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的发展历史 20
展开全部
人类究竟从何时开始,有了“时间”的概念? 人类的远祖最早从天明天暗知道时间的流逝。大约六千年前,“时钟”第一次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日晷在巴比伦王国诞生了。古人使用日晷,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和方位变化掌握时间。距今四千年前,漏刻问世,使人们不分昼夜均可知道时间。而钟表的出现,则是十三世纪中叶以后的事。
一二七O年前后在意大利北部和南德一带出现的早期机械式时钟,以秤锤作动力,每一小时鸣响附带的钟,自动报时。一三三六年,第一座公共时钟被安装于米兰一教堂内,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时钟传至欧洲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教堂纷纷建起钟塔。
不久,发条技术发明了,时钟的体积大为缩小。一五一O年,德国的锁匠首次制出了怀表。当年,钟表的制作似乎仅限于锁匠的副业,直到后来,对钟表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钟表技艺也日益复杂,才出现了专业的钟表匠。
一八O六年,拿破仑之妻、皇后J.约琵芬为王妃特制的一块手表,是目前知道的关于手表的最早记录。这是一块注重装饰、被制成手镯状的手表。当时,男人世界里凤行的是作为身分、地位象征的怀表,手表则被视作是女性的饰物。
一八八五年,德国海军向瑞士的钟表商定制大量手表,手表的实用性获得世人的肯定,逐渐普及开来。
本世纪初。ROLEX(劳力士)的前身——WILSDORF&DAVIS公司推出银制绅士表和淑女表,大获成功,带动了各家钟表厂商竞相研制开发手表。当年就以怀表技艺闻名世界的瑞士,在手表制作方面也一马当先,ROLEX在一九二六年就开发出完全防水型的手表“ROLEX OYSTER”,一九三一年又率先将自动上发条的手表“OYSTER PERPETUAL”推向市场。LONGINES(浪琴)公司也不甘示弱,其研制的精密航空钟与美国飞行家林德伯格一起飞渡大西洋,名声大振。一九二九年,推出带秒表功能的手表“CHRONOGRAPH”,翌年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飞行用精密手表“CHRONOMETER”。
六十年代末,机械手表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一九六九年,日本精工手表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石英电子手表,日误差缩小到零点二秒以内。一九七二年,美国的汉密尔顿公司发明了数字显示手表,马达和齿轮从手表中消失了。
手表制造业新技术层出不穷,机械手表却并未寿终正寝,产量虽然大减,制造技艺却得以保存。特别是瑞士的钟表厂家,在石英手表独占鳌头的今日,仍对机械手表情有独钟,坚持生产高档机械手表,并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
制表技术之所以停滞不前,要归因于12世纪金人入侵,苏颂出色的古钟被毁,结果,传统制表学问辗转失传。此外,蒙古人入主中土后,仅让占星术继续发展,以保国运,其余所有有关计量时间的学问,都一概漠视。
最早一批从欧洲传到中国的时钟,是由耶稣会教士引入的,他们以传扬基督信仰,建立天国为志,早于16世纪中叶就来到中国了。他们迅即了解到,可以藉着传扬西方累积的科学知识来达到宣教目的。他们成功掌握了帝王的口味,在其后的两个世纪中,介绍了很多天文学家、医生、画家和制表匠到朝廷来。
第一个洋钟是在1582年运入中国的,并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献给总督陈瑞。
1601年利玛窦(Matteo Rici)神父到中国,得到万历皇帝款待。利氏进贡了一座有驱动坠的铁钟,它每小时发声四次;钟身置于木柜内,柜身刻有龙饰,以鹰嘴指示用汉字写成的时间刻字。
洋钟大受欢迎,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对于时间精确与否极其关注(以当时的技术也根本未能做到非常精确),而是因为钟表新奇鲜见,遂一时成为天子和朝廷中人争相谈论的东西。
1912年以前,中国人仍以“更”(两小时)来划分一天的时间,而每更分为100个时段,每段一分钟;西历则每天分为24小时,共96个刻钟,每刻钟15分钟。可见两者并无相关之处。
17世纪以后,耶稣会教士开始起用中国工匠造钟。利玛窦神父本人,就连同两位本地工匠造了一个铜钟,可以每隔两小时(一更)报时一次。
1630年,来华二十二年的耶稣会神父阿尔瓦罗·塞梅多(Alvaro Semedo)说:“中国人极欣赏西洋的机械技术。他们懂得造桌钟。假使他们的工资跟西洋的匠师一样高,他们可以做得更精巧。”由此可见,天才无经济支持,也无用武之地。
中国宫廷的造钟坊是乾隆年间(1736-1795)建立的。监督的沙林(Chaler)神父,辖下有差不多一百名奴仆。
接近1810年的时候,有几份报告提到当时在广东省售卖时钟的西方商人,说他们惨淡经营,原因是要面对来自本地产品的竞争——它们可以以低一半的价钱出售啊。
到了18世纪,清廷所见的钟,无不手工精巧,而且镶嵌了华丽耀目的宝石黄金,都是西方使节争相敬赠,以取悦天子的。为了出奇制胜,献上的表更益发珍贵。于是,更多具代表性的造洋钟技术得以在中国流传,广为人知。
1811年,法国驻北京的领使写信给拿破仑,他说:“现在到华的外国使节,都手持奉献,上贡成应尽之礼,然因汉人对于艺术美感的机械作品,未能欣赏,每多只将之堆放在宫中仓库。我国正动干戈,所献之礼,宜由陛下工房之所出,设计轻巧,方便使吏携带。
钟表贸易一向给驻扎在广东省的海军将领垄断,然而因大量货品充斥涌入,不久,此门生意也变得甚难经营。
1824年,宝威(Bovet)兄弟从瑞士到广东经商,复兴了钟表业。当时,宝威的手表是在纳沙泰尔(Neuchatel)的弗勒里耶(Fleurier)生产;时至今日,这些地方仍然是制表的中心。
1840年,宝威兄弟率先为自己的产品采用了中国的商标名称,叫做“宝哗”或“播威”,都是从“宝威”字音译而来的。直至20世纪之初,这牌子仍然深受欢迎。
同时,中国人也开始输入欧洲的游丝发条,然后以合理的价钱,生产日常使用的表。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欧洲,反从亚洲,特别是香港,输入很多制表用的石英。
总括而言,中国人最初对入口的洋钟是不感兴趣的。第一,因为东西方计算时间的方法不同;第二是中国人不像洋人般要求时间精确;最后,因为交通和气候因素不利精细的机件操作。洋钟吸引之处则于在精巧的设计,美观和名贵的装饰,中国宫廷视这种贵重的礼品如珠宝首饰,或是一些自己会动的小玩意。
一二七O年前后在意大利北部和南德一带出现的早期机械式时钟,以秤锤作动力,每一小时鸣响附带的钟,自动报时。一三三六年,第一座公共时钟被安装于米兰一教堂内,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时钟传至欧洲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教堂纷纷建起钟塔。
不久,发条技术发明了,时钟的体积大为缩小。一五一O年,德国的锁匠首次制出了怀表。当年,钟表的制作似乎仅限于锁匠的副业,直到后来,对钟表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钟表技艺也日益复杂,才出现了专业的钟表匠。
一八O六年,拿破仑之妻、皇后J.约琵芬为王妃特制的一块手表,是目前知道的关于手表的最早记录。这是一块注重装饰、被制成手镯状的手表。当时,男人世界里凤行的是作为身分、地位象征的怀表,手表则被视作是女性的饰物。
一八八五年,德国海军向瑞士的钟表商定制大量手表,手表的实用性获得世人的肯定,逐渐普及开来。
本世纪初。ROLEX(劳力士)的前身——WILSDORF&DAVIS公司推出银制绅士表和淑女表,大获成功,带动了各家钟表厂商竞相研制开发手表。当年就以怀表技艺闻名世界的瑞士,在手表制作方面也一马当先,ROLEX在一九二六年就开发出完全防水型的手表“ROLEX OYSTER”,一九三一年又率先将自动上发条的手表“OYSTER PERPETUAL”推向市场。LONGINES(浪琴)公司也不甘示弱,其研制的精密航空钟与美国飞行家林德伯格一起飞渡大西洋,名声大振。一九二九年,推出带秒表功能的手表“CHRONOGRAPH”,翌年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飞行用精密手表“CHRONOMETER”。
六十年代末,机械手表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一九六九年,日本精工手表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石英电子手表,日误差缩小到零点二秒以内。一九七二年,美国的汉密尔顿公司发明了数字显示手表,马达和齿轮从手表中消失了。
手表制造业新技术层出不穷,机械手表却并未寿终正寝,产量虽然大减,制造技艺却得以保存。特别是瑞士的钟表厂家,在石英手表独占鳌头的今日,仍对机械手表情有独钟,坚持生产高档机械手表,并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
制表技术之所以停滞不前,要归因于12世纪金人入侵,苏颂出色的古钟被毁,结果,传统制表学问辗转失传。此外,蒙古人入主中土后,仅让占星术继续发展,以保国运,其余所有有关计量时间的学问,都一概漠视。
最早一批从欧洲传到中国的时钟,是由耶稣会教士引入的,他们以传扬基督信仰,建立天国为志,早于16世纪中叶就来到中国了。他们迅即了解到,可以藉着传扬西方累积的科学知识来达到宣教目的。他们成功掌握了帝王的口味,在其后的两个世纪中,介绍了很多天文学家、医生、画家和制表匠到朝廷来。
第一个洋钟是在1582年运入中国的,并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献给总督陈瑞。
1601年利玛窦(Matteo Rici)神父到中国,得到万历皇帝款待。利氏进贡了一座有驱动坠的铁钟,它每小时发声四次;钟身置于木柜内,柜身刻有龙饰,以鹰嘴指示用汉字写成的时间刻字。
洋钟大受欢迎,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对于时间精确与否极其关注(以当时的技术也根本未能做到非常精确),而是因为钟表新奇鲜见,遂一时成为天子和朝廷中人争相谈论的东西。
1912年以前,中国人仍以“更”(两小时)来划分一天的时间,而每更分为100个时段,每段一分钟;西历则每天分为24小时,共96个刻钟,每刻钟15分钟。可见两者并无相关之处。
17世纪以后,耶稣会教士开始起用中国工匠造钟。利玛窦神父本人,就连同两位本地工匠造了一个铜钟,可以每隔两小时(一更)报时一次。
1630年,来华二十二年的耶稣会神父阿尔瓦罗·塞梅多(Alvaro Semedo)说:“中国人极欣赏西洋的机械技术。他们懂得造桌钟。假使他们的工资跟西洋的匠师一样高,他们可以做得更精巧。”由此可见,天才无经济支持,也无用武之地。
中国宫廷的造钟坊是乾隆年间(1736-1795)建立的。监督的沙林(Chaler)神父,辖下有差不多一百名奴仆。
接近1810年的时候,有几份报告提到当时在广东省售卖时钟的西方商人,说他们惨淡经营,原因是要面对来自本地产品的竞争——它们可以以低一半的价钱出售啊。
到了18世纪,清廷所见的钟,无不手工精巧,而且镶嵌了华丽耀目的宝石黄金,都是西方使节争相敬赠,以取悦天子的。为了出奇制胜,献上的表更益发珍贵。于是,更多具代表性的造洋钟技术得以在中国流传,广为人知。
1811年,法国驻北京的领使写信给拿破仑,他说:“现在到华的外国使节,都手持奉献,上贡成应尽之礼,然因汉人对于艺术美感的机械作品,未能欣赏,每多只将之堆放在宫中仓库。我国正动干戈,所献之礼,宜由陛下工房之所出,设计轻巧,方便使吏携带。
钟表贸易一向给驻扎在广东省的海军将领垄断,然而因大量货品充斥涌入,不久,此门生意也变得甚难经营。
1824年,宝威(Bovet)兄弟从瑞士到广东经商,复兴了钟表业。当时,宝威的手表是在纳沙泰尔(Neuchatel)的弗勒里耶(Fleurier)生产;时至今日,这些地方仍然是制表的中心。
1840年,宝威兄弟率先为自己的产品采用了中国的商标名称,叫做“宝哗”或“播威”,都是从“宝威”字音译而来的。直至20世纪之初,这牌子仍然深受欢迎。
同时,中国人也开始输入欧洲的游丝发条,然后以合理的价钱,生产日常使用的表。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欧洲,反从亚洲,特别是香港,输入很多制表用的石英。
总括而言,中国人最初对入口的洋钟是不感兴趣的。第一,因为东西方计算时间的方法不同;第二是中国人不像洋人般要求时间精确;最后,因为交通和气候因素不利精细的机件操作。洋钟吸引之处则于在精巧的设计,美观和名贵的装饰,中国宫廷视这种贵重的礼品如珠宝首饰,或是一些自己会动的小玩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