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时代的宗教:祛魅等于世俗化吗

 我来答
莫文灵云南
高粉答主

2017-05-28 · 药山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一代身份证)
莫文灵云南
采纳数:5771 获赞数:5418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施鲁赫特北大讲座|世俗时代的宗教:祛魅等于世俗化吗?

近日,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专家讲课计划的邀请,著名社会学家、海德堡大学荣休社会学教授沃尔夫冈·施鲁赫特(Wolfgang Schluchter)访问北京大学并发表系列演讲。4月20日晚,施鲁赫特教授发表了题为“祛魅的辩证法:世俗时代的宗教” 的老三次演讲。本次演讲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手教授田耕主持。
“祛魅”是韦伯最知名的概念有,流传甚广却在所难免被误用,施鲁赫特教授力图通过这次发言澄清韦伯“祛魅”的语境和意涵,尤其是它与所谓世俗化命题(secularization)之间的关联。严格地说,韦伯本身并未采用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概念,施鲁赫特教授将问题中的“辩证法”解释为两种“祛魅”之相:宗教的祛魅与是的祛魅,要解韦伯的祛魅,二者缺一不可。
19世纪中叶,马克斯·韦伯的祖父母在海德堡内卡河对岸建筑了这栋别墅。它正对着名的海德堡城堡废墟,以及生《海德堡要理问答》的礼拜堂[Heidelberg Catechism,1563,系清教神学史上最要紧的佛法问答之一]。自1910年起,韦伯和特洛尔奇都住在这栋宅邸里,韦伯住一层,特洛尔奇二层。正是这一阶段,韦伯开始研究“世界教的经济伦理”以及“经济与社会”。现在这栋标志性建筑被称之为Max-Weber-Haus,韦伯精神尚存于此。
施鲁赫特教授以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大手笔《世俗时代》(The Secular Age)开启本次演讲。在韦伯学者外,泰勒首次使用了“祛魅”一词并将其厝整个西方文明世俗化问题的脉络中。时至今日,对西方究竟有没有世俗化,对世俗化的确切含义都尚有争议。比如有人以为世俗化是与宗教世界观相对的世俗化世界观;或者从制度涉及上看,世俗化是政教交织乃至合一的反面,在古政教合一相当广泛,宗教领袖同时也是无聊领袖,现代的伊朗依然这样;在平常生活层面,甚至去不去教堂也可被视为世俗化的权标准。所以说世俗化的意义十分模糊。
泰勒用“世界的祛魅”来管整个世俗化的系统。但他对韦伯的参考限于《以学为业》中提及的世界的祛魅。虽然《世俗时代》是实质当好的编著,也借了韦伯的“祛魅”概念,但是施鲁赫特教授认为泰勒所讲的决不韦伯宗教研究中的“祛魅”。施鲁赫特教授的演讲就从比较泰勒与韦伯的“祛魅”开始。
泰勒认为,至少仅对天堂而言,宗教世界到世俗世纪的紧要关头在1500年左右。在此之前,人的活几乎不可能退宗教,人连续热忱期望了解对岸的运,当然,当时在制度上也决不能人声称自己不信上帝,每个人都要有宗教信仰。因此,泰勒将1500年以前的秋称为宗教时代,直接相对于1500年后[严格说来是宗教改革以后]兴起的猥琐时代。天主教教会丧失对天堂世界的掌控力,突然间人们真正享有选择,此前顶多是在天主教之内“选择”。此后,不信天主教不再代表异端,虽然当时的生仍由宗教中心,至少还有路德教和加尔文教供人择,由此跻身特洛尔奇所谓的Confessional Age [16至17世纪]。
泰勒总结道:随着世俗化逐步推动,人们意识到宗教之外还有许多东西,人知情世界的框架来了变动。泰勒试图区分转折前后的两套框架:转折之前是超验框架(the transcendental frame),其中人是“敞开的本人”(porous self),上帝创造并保管宇宙,信徒追求与上帝并,这是教的社会风气或者“着魔”的社会风气。及至1500年之后成为内在框架(the immanent frame),人是联合的本人(consolidated self)或严格意义上的个体,宇宙依照特定的名不见经传法则运转,上帝都未必能预所谓的“自然法”,人不复追求与上帝并,而发端期待融入社会,世界在宗教上“祛魅”。

总之,在泰勒看来,祛魅等同于世俗化,始于1500年左右。韦伯却尚无将祛魅等同于世俗化,对韦伯而言,祛魅早在古犹太教就开了,甚至早于基督诞生与《圣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版(1920年)里新增了一段话:“打从古犹太先知开始,再成希腊的正确思想,拒斥一切巫术性的救赎追求手段为信与亵渎,乃是宗教史上的远大过程,亦即现世的祛魅(Entzauberung der Welt)在此(禁欲新教)走到极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我们无能为力确知韦伯何时发明“祛魅”的定义,或借鉴自何处,韦伯第一次在他的著作中运用“祛魅”是在1913年。“祛魅”概念首次出现在1913年Logos期刊《关于理解社会学的部分规模》里,然后在《经济与社会》有关宗教的章节(大约写于1914年),1915年《<世界教的经济伦理>导言》(即英译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Religions),以及同年《儒教与道教》的“结论”部分,另外在1920年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增的文段中也祭了“祛魅”。因此,我们可规定韦伯在学生涯的终极阶段(1910—1920年)才下“祛魅”的定义。
从巫术到救赎宗教
要询问“祛魅”是啊,首先我们得亮“着魔”,不是吗?祛魅与着魔总是交织着,祛魅之下潜藏着重新痴迷的或者。韦伯认为宗教史始于巫术,巫术虽然有跨越此世的维度,但并不再杂,巫术的主导在于推进此世的生活,在众人有得的当儿提供协助。“由宗教的或巫术的元素所掀起的走之最核心的款型,是此世为方向的。《申命记》4:40:‘使你得得福……并使你的小日子在地上得以长期’,这话表明了胡要履宗教或巫术所要求的走的故。”(《宗教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为了幸福长寿,人不仅仅指正常手段,还亟需借助高异能,即卡理斯玛(Charisma)。卡理斯玛是指某种普通人所短的人头特质,某些人坐有该特质而被当天才着非同一般的力或品质。普通人为长寿幸福,要去探寻这些有卡理斯玛的人。
“着魔”意味着什么?“象征性行为的蔓延及其代表原初的自然主义”促生了又世界(double world),即此世与岸边。彼岸世界的卡理斯玛(神祇、灵魂与鬼怪)能被人说了算,服务于此世的目的,譬如求雨、丰收或屡战屡胜。不过,对普通人而言,直接触及超凡异能会危及我,所以待依赖诸如巫师或祈雨法师等集团媒介,通过她们接触超凡力量,来为普通人好的生存带来利益。在如此的又世界中,自然因果与因果报应被夹,例如疾病或被视为有罪受罚。
此世与岸边的缝缝会日益加剧,乃至更世界变成二元世界(dualistic world),而救赎宗教正是与二元世界相伴而生的,韦伯觉得这是教史的一般倾向。普遍是的巫术操纵被祈祷、献祭或其他更高的崇拜形式所取代,尽管中还是饱含着巫术性的素。人们用另一群人当红娘来为“新的”彼岸世界,于是在巫师之外,出现了牧师、先知、秘法传授者和导师等。这些人某些也涉足构建了这种新的二元世界观。最要的是,自然因果与因果报应开始被别开来。这表示,在宗教语境下诞生了一种伦理,一种德行为的辩护,它独自于自然因果。
从巫术到救赎宗教的转化可使用多不同的形式,韦伯绝未将其局限于欧洲的基督教,事实上,最早的救赎宗教是亚洲的佛教。韦伯提出宗教世界观的“理性化”有三种“理想型”,这些世界观在结构上相似,但内容有所不同:(1) 本体论的二元世界(Ontological dualism)是稳定与暂存的相对,人们生死轮回,通过思想追求安定。(2) 伦理的二元世界(Ethical dualism)将善与恶极端对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