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入新课
1个回答
2017-05-04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浅谈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摘要: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数学;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导入是重要一环,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的导入艺术.这里归纳出七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一、旧知导入法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入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清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如教学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然后证明定理,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以旧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设疑导入法
设疑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家的衣橱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其中一块被打破了.你能否帮他划出同样的一块玻璃补上呢?学生一定议论纷纷.然后,教师向学生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是教师最喜欢使用的导入方法之一,上课伊始即通过故事或典故导入,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思维想像力的方法.如在讲述《勾股定理与平方根》这一节时,可以通过下面的故事导入本课: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只见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到: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7,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又是多少?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到: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道: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理很不是滋味,从而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兴趣.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 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的数学对象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性质时,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而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如果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变成了全等三角形.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
五、直接导入法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整式的加减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六、演示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指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投影、电影、电脑、课件等教具的演示实验,自然巧妙引入新课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数学学科再认识的定位,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有位老师在寒冷的冬天拿着一把扇子走进教室,同学们感到很惊奇,大热天教师上课从不带扇子走进教室,为啥今日严冬一反常态,带扇子上课?这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老师把扇子打开倒挂在黑板上,点明今天授课的内容求扇形的面积.这样的导入虽朴实却不乏新意.
七、操作导入法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气氛热烈轻松,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如在讲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上课时可先问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水平?怎样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总之,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因具体教学内容不同,班级情况不同,新课导入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善于研究教材特点,捕捉重点,以景召人,以情感人,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使导入成为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一环.
摘要: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数学;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导入是重要一环,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的导入艺术.这里归纳出七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一、旧知导入法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入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清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如教学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然后证明定理,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以旧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设疑导入法
设疑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家的衣橱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其中一块被打破了.你能否帮他划出同样的一块玻璃补上呢?学生一定议论纷纷.然后,教师向学生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是教师最喜欢使用的导入方法之一,上课伊始即通过故事或典故导入,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思维想像力的方法.如在讲述《勾股定理与平方根》这一节时,可以通过下面的故事导入本课: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只见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到: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7,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又是多少?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到: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道: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理很不是滋味,从而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兴趣.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 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的数学对象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性质时,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而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如果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变成了全等三角形.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
五、直接导入法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整式的加减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六、演示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指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投影、电影、电脑、课件等教具的演示实验,自然巧妙引入新课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数学学科再认识的定位,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有位老师在寒冷的冬天拿着一把扇子走进教室,同学们感到很惊奇,大热天教师上课从不带扇子走进教室,为啥今日严冬一反常态,带扇子上课?这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老师把扇子打开倒挂在黑板上,点明今天授课的内容求扇形的面积.这样的导入虽朴实却不乏新意.
七、操作导入法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气氛热烈轻松,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如在讲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上课时可先问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水平?怎样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总之,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因具体教学内容不同,班级情况不同,新课导入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善于研究教材特点,捕捉重点,以景召人,以情感人,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使导入成为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一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