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同一个节日吗?清明节与寒食节有区别吗?

 我来答
小采姐姐
高能答主

2020-02-05 · 探索社会,乐得其所!
小采姐姐
采纳数:3683 获赞数:13617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清明节和寒食节不是一个节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很多在外的游子都要回家祭祖扫墓,十分隆重,这与古时的寒食节有类似之处,但是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清明节是在寒食节的两天之后,所以是不一样的。

区别: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5216684ppl
推荐于2020-04-22 · TA获得超过191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3139
展开全部
  1.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2. 古时“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时间上的关系是: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现在二者已经合二为一了。  

  1.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时节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2.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灿哥带你到处飞
2019-04-06 · TA获得超过17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4.4万
展开全部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同一天吗,原来它们还有这样的故事,你知道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仙c5
2018-02-05 · TA获得超过426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0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28万
展开全部
,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几天,说法不一。寒食,顾名恩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还得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可是,一连烧了三夭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随着政府对清明的重视,清明的传统文化氛围越发浓厚。歌谣说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本是一种节气,《岁时百问》写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但由于节气的日子同三月三上巳太过于相近,而上巳则是周朝开始的在水边招魂续魄日。因为这个时候,大地从冬天萧瑟和冬眠中苏醒,杨柳吐青,虫蚁惊蛰,自然进入了新的更迭,为大地招魂,恰恰是为了迎接欣欣向荣的春天。
  清明与上巳节的临近,提供了演化为清明祭祀的契机,使清明从阳历的节气变成阴历的节日。汉代以后,清明又与寒食节重合,寒食节一是禁火,二是少餐、冷食、忍欲。白居易有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描述了寒食和清明的合并。
  所以,我们传承清明节,不能仅仅是商业社会的方式来呈现,比如给先人买纸糊IPAD、IPHONE、LV取代纸钱当然,这种商业社会的方式是不错的,毕竟这说明当代人愿意与先人分享商业文明的成果。但是,如果将这种时髦的祭品变成一场噱头的攀比,那就没有必要。
  我们传承清明节,需要复活和更新清明的传统。什么是清明节传统的核心?纪念先人不用说了,还包括寒食,所谓寒食其实就是一种节俭,一种慢的、忍欲的心态。祭祀是心意,操作则以节俭为主;整个国家也应当在清明节宣扬节俭主义。于官场而言,是三公消费的压缩;于民间而言,是过度消费主义的抑制。过度强调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其实是经济学的歪理邪说。节俭产生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形成投资,投资导致企业家和创新的产生。
  人们纪念先人,焚烧冥币,这是对现实的映射。人们希望先人在那边有钱用,有充裕的生活,现在谁都在猜想冥界的通胀情况;政府希望这边的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快的城镇化速度,更多消费,所以坚持一种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现在谁都在猜想现实的通胀和社会断裂。而寒食文化的引入,则强调社会的持久耐性、节俭下的资本正常转化、一种自然速度下的城镇化、一种慢的社会心态。  人们太过于强调清明节是中国复活节、感恩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