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主线,是学生学习很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它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连,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
1、不良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从小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事散漫,上学后迁移到学习中,便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时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小数点忘了或点错了一位;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
2、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没有很好的掌握
有的学生也轻视计算题的学习,往往只注重结果(计算方法),而不注重结果由来的过程。导致对计算法则或运算顺序、原理等不能很好理解,只是死记硬背计算方法,这样的学生往往计算出错也比较多。比如:在加减运算中常常忘记借去的数或进上来的数,在商末位有零的除法中常常把零丢掉,在小数乘法中常常忘记点上积的小数点,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必须同时注意运算法则,中间结果,运算方法、进位、退位的处理等。再如:1.25×(80+4)=1.25×80+4=100+4=104,错误原因是当初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没有领会到1.25×(80+4)此题的意思就是求84个1.25,可以先求80个1.25,再加上4个1.25,一共还是84个1.25,自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3、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如: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容易受到比较熟悉部分的刺激造成干扰,而导致错误。又如:4.9+0.1-4.9+0.1=5-5=0 24×5=100等错误原因主要是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造成的。
3、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和正确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感兴趣,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在怕难怕繁、耐心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常会出现错误。
二、培养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涉及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既要让学生掌握好与计算有关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又要通过有针对性、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要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的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切实掌握有关计算的知识
(1)计算法则
计算法则是指计算时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则,它促使计算过程程序化、规则化,并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计算法则的掌握是计算准确性的保证。
(2)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对运算先后次序的一种规定。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含有两级运算,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按小括号——中括号的次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掌握运算顺序是四则混合运算的关键。
在进行四则运算的教学时,有位老师遇到难题了,他虽然根据教师用书上的提示,在学生开始接触四则运算时先标出运算顺序,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有一天,他在黑板上写出尊老爱幼这个词,他说:“尊老是放在前面的,先有尊老,才有爱幼,我们的亲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兄弟姐妹,我们有东西都要先想到分给爷爷奶奶,然后是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兄弟姐妹。而在运算符号的大家庭中,括号就是爷爷妈妈,我们要先算括号,而乘除则是爸爸妈妈,我们第二步就是算乘除了,最后才是兄弟姐妹,也就是加减了,大家说,大家说,运算符号一家,爷爷奶奶是谁,爸爸妈妈是谁,是兄弟姐妹谁。”接下来,他又以考一考的方式让孩子们复述了几遍他们对应的关系,再进行练习。后来的情况说明,他这种方法的效果很好,基本没有再在运算顺序上出错的孩子了。
(3)运算律和运算性质
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是对计算客观规律的概括,它反映了计算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一定的变化过程的必然性。利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2、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一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1)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
如一年级数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左手拿3支粉笔,右手拿4支粉笔,一共多少支粉笔?先左手后右手,列式是3+4=7 ,先右手后左手,列式是4+3=7.使学生看到加数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顺序的变化,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通过学具操作理解算理。
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当教师出示9+2=?的算式时,一般来说学生都能很快地得出和是11.但是,教学9加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能正确地算出结果,重要的是揭示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具操作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进行:第一步:摆出两堆小棒,一堆9根,一堆2根;第二部:边思考边操作,摆出计算结果;第三部:边操作便口述过程。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加1得11,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第四步:将口述操作的思维过程在算式上展示出来。通过9加几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凑十法”,到教学8加几、7加几、6加几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应用“凑十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3)联系实际讲清算理
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道理,这就是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相加减。
(4)展示思路弄清算理
在教学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时,往往借助虚线、方框中的算式来阐明算理。
一、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
1、不良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从小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事散漫,上学后迁移到学习中,便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时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小数点忘了或点错了一位;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
2、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没有很好的掌握
有的学生也轻视计算题的学习,往往只注重结果(计算方法),而不注重结果由来的过程。导致对计算法则或运算顺序、原理等不能很好理解,只是死记硬背计算方法,这样的学生往往计算出错也比较多。比如:在加减运算中常常忘记借去的数或进上来的数,在商末位有零的除法中常常把零丢掉,在小数乘法中常常忘记点上积的小数点,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必须同时注意运算法则,中间结果,运算方法、进位、退位的处理等。再如:1.25×(80+4)=1.25×80+4=100+4=104,错误原因是当初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没有领会到1.25×(80+4)此题的意思就是求84个1.25,可以先求80个1.25,再加上4个1.25,一共还是84个1.25,自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3、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如: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容易受到比较熟悉部分的刺激造成干扰,而导致错误。又如:4.9+0.1-4.9+0.1=5-5=0 24×5=100等错误原因主要是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造成的。
3、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和正确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感兴趣,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在怕难怕繁、耐心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常会出现错误。
二、培养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涉及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既要让学生掌握好与计算有关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又要通过有针对性、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要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的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切实掌握有关计算的知识
(1)计算法则
计算法则是指计算时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则,它促使计算过程程序化、规则化,并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计算法则的掌握是计算准确性的保证。
(2)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对运算先后次序的一种规定。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含有两级运算,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按小括号——中括号的次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掌握运算顺序是四则混合运算的关键。
在进行四则运算的教学时,有位老师遇到难题了,他虽然根据教师用书上的提示,在学生开始接触四则运算时先标出运算顺序,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有一天,他在黑板上写出尊老爱幼这个词,他说:“尊老是放在前面的,先有尊老,才有爱幼,我们的亲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兄弟姐妹,我们有东西都要先想到分给爷爷奶奶,然后是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兄弟姐妹。而在运算符号的大家庭中,括号就是爷爷妈妈,我们要先算括号,而乘除则是爸爸妈妈,我们第二步就是算乘除了,最后才是兄弟姐妹,也就是加减了,大家说,大家说,运算符号一家,爷爷奶奶是谁,爸爸妈妈是谁,是兄弟姐妹谁。”接下来,他又以考一考的方式让孩子们复述了几遍他们对应的关系,再进行练习。后来的情况说明,他这种方法的效果很好,基本没有再在运算顺序上出错的孩子了。
(3)运算律和运算性质
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是对计算客观规律的概括,它反映了计算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一定的变化过程的必然性。利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2、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一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1)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
如一年级数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左手拿3支粉笔,右手拿4支粉笔,一共多少支粉笔?先左手后右手,列式是3+4=7 ,先右手后左手,列式是4+3=7.使学生看到加数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顺序的变化,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通过学具操作理解算理。
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当教师出示9+2=?的算式时,一般来说学生都能很快地得出和是11.但是,教学9加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能正确地算出结果,重要的是揭示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具操作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进行:第一步:摆出两堆小棒,一堆9根,一堆2根;第二部:边思考边操作,摆出计算结果;第三部:边操作便口述过程。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加1得11,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第四步:将口述操作的思维过程在算式上展示出来。通过9加几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凑十法”,到教学8加几、7加几、6加几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应用“凑十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3)联系实际讲清算理
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道理,这就是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相加减。
(4)展示思路弄清算理
在教学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时,往往借助虚线、方框中的算式来阐明算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