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的文化

 我来答
NO3wL摧
2016-05-10 · TA获得超过10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锣鼓
锣、鼓、铙钹、小钗、铜铰、锣等打击器乐的合奏。分开场锣鼓、过场锣鼓、秧歌锣鼓三类。
唢呐
唢呐亦称“喇叭”,是神木县流传很广的吹奏乐器,分东西两个流派。黄河以西至窟野河川一带由晋西北传入的唢呐为东派,音色圆润、娓婉,能演奏晋剧戏曲。秃尾河以东山区流行的则是正宗陕北唢呐,称为西派呐较大而长(杆长约40多公分)。音调高亢宏亮,宜吹奏陕北民歌及牌曲。 抬灯官
又称独龙杠,是由明朝初期流传下来的一种舞蹈兼灯彩艺术,每年元霄节晚上都有灯官爷查看灯火的表演。相传灯官爷是皇封的七十二品半烟熏侯,扮演者需穿官服骑在两米高的独龙木架上,由数名扮为差役者抬着,在锣鼓开道彩灯簇拥下,随鼓点颤悠前进。后来木架化减为一根5~7米长的独杠,灯官骑在上面口中念念有词(多为彩灯名目和吉庆的顺口溜),做着许多滑稽惊险的动作。
霸王鞭
一种手执响鞭在乐器伴奏下舞蹈的技艺。有单人、双人、4人、多人舞等形式;动作有立打、坐打、滚身打等套数。道具响鞭乃用一长竹竿或木棍,每隔约20公分处挖孔,钉人铜钱2~3枚、可上下活动而发出声响。表渲者舞蹈时手执双鞭或单鞭在本人身上和地下旋击旋舞,发出沙沙响声,所以又叫“浑身响”。霸王鞭舞姿矫健优美,给人以轻快活泼之感,主要流行于中鸡、孙家岔等北部乡镇。其中刘虎子、张金奎等艺人的表演很受群众的喜爱。
秧歌舞
一种集体舞蹈,由锣鼓、唢呐伴奏。一般由30~40人组成,以扭、摆、甩、唱及变换队形引人入胜。建国前演员皆由男人充任,装扮成群众熟悉的戏剧人物和神话人物,在伞头的带领下扭摆演唱。队形有《双葫芦》、《九曲图》、《回旋阵》、《麻花辫》、《遍地星》等名称。每至春节、元宵,城乡各地大都闹秧歌(亦称“闹红火”),排门子拜年。建国后男女都扭秧歌(秧歌队男女各半)。多扮工农兵学商形象。春节、元霄、国庆、新年及大型欢迎、欢送场面,常用秧歌助兴。 绘画
民间绘画多见于庙宇墙壁和家户炕围,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都是其表现内容。画技工笔为主,也有工笔、写意兼具者,其中炕围画别具一格。
雕刻
神木县雕刻艺术历史悠久,一般采取展开式构图法,装饰性强,易见于古建筑如庙宇、府第、富户宅院的附属结构上。有石雕、砖雕,泥瓦雕和木刻。保留下来的有:二郎山的石刻“九龙壁”,古房屋上的花卉屋脊、飞檐挑头、人物照壁等泥瓦、砖雕,佛龛、暖阁、门窗上的木刻等。
剪纸
俗称“窗花”,是神木县城乡妇女普遍时尚的传统技艺,而以县城为盛。每逢春节将临,妇女们都忙于剪窗花,在春节前贴在窗格内供人观赏。窗花一般用有光的彩色纸剜剪,以熏样留传,取材十分广泛,有人物、动物、瓜果蔬菜、翎毛花卉,还有仿古器皿、边角图案等。 神木县民歌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旋律优美,狙犷纯朴,游流行十分普遍。由于多系群众口头创作,句式变化不定,常常即兴高歌,信口成词,又称信天游,分酒曲、号子、山歌等类。
酒曲
县民自古就有在亲朋聚会或喜庆酒宴上唱歌敬酒的习俗,酒曲极为盛行。从歌词内容来看,酒曲可分敬酒曲和对酒歌两种。以尊敬、颂扬、祝福为内容,并以“唱起来”或“一清干”、“底盅清”等结尾的属敬酒曲。此种酒曲于敬重中带指令性、被敬者必须满饮。对酒歌则是双方以问答对唱赌酒的歌,内容不限,且允许“见景起曲”出奇制胜,因此只有博闻敏捷者方能免于罚酒。
山歌
为本地民歌主体,分爬山调、小调。爬山调音域宽广,适宜表达相爱、相思和感激之情,多出自男性之口。小调(又名小曲或山曲)结构匀称、叙事为主,音韵娓婉动听,细腻流畅,流行于妇女之中。传统山歌主要表现男女爱情,流传至今的有《走太原》、《跳粉墙》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