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瑞图的现代
1、《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是《中国碑帖经典》中的一册,收入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此贴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该帖笔势矫键跌宕,锋芒凌厉,方笔多于圆笔,一扫元、明俏媚书风,虽未入神,已属不朽之作日本人视《草书后赤壁赋》为珍品,称张瑞图是“伟大的章草体书法家”。
2、《张瑞图草书千字文》:文物出版社。
3、《中国历代经典名帖集成——张瑞图草书千字文》:华夏出版社。
张瑞图存世作品即甚多,以行、草为主,《草书千字文》是其宏幅钜制。卷末署款:“天启癸亥(天启三年,1623年)书于都中,张长公 瑞图。”
《千字文》是南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编次的,为我国古代启蒙读物。它由一千个不同的字组成,成为历代书法家甚感兴趣的书写内容,纷纷以一体、二体或四体、六体书写《千字文》。其用意:
一是作为他人学习书法的范本。明·陈淳《自书千字文·跋》曰:“书《千字文》往往有人,非人好书,人欲书之耳。盖《千字文》无重字者,人谓书学尽于此矣。”一是作为书家展现个人风貌的载体。如宋·董逌《广川书跋》曰;“后世以书名者,率作千字,以为体制尽备,可以见其笔力。”
张瑞图此卷《草书千字文》,当属后者,以显现个人独特的书法笔力为宗旨。张瑞图书此卷时五十四岁,尚未入内阁,书法风格已趋成熟,然仍保留学孙过庭和苏轼的某些笔法。
全篇字与字之间连笔不多,而运笔之气贯通,以显示其放逸之势。各字大小变化下大,主要靠结体的欹侧反正、紧密开张、左右轻重、上下错落,来显现起伏跌宕;字姿呈方形的整体结构,又时出奇险之态,点画通过粗细、乾溼、疏密、方圆的变化,表现出跳荡之势;全幅呈字距紧密、行距宽疏的布局,然紧密字距中,时用舒缓的笔法和揖让的结体来调节,宽疏行距中,又时以出格之字和破直之势来调节,从而达到了密而不窒、疏而不空的效果。这些都体现了张瑞图的典型书风。
然此卷笔法多用圆润中锋和厚重笔道,少劲利峻峭之势;转折处多婉转,并非每转必折,每折必劲,也少侧锋偃笔;在奇异结体中仍时见潇洒秀丽之字,狂放而未失於怪诞。这些特点表明孙过庭书法所具的流润和法度之影响尚未完全消褪,苏轼浑厚凝重的笔法仍在起作用,北朝碑学之痕迹尚不显著。
因此,这卷《草书千字文》反映的是张瑞图转变时期书风,对了解他的书法发展演变轨迹具有重要参证价值。
4、《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荣宝斋出版社。
5、《中国名家法书系列——张瑞图》:天津美术出版社。
6、《学书范本精华——明人草书(祝允明、张瑞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7、《张瑞图墨迹大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
8、《张瑞图、祝枝山书法选萃》: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1月。
9、《中国历代名家墨迹精粹——明·张瑞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1月。
10、《张瑞图自书诗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
11、《新概念字帖丛书——集字古诗张瑞图》: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年2月。
12、《明张瑞图感辽事件六首卷》:西泠印社,2004年6月。
13、《明张瑞图行草杜甫诗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此卷行草书是张瑞图书作中的精品。
14、《明张瑞图行草前赤壁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月。
15、《明张瑞图行书论书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6月。
《行书论书卷》由安徽省博物馆藏。此卷作于天启四年(1624年),时张瑞图54岁。该卷基本具备张瑞图的书法特点,代表他中年的水平,很难找到与之风格相近的前人之作。
从中,似乎能够窥见孙过庭《书谱》、《景福殿赋》、《草书千字文》和苏轼《醉翁亭记》的一丝痕迹,但他却已从古人的约束中挣脱出来。如其结体奇崛的变化,虽横扁之形出于苏书,但却左颠右倒,不求平衡;变使转处为直快方折,点画之间抵牾揖让,左错右浇,笔势劲挺,节奏明快,流畅中寓直转,飞动中有停顿,强调激昂的动感,给人笔调奇险、真气弥满的感觉。
16、《明张瑞图行草诗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