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有哪些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大约1.4~0.8万年前农业(包括种植业与畜牧业)逐渐产生,农业部族逐渐形成,农业部族为了争夺土地和农业成果产生战争,农业战争与内部治理产生了农业部国。距今八千年前,农业部族发展成为农业部国国邦国。农业经济、原始国家和语言文字,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所以我国具有至少八千年的文明历史(如果把农业部族计算进去而剔除语言文字标准就是大约一万年文明历史)。农业部族与部国就是原始国家,也是我国一级行政区划~政区的开端和基础。
八千年前到伏羲时期就是邦国争战时期。伏羲首先统一泛黄河流域(淮黄济海滦),创立了部邦共主统一制度或邦国共主统一制度,统一了就没有黑暗的战争了,所以叫做“泰昊”或“太皞”,伏羲叫太昊帝或太皞帝,那个时期也叫“昊”;伏羲继承华胥文明治世,合称“华昊”。神农首先统一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扩展到江河地区,神农来自南方,所以叫“炎”,神农叫炎帝;炎帝统一时期的叫“赤县”。赤县与华昊时期合称“赤昊”或“赤华”。轩辕完成了泰东地区的邦国共主统一,扩展到整个东亚大陆,土地色黄,所以那个时候叫“黄”,所以轩辕叫黄帝。轩辕完成泰东大统一,以天帝为最高神的天教产生,认为天神帮助轩辕统一,所以轩辕统一时期叫“神州”。神州与泰昊合成称“神昊”,与“华胥”合称“神华”;黄帝与炎帝合称“炎黄”。伏羲、神农、轩辕就是逐渐造成泰东统一的帝王,合称三皇。其后五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继承和巩固了这种部邦共主统一制度。为了消除部邦战争建立和平,部邦共主统一制度规定天下所有部族与部邦都必须是共主统一下的一级行政区的机制,因此那时并没有现在概念的国家,我们叫“天下”,而不叫国家。只不过科技条件限制,当时不知道天然大封闭的泰东之外还有“优好土地”,我们的“天下”只是政治概念的天下,不知道的地区只是天子共主统一制度的逻辑规定,地球只是名义上属于天子统一范围。由于中部条件最好,部邦实力最强大,共主都出自中部邦国,所以“中国”就逐渐成了中部共主(天子)直辖邦国的代名词。但是,当时知道的地区都有一个字号叫“华”~因东方君子之国的文明始祖“华胥”和像莲花的华山得名,华才是我们祖国的正式名称和第一名称。所以部邦共主统一制度时期,我国的一级政区是部国,也叫方国、部邦、邦国,邦国是最早的诸侯国。
夏禹打破共主制度实现共主世袭制度~家天下,世袭共主就是天子(天教认为共主是天帝嫡长子后裔在地上替天行道才叫天子),商周继承这种家天下的世袭共主世袭制度。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王朝,所以“夏”逐渐成为中部优好地区,也指中部文化发达封国的人族~夏人,“夏”与“华”也合称“华夏”,表示文明封国与天子直辖邦国。相应地,边地条件恶劣地区的方国与部族地区的东夷、北狄、西羌、南蛮,以东夷最强大,所以笼统地称作“夷”。后来产生了“夷夏”之争辩。因此,夏商周时期是天子封国统一制度或者共主封国统一制度,一级政区是封国,也叫诸侯国、方国(封国又分五服)。世袭天子统一的一家天下即天朝又叫王朝,因此天子封国制度也叫天朝封国统一制度或王朝封国统一制度。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封国时期,天子也有自己直辖邦国,也是大多出自中部,所以“中国”一词发展成为天子直辖邦国的含义,在封国挑战天子权威时,又进一步发展成为正统天子或正统帝王的含义。
东周时期天教信仰动摇,天子失去权威,封国自行其是,甚至争夺天子争夺天下帝王(楚国最先称“王”),封国发动兼并战争,直辖的封国面积空前扩大,于是为了便于管理,诸侯国们建立了郡县制度。最后,秦国直接灭了周朝天子而取代周朝,并灭了中部六大诸侯国建立秦朝,并逐渐灭了边地一些封国~方国,不能灭的边地封国保留封国地位。于是秦朝把郡县制度扩展到灭了封国的地区,没有消灭封国的地区保留封国制度。郡县是直辖的一级行政区,方国变成藩国是原有的封国制度。因此,秦朝不但替代周朝重新实现了统一,而且是第一个实行一级行政区为郡县直辖制度的王朝。秦朝是郡县直辖为主兼藩国间辖的混合统一制度~郡国统一制度,郡与藩国都是一级行政区,县二级直辖政区,县下还有三级政区~亭(乡)。此后汉新魏晋也继承了郡国统一制度(西汉与西晋一度复古实行封国制度导致封国叛乱而失败)。因此秦汉新晋时期是郡国混合统一制度,一级行政区就是郡与藩国。凡是没有设计郡县制度的地区,名义上都是天子藩国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泰东又产生大战乱,直辖的郡逐渐变成州或府,与郡同时存在。隋唐再次大统一,以“道”取代直辖郡,辽宋金以“路”替代直辖的“道”和郡,但是道与路都是中央派遣官吏临时巡察,没有常设机构,只是名义上的一级行政区。而“州府”是设置了机构的一级行政区。同时,边远地区保留藩国间辖统一制度。所以,魏晋南北朝及隋唐辽宋金时期,是州府直辖与藩国间辖的州国混合统一制度,州国就是一级行政区,还有名义上的“道国”或“路国”混合统一制度。
蒙古族打败汉族取得泰东统一政权,建立了元朝,把宋代的“路”改为“行省”,设置半常驻机构,同时还有常设机构的“州府”。元朝把青藏高原变成直辖统一地区,并在北亚建立省级行政区。元朝在武力开拓地区,实行“汗国”间辖统一制度制度,而且汗国下还有汗国,并且保留了名义上臣服的“藩国间辖制度”。明清继承元朝行政区划制度,并且完善了省辖机制,保留藩国间辖统一制度。因此,元明清都是行省直辖统一制度与藩国(汗国)间辖统一制度兼有的省国混合统一制度。行省与藩国就是一级行政区。
明清全面返古唯儒唯农极端专制,禁锢了泰东华人的文化思创力,造成极端落后愚昧的落后贫穷态势,被西方全面赶超任意侵略宰割,不但藩国间辖统一制度坍塌丧失天子宗主权,而且直辖地区也失去大片固有领土(被俄罗斯等侵占最多),民国推翻满清王朝,引入西方“国家”概念,继承了元明清的省级行政区划制度,建立“国省”行政区划制度。共和国有继承民国的国省行政区划制度。这就是现在的国下有省的行政区划的由来。
因此,我泰东神华的行政区划制度发展历史,就是从部国战乱催生共主部邦统一制度,依次发展到天子封国统一制度,郡国混合统一制度,州国(道路藩国)混合统一制度,省国混合统一制度,再到当今的省县行政区划制度。
八千年前到伏羲时期就是邦国争战时期。伏羲首先统一泛黄河流域(淮黄济海滦),创立了部邦共主统一制度或邦国共主统一制度,统一了就没有黑暗的战争了,所以叫做“泰昊”或“太皞”,伏羲叫太昊帝或太皞帝,那个时期也叫“昊”;伏羲继承华胥文明治世,合称“华昊”。神农首先统一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扩展到江河地区,神农来自南方,所以叫“炎”,神农叫炎帝;炎帝统一时期的叫“赤县”。赤县与华昊时期合称“赤昊”或“赤华”。轩辕完成了泰东地区的邦国共主统一,扩展到整个东亚大陆,土地色黄,所以那个时候叫“黄”,所以轩辕叫黄帝。轩辕完成泰东大统一,以天帝为最高神的天教产生,认为天神帮助轩辕统一,所以轩辕统一时期叫“神州”。神州与泰昊合成称“神昊”,与“华胥”合称“神华”;黄帝与炎帝合称“炎黄”。伏羲、神农、轩辕就是逐渐造成泰东统一的帝王,合称三皇。其后五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继承和巩固了这种部邦共主统一制度。为了消除部邦战争建立和平,部邦共主统一制度规定天下所有部族与部邦都必须是共主统一下的一级行政区的机制,因此那时并没有现在概念的国家,我们叫“天下”,而不叫国家。只不过科技条件限制,当时不知道天然大封闭的泰东之外还有“优好土地”,我们的“天下”只是政治概念的天下,不知道的地区只是天子共主统一制度的逻辑规定,地球只是名义上属于天子统一范围。由于中部条件最好,部邦实力最强大,共主都出自中部邦国,所以“中国”就逐渐成了中部共主(天子)直辖邦国的代名词。但是,当时知道的地区都有一个字号叫“华”~因东方君子之国的文明始祖“华胥”和像莲花的华山得名,华才是我们祖国的正式名称和第一名称。所以部邦共主统一制度时期,我国的一级政区是部国,也叫方国、部邦、邦国,邦国是最早的诸侯国。
夏禹打破共主制度实现共主世袭制度~家天下,世袭共主就是天子(天教认为共主是天帝嫡长子后裔在地上替天行道才叫天子),商周继承这种家天下的世袭共主世袭制度。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王朝,所以“夏”逐渐成为中部优好地区,也指中部文化发达封国的人族~夏人,“夏”与“华”也合称“华夏”,表示文明封国与天子直辖邦国。相应地,边地条件恶劣地区的方国与部族地区的东夷、北狄、西羌、南蛮,以东夷最强大,所以笼统地称作“夷”。后来产生了“夷夏”之争辩。因此,夏商周时期是天子封国统一制度或者共主封国统一制度,一级政区是封国,也叫诸侯国、方国(封国又分五服)。世袭天子统一的一家天下即天朝又叫王朝,因此天子封国制度也叫天朝封国统一制度或王朝封国统一制度。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封国时期,天子也有自己直辖邦国,也是大多出自中部,所以“中国”一词发展成为天子直辖邦国的含义,在封国挑战天子权威时,又进一步发展成为正统天子或正统帝王的含义。
东周时期天教信仰动摇,天子失去权威,封国自行其是,甚至争夺天子争夺天下帝王(楚国最先称“王”),封国发动兼并战争,直辖的封国面积空前扩大,于是为了便于管理,诸侯国们建立了郡县制度。最后,秦国直接灭了周朝天子而取代周朝,并灭了中部六大诸侯国建立秦朝,并逐渐灭了边地一些封国~方国,不能灭的边地封国保留封国地位。于是秦朝把郡县制度扩展到灭了封国的地区,没有消灭封国的地区保留封国制度。郡县是直辖的一级行政区,方国变成藩国是原有的封国制度。因此,秦朝不但替代周朝重新实现了统一,而且是第一个实行一级行政区为郡县直辖制度的王朝。秦朝是郡县直辖为主兼藩国间辖的混合统一制度~郡国统一制度,郡与藩国都是一级行政区,县二级直辖政区,县下还有三级政区~亭(乡)。此后汉新魏晋也继承了郡国统一制度(西汉与西晋一度复古实行封国制度导致封国叛乱而失败)。因此秦汉新晋时期是郡国混合统一制度,一级行政区就是郡与藩国。凡是没有设计郡县制度的地区,名义上都是天子藩国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泰东又产生大战乱,直辖的郡逐渐变成州或府,与郡同时存在。隋唐再次大统一,以“道”取代直辖郡,辽宋金以“路”替代直辖的“道”和郡,但是道与路都是中央派遣官吏临时巡察,没有常设机构,只是名义上的一级行政区。而“州府”是设置了机构的一级行政区。同时,边远地区保留藩国间辖统一制度。所以,魏晋南北朝及隋唐辽宋金时期,是州府直辖与藩国间辖的州国混合统一制度,州国就是一级行政区,还有名义上的“道国”或“路国”混合统一制度。
蒙古族打败汉族取得泰东统一政权,建立了元朝,把宋代的“路”改为“行省”,设置半常驻机构,同时还有常设机构的“州府”。元朝把青藏高原变成直辖统一地区,并在北亚建立省级行政区。元朝在武力开拓地区,实行“汗国”间辖统一制度制度,而且汗国下还有汗国,并且保留了名义上臣服的“藩国间辖制度”。明清继承元朝行政区划制度,并且完善了省辖机制,保留藩国间辖统一制度。因此,元明清都是行省直辖统一制度与藩国(汗国)间辖统一制度兼有的省国混合统一制度。行省与藩国就是一级行政区。
明清全面返古唯儒唯农极端专制,禁锢了泰东华人的文化思创力,造成极端落后愚昧的落后贫穷态势,被西方全面赶超任意侵略宰割,不但藩国间辖统一制度坍塌丧失天子宗主权,而且直辖地区也失去大片固有领土(被俄罗斯等侵占最多),民国推翻满清王朝,引入西方“国家”概念,继承了元明清的省级行政区划制度,建立“国省”行政区划制度。共和国有继承民国的国省行政区划制度。这就是现在的国下有省的行政区划的由来。
因此,我泰东神华的行政区划制度发展历史,就是从部国战乱催生共主部邦统一制度,依次发展到天子封国统一制度,郡国混合统一制度,州国(道路藩国)混合统一制度,省国混合统一制度,再到当今的省县行政区划制度。
展开全部
你这问题问的太大了,你要是朝代啊,比如汉朝分九州,唐朝分十道,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管理国家事务的地区范围。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每朝的疆域大小、政府机构和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所以,诸多原因就势必影响到历代行政区划的制定。了解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对我们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阅读古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里要概说的历代行政区划,仅限于历代中原王朝的,不包括当时与中原王朝共存的边疆民族政权的行政区划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两千一百多年时间,在此段时期内,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州郡时代,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
第二阶段称道路时代,经隋、唐、五代、宋、辽、金朝,约700年。
第三阶段称行省时代,经元、明、清朝和民国时期,约700。
一、州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周礼》、《吕氏春秋》等书上都有关于九州的记载。传说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到禹掌权时,天下分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并州和幽州,青州分出营州。但九州只是先秦地理学家心目中的理想的地理区划,而不是实际存在过的行政区划。
实际的州的行政区划开始于西汉。
汉武帝时,全国一百多个郡国分为十三个刺史部。汉武帝用前人想像的十一个州名来作为十一部的名称,河套地区和岭南地区命名为朔方、交趾,当时人习惯称一部为一州。西汉的州只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域。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郡太守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不必通过州一级。
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到三国时就固定下来了。这种制度后来延续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
三国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而蜀只有一州。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末年赠至二十一个州。
南北朝时,州的范围逐渐缩小,南北方合计有五、六十个州。至南北朝末期,州已经增加到三百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州已经有名无实了。
唐初将郡改称为州,全国共有三百几十个州,是行政区。
宋元时的州与唐时基本一致。
明清时改州为府,所以有“兖州府”、“扬州府”等名称。
二、郡
秦朝的行政区分郡、县两级,以郡统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至秦末增加到四十个。一个郡管理十几个到二、三十个县。
汉朝有一百零五个郡,那时的郡比现在的省级政区要小,今天的一省大致相当于汉朝十二、三个郡,与今天的地区市相当。当时的郡大小差距很大,落后的地方郡大,发达的地方郡小。会稽郡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隋朝取消了郡。
唐朝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
宋废郡。
三、国
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一级行政区。国的区域大致与郡相等,所以“郡国”常连称。国的官吏由朝廷直接委派,在行政区划制度上与郡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与郡不同的是,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
四、道
唐朝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个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十个道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至开元年间,在前十道中又划分出五个道,成为十五个道。安史之乱后,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元明清三朝都有道的设置,但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而是省的派出机构。当时有的道的地位也比较重要,如清朝管理苏州、松江、太仓两府一州的苏松太道,因道员驻上海,所以又称上海道。鸦片战争后,因上海租界的关系,所有外交事宜都由上海道管。
民国初年北洋时代在省县之间还保留了道,地位也相当重要。
五、路
宋朝时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成为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北宋初,宋太祖、太宗厉行中央集权政策,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在州上设置了路,分全国为十五路,后变为十八路、二十三路。路的性质是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宋朝的路和今天的省大致相似,如广西路、湖北路、陕西路等,与今天的省名也大致相当。
六、省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省中”,魏晋以后把设于宫禁近处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央政府机构都称为省,这是省的原义。魏晋时出现了行省的的前身,名为行台、大行台或行台省。所谓台省是指设在京都城内的中央政府,一旦发生了重大事件,需要由掌握中央政权的要臣率领部分中央政府人员离开首都到外地去处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出行在外的台省,因而便以行台或行台省为名。
行省制始于元朝,它的全称叫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省或某某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元朝初年,省都还不是正式的、经常性的地方行政区划,而只是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当行中书省久驻一地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军国大事之外,干预到地方政务,行省由此就成了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省”便从中央政府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称呼。元朝中叶以后,全国分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
七、府
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唐时,一些有特殊地位的州被改称为府,如长安所在的雍州改称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改称为河南府,北都晋阳所在的并州改称为太原府。唐末增至十来个府。
北宋重要的州都升为府,至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了。
南宋和金对峙时期,双方共有五十多个府。
清宣统末年开始废府,到民国初年,就把全国的府都废掉了。
八、军
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相当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如宋代的南安府即清代的南安府。
九、县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
十、专署
国民党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两级制,后在各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建立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十几个县。
行政区划是指管理国家事务的地区范围。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每朝的疆域大小、政府机构和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所以,诸多原因就势必影响到历代行政区划的制定。了解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对我们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阅读古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里要概说的历代行政区划,仅限于历代中原王朝的,不包括当时与中原王朝共存的边疆民族政权的行政区划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两千一百多年时间,在此段时期内,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州郡时代,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
第二阶段称道路时代,经隋、唐、五代、宋、辽、金朝,约700年。
第三阶段称行省时代,经元、明、清朝和民国时期,约700。
一、州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周礼》、《吕氏春秋》等书上都有关于九州的记载。传说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到禹掌权时,天下分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并州和幽州,青州分出营州。但九州只是先秦地理学家心目中的理想的地理区划,而不是实际存在过的行政区划。
实际的州的行政区划开始于西汉。
汉武帝时,全国一百多个郡国分为十三个刺史部。汉武帝用前人想像的十一个州名来作为十一部的名称,河套地区和岭南地区命名为朔方、交趾,当时人习惯称一部为一州。西汉的州只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域。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郡太守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不必通过州一级。
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到三国时就固定下来了。这种制度后来延续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
三国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而蜀只有一州。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末年赠至二十一个州。
南北朝时,州的范围逐渐缩小,南北方合计有五、六十个州。至南北朝末期,州已经增加到三百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州已经有名无实了。
唐初将郡改称为州,全国共有三百几十个州,是行政区。
宋元时的州与唐时基本一致。
明清时改州为府,所以有“兖州府”、“扬州府”等名称。
二、郡
秦朝的行政区分郡、县两级,以郡统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至秦末增加到四十个。一个郡管理十几个到二、三十个县。
汉朝有一百零五个郡,那时的郡比现在的省级政区要小,今天的一省大致相当于汉朝十二、三个郡,与今天的地区市相当。当时的郡大小差距很大,落后的地方郡大,发达的地方郡小。会稽郡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隋朝取消了郡。
唐朝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
宋废郡。
三、国
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一级行政区。国的区域大致与郡相等,所以“郡国”常连称。国的官吏由朝廷直接委派,在行政区划制度上与郡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与郡不同的是,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
四、道
唐朝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个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十个道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至开元年间,在前十道中又划分出五个道,成为十五个道。安史之乱后,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元明清三朝都有道的设置,但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而是省的派出机构。当时有的道的地位也比较重要,如清朝管理苏州、松江、太仓两府一州的苏松太道,因道员驻上海,所以又称上海道。鸦片战争后,因上海租界的关系,所有外交事宜都由上海道管。
民国初年北洋时代在省县之间还保留了道,地位也相当重要。
五、路
宋朝时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成为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北宋初,宋太祖、太宗厉行中央集权政策,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在州上设置了路,分全国为十五路,后变为十八路、二十三路。路的性质是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宋朝的路和今天的省大致相似,如广西路、湖北路、陕西路等,与今天的省名也大致相当。
六、省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省中”,魏晋以后把设于宫禁近处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央政府机构都称为省,这是省的原义。魏晋时出现了行省的的前身,名为行台、大行台或行台省。所谓台省是指设在京都城内的中央政府,一旦发生了重大事件,需要由掌握中央政权的要臣率领部分中央政府人员离开首都到外地去处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出行在外的台省,因而便以行台或行台省为名。
行省制始于元朝,它的全称叫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省或某某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元朝初年,省都还不是正式的、经常性的地方行政区划,而只是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当行中书省久驻一地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军国大事之外,干预到地方政务,行省由此就成了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省”便从中央政府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称呼。元朝中叶以后,全国分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
七、府
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唐时,一些有特殊地位的州被改称为府,如长安所在的雍州改称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改称为河南府,北都晋阳所在的并州改称为太原府。唐末增至十来个府。
北宋重要的州都升为府,至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了。
南宋和金对峙时期,双方共有五十多个府。
清宣统末年开始废府,到民国初年,就把全国的府都废掉了。
八、军
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相当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如宋代的南安府即清代的南安府。
九、县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
十、专署
国民党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两级制,后在各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建立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十几个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