就很好理解了。其实这类意象在诗人的心里是生动的,他们的组合是很清晰的,只是到句中才有了一些变化。读者要能透过诗句本身还原其本来的组合。
第三种有些意象可以通过修辞来组合。古诗传统的比兴手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连接意象的方法。比如:“杜鹃啼血老夫泪”句中以杜鹃鸟的啼血比采玉老夫的泪水。“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中的意象也是用“比”来连接的。另外,对偶的也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人看了这一面习惯地再去看另外一面。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怀李白》)中的“渭北”、“江东”两地相去甚远,但是对偶使他们自然的连接起来。又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飞跃: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因为有了对偶的连接,才不使人感到突兀。
还有一种意象的组合是真的不确定的。因为它甚至在诗人的心里就有可能是不固定的。也许诗人就想创设这种方式让读者自去丰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出现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四个意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落花时节,人正独立;微雨之时,燕子双飞:也可以理解为人独看落英满地,燕双飞逢细雨霏霏。也许是在花落雨飘之际,人独看燕子双飞。但是也许不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固定下来更好,只要读者能从中感受到那种落寞与孤独就可以了。正是意象间的不确切的组合,才使诗意更加的丰富。又如:“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诗人就把这些意象摆放在你的面前,让你去补充、丰富,有不允许你固定,一凝固就失去了诗味!( 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危”,高的意思。“樯”,桅杆。)
单一意象的提炼及其表述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说:
“思绪 雪花一样
忽东忽西
忽远忽近
在这样的夜里 翻飞”
这里的“思绪”就是诗人挖掘的意象。诗人通过“雪花”这一意象传达了思绪的“某种”特性,从而达到自己的表述意图。
当单一的意象不足以达到自己的表述意图时,意象的组合于是就产生了。
以一曲《青玉案》而闻名的贺铸,得了个雅号“贺梅子”。我们来看下他那首《青玉案》: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黄梅时节,整个城市烟雨蒙蒙,更兼飞絮飘飏。“烟草、风絮、雨”三个意象的叠加隐喻那漫漫的愁思。)这个意象组合是和谐的,是一体的,没有硬凑在一起的痕迹。
意象的组合表现在一首诗里是天然浑成的,是互为因果的,是辩证的必然。
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月、黄昏(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
但是,很多当代诗已进入了沉迷意象的怪圈,在意象组合的连贯性上存在了致命的内伤,甚至意象群是迷乱的,杂簇的,是走火入魔的。过分的执着于意象的堆码,甚至以怪异的意象群造成惊人的“诗语言”,其结果,导致了主题的混乱和偏离。如果说梦是意识的一种流变,那么梦也有它的思维轨迹。而无迹可寻的“诗”比梦呓还要悲哀还要可怕。
二、古诗中常见意象 代表的意义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2、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中的鹧鸪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以雁写思的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11、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2、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15 冰 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16、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17牡丹 寄寓富贵。
杨花 有飘零之意。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望穿秋水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青梅竹马 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逐鹿 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彭祖 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
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豆蔻 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精卫 古代神话。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玉成 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璧还 敬词,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方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
班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萧萧班马鸣
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青眼 相传三国时魏国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
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雅。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0)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 代指书信。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
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却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橘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柳营 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太许可,才可入营。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南冠 代指囚禁而不变节操的品格。
1“香稻啄吾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
2“杜鹃啼血老夫泪”
“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思绪 雪花一样
忽东忽西
忽远忽近
在这样的夜里 翻飞”
5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1“香稻啄吾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
2“杜鹃啼血老夫泪”
“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思绪 雪花一样
忽东忽西
忽远忽近
在这样的夜里 翻飞”
5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追问:
没有泰山啊
回答:
泰山是传说自尧舜以来就受到历代帝王祭祀的名山。杜甫之前咏泰山的名作寥寥无几。晋宋诗人谢灵运的《泰山吟》本是乐府题,但全诗用大量双声叠韵词着力形容泰山的高峻奇险,强调封禅的肃穆神圣,风格典重生奥,完全失去了乐府的原味。或许正是因为泰山的宗庙色彩过于浓厚,诗人题咏便不得不考虑它的神圣意义。所以连善写山水诗的大谢一旦涉笔。也只能写成板滞的颂体。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以游仙诗的形式抒写了他在泰山顶上与仙人同游、精神飞扬于天地之间的自由与快乐。倒也符合泰山在汉代被视为“神仙道”的形象。杜甫的诗则选择了一个“望”的角度,将泰山壮美的自然景象和象征崇高的人文意义融为了一个整体印象。开头以散文句式自问自答。发端直称“岱宗”,本身已包含了帝王封禅之地的意蕴,接着说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的青青山色,又以景色,描写烘托出它的高大。同样,下面两句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灵秀都集中与泰山,山南山北的没明暗由高高的山峰分割,既是赞美泰山景色的壮丽和雄奇,也隐含着“岱宗”一词的本义:万物代谢、昏晓变化正是阴阳造化之功,既然集中与泰山,那么此山当然不愧为五岳之首了。这就超越视野的局限,化为泰山传统的人文含义概括了泰山的主要特征:一个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化的自然奇观。
诗人遥望泰山中云层起伏,心胸豁然开朗;目送飞鸟归山,眼眶几乎为之睁裂。以“荡胸”二字置于“生层云”之泰山时精神的激荡,以及将大自然的浩气都纳入胸怀的豪情。有此力度,目送归鸟以至要“决眦”的夸张,才更显出诗人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登上的极顶。于是结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极其现成,极其巧妙。既自述怀抱,又回到了泰山丰富的人文内涵中。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追问:
额,就是泰山在古诗中的意象分析
回答:
古诗中常见意象
一、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总以含蓄取胜。诗人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借以表达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志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意象是古诗的核心。诗人常根据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情意。
如“柳”的枝条长拂、牵人衣襟的特点便会与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联系在一起。
“梅”之傲雪怒放、不畏寒冷又会使古代的诗人想到耿介不屈之志节。
当表达某些开阔胸怀的时候,诗人的眼界是高远的,一般会选取那些高大、明亮、暖色的意象;
当表达某些低回的情绪时,诗人总是低眉内敛的,物象也多是身边的细小的客观的冷色的。
所以,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意。但是大多数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单一的。而且通常是诗人总是选取一组相似或相反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感情。那么这些意象之间的组合便成了解读诗的关键。
在一大部分的诗句中,词语的组合符合一般的主谓宾的顺序。那么意象的组合也便合乎一般的认知逻辑顺序。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等句中意象就可以按照一般的句子来读而毫不费力。表面的诗意也自然较明确。这在平日的复习中不是问题。
其次,诗歌之被称为“歌”是因为过去的诗是配乐的,诗的本身就有一种韵律感。及至有唐之后,律绝大盛,诗句中的平仄关系便更加的讲究起来。为了合律,诗句中的某些词语便出现词序上的变化。表现在意象上,也就是意象的无规律性。在这时,便要根据句中涉及的逻辑关系加以还原,才能较清晰地理解诗歌。过去有一年的高考曾经涉及这个问题,题目就是调整词序:“香稻啄吾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中的意象应调整为“鹦鹉啄吾香稻粒,凤凰老栖碧梧枝”。诗意就明了了。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意象调整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就很好理解;“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可以理解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的意象可以调整为“月明沧海珠有泪,日暖蓝田玉生烟”;“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中的意象若不调整,便不好理解,若调整成“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意思就非常的明了。但是有些诗句的意象之间的顺序是不好调整的,要按照诗中涉及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如:“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中意象之间不太清晰。如果调整成“千里故人心,江楼永夜月”就很好理解了。其实这类意象在诗人的心里是生动的,他们的组合是很清晰的,只是到句中才有了一些变化。读者要能透过诗句本身还原其本来的组合。
第三种有些意象可以通过修辞来组合。古诗传统的比兴手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连接意象的方法。比如:“杜鹃啼血老夫泪”句中以杜鹃鸟的啼血比采玉老夫的泪水。“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中的意象也是用“比”来连接的。另外,对偶的也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人看了这一面习惯地再去看另外一面。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怀李白》)中的“渭北”、“江东”两地相去甚远,但是对偶使他们自然的连接起来。又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飞跃: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因为有了对偶的连接,才不使人感到突兀。
还有一种意象的组合是真的不确定的。因为它甚至在诗人的心里就有可能是不固定的。也许诗人就想创设这种方式让读者自去丰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出现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四个意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落花时节,人正独立;微雨之时,燕子双飞:也可以理解为人独看落英满地,燕双飞逢细雨霏霏。也许是在花落雨飘之际,人独看燕子双飞。但是也许不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固定下来更好,只要读者能从中感受到那种落寞与孤独就可以了。正是意象间的不确切的组合,才使诗意更加的丰富。又如:“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诗人就把这些意象摆放在你的面前,让你去补充、丰富,有不允许你固定,一凝固就失去了诗味!( 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危”,高的意思。“樯”,桅杆。)
单一意象的提炼及其表述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说:
“思绪 雪花一样
忽东忽西
忽远忽近
在这样的夜里 翻飞”
这里的“思绪”就是诗人挖掘的意象。诗人通过“雪花”这一意象传达了思绪的“某种”特性,从而达到自己的表述意图。
当单一的意象不足以达到自己的表述意图时,意象的组合于是就产生了。
以一曲《青玉案》而闻名的贺铸,得了个雅号“贺梅子”。我们来看下他那首《青玉案》: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黄梅时节,整个城市烟雨蒙蒙,更兼飞絮飘飏。“烟草、风絮、雨”三个意象的叠加隐喻那漫漫的愁思。)这个意象组合是和谐的,是一体的,没有硬凑在一起的痕迹。
意象的组合表现在一首诗里是天然浑成的,是互为因果的,是辩证的必然。
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月、黄昏(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
但是,很多当代诗已进入了沉迷意象的怪圈,在意象组合的连贯性上存在了致命的内伤,甚至意象群是迷乱的,杂簇的,是走火入魔的。过分的执着于意象的堆码,甚至以怪异的意象群造成惊人的“诗语言”,其结果,导致了主题的混乱和偏离。如果说梦是意识的一种流变,那么梦也有它的思维轨迹。而无迹可寻的“诗”比梦呓还要悲哀还要可怕。
二、古诗中常见意象 代表的意义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2、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中的鹧鸪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以雁写思的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11、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2、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15 冰 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16、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17牡丹 寄寓富贵。
杨花 有飘零之意。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望穿秋水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青梅竹马 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逐鹿 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彭祖 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
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豆蔻 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精卫 古代神话。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玉成 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璧还 敬词,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方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
班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萧萧班马鸣
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青眼 相传三国时魏国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
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雅。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0)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 代指书信。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
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却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橘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柳营 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太许可,才可入营。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南冠 代指囚禁而不变节操的品格。
1“香稻啄吾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
2“杜鹃啼血老夫泪”
“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思绪 雪花一样
忽东忽西
忽远忽近
在这样的夜里 翻飞”
5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1“香稻啄吾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
2“杜鹃啼血老夫泪”
“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思绪 雪花一样
忽东忽西
忽远忽近
在这样的夜里 翻飞”
5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追问:
没有泰山啊
回答:
泰山是传说自尧舜以来就受到历代帝王祭祀的名山。杜甫之前咏泰山的名作寥寥无几。晋宋诗人谢灵运的《泰山吟》本是乐府题,但全诗用大量双声叠韵词着力形容泰山的高峻奇险,强调封禅的肃穆神圣,风格典重生奥,完全失去了乐府的原味。或许正是因为泰山的宗庙色彩过于浓厚,诗人题咏便不得不考虑它的神圣意义。所以连善写山水诗的大谢一旦涉笔。也只能写成板滞的颂体。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以游仙诗的形式抒写了他在泰山顶上与仙人同游、精神飞扬于天地之间的自由与快乐。倒也符合泰山在汉代被视为“神仙道”的形象。杜甫的诗则选择了一个“望”的角度,将泰山壮美的自然景象和象征崇高的人文意义融为了一个整体印象。开头以散文句式自问自答。发端直称“岱宗”,本身已包含了帝王封禅之地的意蕴,接着说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的青青山色,又以景色,描写烘托出它的高大。同样,下面两句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灵秀都集中与泰山,山南山北的没明暗由高高的山峰分割,既是赞美泰山景色的壮丽和雄奇,也隐含着“岱宗”一词的本义:万物代谢、昏晓变化正是阴阳造化之功,既然集中与泰山,那么此山当然不愧为五岳之首了。这就超越视野的局限,化为泰山传统的人文含义概括了泰山的主要特征:一个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化的自然奇观。
诗人遥望泰山中云层起伏,心胸豁然开朗;目送飞鸟归山,眼眶几乎为之睁裂。以“荡胸”二字置于“生层云”之泰山时精神的激荡,以及将大自然的浩气都纳入胸怀的豪情。有此力度,目送归鸟以至要“决眦”的夸张,才更显出诗人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登上的极顶。于是结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极其现成,极其巧妙。既自述怀抱,又回到了泰山丰富的人文内涵中。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