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的作用意义
学术交流有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新知的作用。如“学术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融洽。” 也有人认为学术交流对思维有启迪作用。
笔者认为,对学术交流的传统认识是浅显的、不全面的,无法深刻揭示学术交流对思维创新的重要作用。学术交流的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才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活动流程
根据上述认识,学术交流的流程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知识)→ 学术交流 → 知识人或思想者 → 学习、创新 → 新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知识)。
学术交流的最终落脚点在新学术思想上、在学术创新上。所以,学术交流是“原始性创新源头之一”, 也是学术创新的条件和动力之一,还是提升学会集团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值得交流。
与一般理解的交流信息的作用不同,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有使人奋起、振作,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精神之意。赵红州在论述“学会”这一“社会集团研究能力”时称,“学会”“很象科学劳动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民族的创造力”。虽然“学会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是通过学术交流而实现的”,但“科学交流是‘智力的碰撞’、‘智力的协作’,通过‘碰撞’(其中包括争论、答辩等方式 ),科学‘知识单元’由一个研究能力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能力,这样便在科学家之间,建立一种智力的结构方式,形成了比单个科学家智力高的多的‘集体大脑 ’ 。” 他明确指出:“近代学会所以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学会形成了高于个体研究能力,高于个别学派的集团能力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 “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产生‘额外的’新成果的关键。比如,一个生物学家只能产生生物学的成果,一个物理学家只能产生物理学的成果。如果由于科学交流使两个科学家思想有了相互的激发,这便多产生出一项生物物理学的成果。这种‘额外的’收获,正是造成科学发展指数增长的重要机制 。所以,学会具有科学劳动成果的‘放大’或‘加速’功能。”科学学创始人j.d.贝尔纳认为,“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一些有赖于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只有当吸收了不同中心的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发现。玻尔原子理论是我们一切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所以能产生,就是因为玻尔在德国吸收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以后又到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并且在那里接触到原子核的理论。这种交流的价值是再大也不过了。我们确信这种交流还没有在科学发展中充分发挥它可以发挥的作用。”贝尔纳这里所说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不能仅仅理解为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出新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相互作用”,“是无论读多少书也办不到的”。所以,学术交流中,思想的“碰撞”、“科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可以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产生“额外的”科学新成果。这才是学术交流作用的关键与本质,是学术交流成为一种“科学活动”、成为“人类知识生产力的一种生产方式”、成为“研究者学术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
在学术交流中,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学术争鸣与学术批判。批判是科学的生命,是科学进步的保障之一。科学史一再告诉我们,从怀疑、批判我们所推崇的信念开始,也许才是我们最佳的行动方案。乍看起来,这种方案似乎与常理相悖,但那些想发现真理而又不惧怕真理的人,却深知须以怀疑和批判为自己开辟道路。批判与反批判是同伍的,“待到被批评者被挑剔得忍无可忍,不得不进行反击的时候,学术创造力便受到从未有过的激发,正是在这种批评与反批评、挑战与应战的学术竞争、学术争鸣中,理论得到锤炼,思想碰出火花,方法受到洗礼。”所以,学术批评、学术争鸣起到的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远远超出一般理解的信息交流的作用,它是智力提升的一次跃迁,是创造性思维的一次激活。
从思维科学来说,有人认为创造性思想与“某种来自他们自身之外的信息或启示有关”,与“某种外部的强制或指导之下”有关。“具有跃迁性,表现在认识客体、认识主体和认识中介——信息的三维结构的链锁反应之中”。“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灵感来源于人们知识和经验的沉积,启迪于意外客观信息的激发”。虽然创造性思维和灵感的产生还没有搞清楚,但有一点共识,即它们不仅是信息的简单交流,还与信息的启示、思想的激发,与认识客体、认识主体、认识中介(信息)三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 根据上述认识,学术交流的流程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知识)→ 学术交流 → 知识人或思想者 → 学习、创新 → 新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知识)。
学术交流的最终落脚点在新学术思想上、在学术创新上。所以,学术交流是“原始性创新源头之一”, 也是学术创新的条件和动力之一,还是提升学会集团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值得交流。
(2)分享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交流会,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给同行进行简要的汇报。从选题、做PPT,到报告和会后讨论,是一个研究阶段工作的总结,可以让同行给自己提出建议,明确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
(3)启发科研思路。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各种思想碰撞,这会开拓我们的科研思路,激发灵感,很多科研想法会灵光乍现,进而丰富、发展自己当前研究,优化自己学术体系。
(4)重新评估自己。参加学术会议过程中,听别人报告、看别人成果,也是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过程。看到好的科研成果,让自己羡慕,也感到自己不足。同时,也会让自己看到自信,给自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