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有多高?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zhàng]
一丈约3.33米。
丈
丈,zhàng,从又持十。十尺也。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后用作量词,作十尺。夫部曰。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然则伸臂一寻。周之丈也。故从又持十。
〈量〉
小篆字形。从又(手)持“十”。十,十尺。本义:长度单位,十尺。同本义
[unit
of
length(=3.3
meters)]
丈,十尺也。——《说文》
度五尺为墨,倍墨谓之丈。——《小尔雅》
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详细释义
(1)ㄓㄤˋ
(2)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丈=十尺=一百寸(一寸=0.033米,一尺=0.333米,一丈=3.33米):万~高楼。
商代,一丈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丈合今231cm
;
秦时,一丈约231cm
;
汉时,一丈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丈合今242cm
;
南朝,一丈约258cm
;
北魏,一丈合今309cm
;
隋代,一丈合今296cm
;
唐代,一丈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丈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311cm。
(3)测量长度和面积:~量。
(4)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人(a.古代对老人的尊称;b.岳父。“人”均读轻声)。老~。
展开全部
一里约为现在的500米左右。
一丈为十尺。
现在一米等于100cm,古代不同时期,一尺长短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一丈为十尺。
现在一米等于100cm,古代不同时期,一尺长短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知道古人的“寸”和今天的“寸”不一样吗?...古
人随便一个身高一丈二,难道是三米多,实际只有今天的1.8米高,,差不多只能
换算到今天的“尺、寸”的一半,你量量三寸以下是哪里啊.
,《史记·禹本纪》说,大禹定自身为一丈,以其十分之一为尺,因此男子叫“丈夫”。夏尺实际只有今日市尺的4寸8分,大禹只有4尺8寸,仅1.60米高。有关专家根据各种古籍,推算出历代一尺的长度:战国一尺为22.5厘米;汉朝为23.1厘米;三国24厘米;晋24.5厘米;南北朝24.2—29.6厘米;隋29.6厘米;唐30厘米;宋31.2厘米;明、清32厘米。
人随便一个身高一丈二,难道是三米多,实际只有今天的1.8米高,,差不多只能
换算到今天的“尺、寸”的一半,你量量三寸以下是哪里啊.
,《史记·禹本纪》说,大禹定自身为一丈,以其十分之一为尺,因此男子叫“丈夫”。夏尺实际只有今日市尺的4寸8分,大禹只有4尺8寸,仅1.60米高。有关专家根据各种古籍,推算出历代一尺的长度:战国一尺为22.5厘米;汉朝为23.1厘米;三国24厘米;晋24.5厘米;南北朝24.2—29.6厘米;隋29.6厘米;唐30厘米;宋31.2厘米;明、清32厘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