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全部
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流行的“谈话法”教学,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总之,现代的阅读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程是草根课程,是不断生长,可以延伸的。课堂是根据预成目标不断生成新目标的教学。
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前提——认真备课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备教材的关键。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虽为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老师备课时就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对教材,我们不仅要在“深入”上下工夫,而且要在“浅出”上做文章。怎样“浅出”,就必须有效策划。有效策划是教师不容忽视的一种能力。前者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个人以为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有效策划是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这是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怎么教,怎样立足文本构建教学策略,我的看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就是常说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师对课程的内容做出 “生本化”的处理。
二、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基础——课前预习
抓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一般布置学生做到:课文要最少读三次,读通读顺读准确,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作记号,还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或句、段的内容质疑,就是说要求学生会从课文的内容寻找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再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以及把课后的习题多加思考思考。学生若能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预习质量将直接影响他听课的效果。如果我们教师抓好了学生预习,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铺垫——激情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导语也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趣味性的的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起。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开头,我的感受尤其深刻:在世界的一边,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乎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接着课件逐幅演示“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多姿多彩的西洋建筑”等圆明园风光的图片,请学生观察欣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感受。师接着深情地讲述:这么美好的东西居然化为灰烬,该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是谁让我国的瑰宝毁于一旦呢?话音一落,学生聚集了情感开始去探索课文了。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钢琴曲。”(打开录音机,播放《月光曲》)听完后问:“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说给大家听听。”优美明快的音乐为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学到知识,又理解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如在教学《凡卡》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我们知道凡卡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的仇恨,他在信中多次呼唤爷爷来救他,急切地盼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去。这可怜的孩子在死亡线挣扎,他多么希望摆脱悲惨的命运啊。现在我们看看凡卡写信后的情景怎样。”这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效果很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机会,创造“展示”条件,让学生充分“表现”。可以让题目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适当鼓励和表扬。可以对课文中的个别章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讲给其他同学听。在他们“表现”自己的同时,检验了他们的自学效果,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有时,还可以围绕一个专题,指导学生写“小习作”,写出自己在学习时的心得体会。这样促使全体同学认真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充实。只要我们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根据《课标》精神,就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语文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
我觉得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如在教第九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抓住父亲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了多次,达到了强调和前后呼应作用,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其次要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如《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从花生与苹果、石榴的特点进行对比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写写。这样练习,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去。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就是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也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五、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走出文本
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需要。
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如教学了《为人民服务》这一课以后,我就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畅谈如何去为人服务,学生各抒已见,有的从平时的小事谈起;有的就怎样帮助同学的方面谈;有的即从怎样才能帮助人谈起……学生认识提高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流行的“谈话法”教学,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总之,现代的阅读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程是草根课程,是不断生长,可以延伸的。课堂是根据预成目标不断生成新目标的教学。
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前提——认真备课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备教材的关键。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虽为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老师备课时就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对教材,我们不仅要在“深入”上下工夫,而且要在“浅出”上做文章。怎样“浅出”,就必须有效策划。有效策划是教师不容忽视的一种能力。前者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个人以为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有效策划是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这是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怎么教,怎样立足文本构建教学策略,我的看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就是常说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师对课程的内容做出 “生本化”的处理。
二、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基础——课前预习
抓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一般布置学生做到:课文要最少读三次,读通读顺读准确,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作记号,还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或句、段的内容质疑,就是说要求学生会从课文的内容寻找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再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以及把课后的习题多加思考思考。学生若能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预习质量将直接影响他听课的效果。如果我们教师抓好了学生预习,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铺垫——激情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导语也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趣味性的的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起。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开头,我的感受尤其深刻:在世界的一边,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乎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接着课件逐幅演示“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多姿多彩的西洋建筑”等圆明园风光的图片,请学生观察欣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感受。师接着深情地讲述:这么美好的东西居然化为灰烬,该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是谁让我国的瑰宝毁于一旦呢?话音一落,学生聚集了情感开始去探索课文了。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钢琴曲。”(打开录音机,播放《月光曲》)听完后问:“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说给大家听听。”优美明快的音乐为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学到知识,又理解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如在教学《凡卡》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我们知道凡卡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的仇恨,他在信中多次呼唤爷爷来救他,急切地盼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去。这可怜的孩子在死亡线挣扎,他多么希望摆脱悲惨的命运啊。现在我们看看凡卡写信后的情景怎样。”这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效果很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机会,创造“展示”条件,让学生充分“表现”。可以让题目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适当鼓励和表扬。可以对课文中的个别章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讲给其他同学听。在他们“表现”自己的同时,检验了他们的自学效果,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有时,还可以围绕一个专题,指导学生写“小习作”,写出自己在学习时的心得体会。这样促使全体同学认真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充实。只要我们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根据《课标》精神,就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语文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
我觉得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如在教第九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抓住父亲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了多次,达到了强调和前后呼应作用,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其次要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如《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从花生与苹果、石榴的特点进行对比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写写。这样练习,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去。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就是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也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五、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走出文本
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需要。
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如教学了《为人民服务》这一课以后,我就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畅谈如何去为人服务,学生各抒已见,有的从平时的小事谈起;有的就怎样帮助同学的方面谈;有的即从怎样才能帮助人谈起……学生认识提高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