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展开全部
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知道我们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爱科学、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现实教学中,我们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不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不高,兴趣很低,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科学教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很需要探究的问题。本人在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总结了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1、引入多媒体,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让学生好奇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好奇心,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如使用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赋予知识声、形、色,能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其较强的表现力,创设一种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年级科学《动物的运动方式》一课,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教师把电视中的动物世界中的片段播放给学生,一批小动物,小兔子,大灰狼,小鹿,小山羊,乌龟,小兔,青蛙,小鱼……等,扑面而来。通过这样的情景展示,学生们激动地观察动物们都在怎样运动的,是谁在跑?谁在跳?谁在爬?谁在游?谁在走?学生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只是稍加点拨,这样本课的重点就这样很容易被突破了。再如:教师在讲《动物的食物》一课时,也是播放这样的片段,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了动物食物的特点:有的食肉、有的食草、有的是杂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这样就有效的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2、用学生熟悉的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科学知识用途广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越贴进学生的生活,越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生物的启示》这节课中,我创设的情境是:通过动画设计,让小鸟和飞机一起飞;让小鱼和小船一起游;让一个鸡蛋壳和一圆顶建筑放在一起;让一只萤火虫绕着日光灯飞等,通过创设这样情境,让学生发现并讨论:人们是怎样在这些生物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启迪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关注和热爱,引发学生探索、研究科学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喜欢科学的思想感情。
3、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爱模仿,注意力不集中,游戏教学法刚好符合小学生的这种特点。所以,游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例如:在教《确定位置》一课时,我让同学们设计一个记忆游戏,给每个小组准备有铅笔、橡皮、糖、小刀、硬币、书纸鹤等东西,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桌子上,教师说明游戏规则:“两个同学做游戏。1、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各个物体的位置。2、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3、再转回来,看看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想一想,在游戏中用到哪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师话音刚落,学生便争先恐后地竟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还锻炼了语言能力。所以,在实施游戏教学的科学课堂中,使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组织实验活动,在实验中体验探究乐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容易接受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实验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科学实验课学习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这时候教师应开篇明宗,指明本节课研究的方向、方法,根据所给的材料自行探索,揭示相关事物的性质与规律。在这里,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获取自主探索的空间,使他们体验亲历科学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支配材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的广度。
如在教学《小吊车》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小吊车模型,演示小吊车吊臂的升降,引起学生的制作兴趣,提出制作任务。学生认识小吊车的基本构造,明确小吊车的制作方法后,老师发放材料和工具。分小组设计制作计划,如何使用材料?具体制作过程如何?怎样分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调试,分别拉动两根绳,观察模型的吊臂是否运动灵活。让小吊车吊起重物看看如何,讨论交流小吊车的吊臂是怎样工作的。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中真正体会动物骨骼与肌肉的结构关系的事实。
再比如教五年级《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先说明实验材料,实验目的,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些材料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先演示尺子的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的振动方式,然后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动手实验,逐步让学生做皮筋、钢丝发声的实验,学生实验热情高涨,教师引导步步深入,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可以把科学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良好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长久保持学生兴趣的作用。
5、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保持科学探究热情
科学课的学习一般在校内,绝大多数在教室。受到教学时间、场地、材料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观。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小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在平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随机性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将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后,组织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知道了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但学生想知道的远远不止这些,这堂课学生一共提出了几个问题:1、蚯吲吃什么呢?2、蚯蚓是怎样繁殖后代的?3、蚯蚓呆在那么脏的环境里,容易生病吗?我因势利导,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选择自已感兴趣的问题,分组到田野里去探究、观察,然后查找资料,自已解决问题。给了一周的时间,而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记录。再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物》一课后,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我就鼓励他们,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交流以后,全班同学评出一个观察最细致的同学,给以“动物学家”的称号。这种把科学课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探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进一步调动了他们探究的热情,使探究的动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总之,小学科学课教师只要成功的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特点,去正确引导,遵循科学课的教学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科学课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所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要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然而现实教学中,我们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不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不高,兴趣很低,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科学教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很需要探究的问题。本人在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总结了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1、引入多媒体,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让学生好奇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好奇心,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如使用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赋予知识声、形、色,能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其较强的表现力,创设一种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年级科学《动物的运动方式》一课,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教师把电视中的动物世界中的片段播放给学生,一批小动物,小兔子,大灰狼,小鹿,小山羊,乌龟,小兔,青蛙,小鱼……等,扑面而来。通过这样的情景展示,学生们激动地观察动物们都在怎样运动的,是谁在跑?谁在跳?谁在爬?谁在游?谁在走?学生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只是稍加点拨,这样本课的重点就这样很容易被突破了。再如:教师在讲《动物的食物》一课时,也是播放这样的片段,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了动物食物的特点:有的食肉、有的食草、有的是杂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这样就有效的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2、用学生熟悉的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科学知识用途广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越贴进学生的生活,越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生物的启示》这节课中,我创设的情境是:通过动画设计,让小鸟和飞机一起飞;让小鱼和小船一起游;让一个鸡蛋壳和一圆顶建筑放在一起;让一只萤火虫绕着日光灯飞等,通过创设这样情境,让学生发现并讨论:人们是怎样在这些生物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启迪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关注和热爱,引发学生探索、研究科学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喜欢科学的思想感情。
3、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爱模仿,注意力不集中,游戏教学法刚好符合小学生的这种特点。所以,游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例如:在教《确定位置》一课时,我让同学们设计一个记忆游戏,给每个小组准备有铅笔、橡皮、糖、小刀、硬币、书纸鹤等东西,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桌子上,教师说明游戏规则:“两个同学做游戏。1、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各个物体的位置。2、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3、再转回来,看看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想一想,在游戏中用到哪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师话音刚落,学生便争先恐后地竟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还锻炼了语言能力。所以,在实施游戏教学的科学课堂中,使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组织实验活动,在实验中体验探究乐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容易接受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实验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科学实验课学习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这时候教师应开篇明宗,指明本节课研究的方向、方法,根据所给的材料自行探索,揭示相关事物的性质与规律。在这里,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获取自主探索的空间,使他们体验亲历科学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支配材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的广度。
如在教学《小吊车》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小吊车模型,演示小吊车吊臂的升降,引起学生的制作兴趣,提出制作任务。学生认识小吊车的基本构造,明确小吊车的制作方法后,老师发放材料和工具。分小组设计制作计划,如何使用材料?具体制作过程如何?怎样分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调试,分别拉动两根绳,观察模型的吊臂是否运动灵活。让小吊车吊起重物看看如何,讨论交流小吊车的吊臂是怎样工作的。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中真正体会动物骨骼与肌肉的结构关系的事实。
再比如教五年级《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先说明实验材料,实验目的,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些材料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先演示尺子的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的振动方式,然后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动手实验,逐步让学生做皮筋、钢丝发声的实验,学生实验热情高涨,教师引导步步深入,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可以把科学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良好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长久保持学生兴趣的作用。
5、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保持科学探究热情
科学课的学习一般在校内,绝大多数在教室。受到教学时间、场地、材料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观。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小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在平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随机性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将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后,组织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知道了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但学生想知道的远远不止这些,这堂课学生一共提出了几个问题:1、蚯吲吃什么呢?2、蚯蚓是怎样繁殖后代的?3、蚯蚓呆在那么脏的环境里,容易生病吗?我因势利导,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选择自已感兴趣的问题,分组到田野里去探究、观察,然后查找资料,自已解决问题。给了一周的时间,而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记录。再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物》一课后,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我就鼓励他们,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交流以后,全班同学评出一个观察最细致的同学,给以“动物学家”的称号。这种把科学课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探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进一步调动了他们探究的热情,使探究的动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总之,小学科学课教师只要成功的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特点,去正确引导,遵循科学课的教学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科学课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所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要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