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高利贷的历史竟然有五千年之久吗
2个回答
2018-07-18
展开全部
其实,高利贷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没那么吓人啦,其实高利贷就是一门生意而已。只是它的用户群体刚好是那些个信用极差,烂账风险极高的穷人。
作为一门生意,高利贷的历史可能跟中华文明的历史一样,上下几千年。或者可以这么说,从中华文明出现的那一天起,高利贷的生意就开张了。
炎帝黄帝时期
是不是感觉这个好暴利?别幻想了,大家收收心,跟融小妹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中华文明的源头,炎帝黄帝那会儿。同样是部落,黄帝为什么能把部落管理的那么强大?
很重要的原因是:经商不坑人。那会儿,中原地区已经开始了初步规模的商品交换,而黄帝管理下的部落做生意不坑人,被誉为最大的美德,有了名声,越来越多的人追随,因此部落就强大起来了。
到了大禹,对,就是治水那个。由于常年灾害,许多百姓备受饥荒之苦,而这时候还没有借贷的出现,所以活不下去的百姓只有一个办法解决资金周转不灵带来的生存危机:卖儿卖女换粮食。
大禹是怎么收获人心的?自己开采铜矿铸铜钱来帮这些受难的子民赎回儿女。这叫什么?这个可能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由管理层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来解决灾难。这跟今年股灾政府出手救市一样一样的。
大家注意到没有,大禹做了一件事,用自己的钱帮别人度过难关。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非买卖性质的金钱关系发生了。虽然在这里,大禹借出去的钱不需要还,但是这意味着在某种条件下,使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情成为可能。这种行为就叫“借”。
在这里,其实就可以给高利贷正名了,其实无所谓高利息还是低利息,这本身就是一个借贷行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能借高利贷的,通常都是走投无路了。走投无路,意味着烂账风险大。那么风险大又低利息,哪个有钱人的会干?市场行为罢了。
周朝时期
大家是不是以为只有穷屌丝才会被追债?欠债还钱这种事情,就算皇帝也跑不了。上边说道,钱被发明出来之后,借贷就自然出现了。
周朝最后一个天子,周赧王上位以来一直饱受秦国骚扰。这时候楚国找他合伙搞联盟一起攻打秦,周天子信以为真,火速组建了一个几千人的军队,但是国库太穷,没钱打仗。怎么办?借!于是周天子就跟国内的一些土豪们打欠条借钱,约定等打胜仗了,回来用战利品还本息。
结果,哎,反正是输了。
这下可好,国内的土豪天天到周天子的宫殿门口拉横幅讨债,这个天子被逼的没办法了,爬到宫里一个高台上躲债。后来,人们把这个高台叫做讨债台。
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周赧王是第一个被高利贷坑惨的天子。
读到这大家可能会有错觉,是不是在偷换概念,把借贷统一叫成高利贷?不是的,要么说老祖宗聪明。早在周朝,就已经有很成熟的国家贷款体系,低息,甚至是无息。比如当时,祭祀用钱向官府借钱,十日内还免息。丧葬,三个月内还免息。当时的管理层认为这属于日常刚性的消费支出,因此是不收利息的。
而如果用于经营的贷款,就会按照用途,收取相应的低廉利息。比如周朝有五大治国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农假贷”,就是用于农民种地的贷款,跟今天的三农政策一样,都属于特别照顾的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
利用免息贷收买人心,也是春秋时期许多诸侯王包括一些有成王野心的人的重点手段。比如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个霸主晋文公,早年流亡十九年,后来回国干掉了晋怀公,成功上位。上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赦天下。
这里的赦免不是牢狱犯人,而是所有晋国人欠政府的贷款。这个举措直接拿下了所有子民的心。后来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也是理所应当了。
既然有国家为主导的低息贷款,那么民间高利贷到底怎么个情况?利息多少?谁在放贷,谁在借贷?
从春秋战国开始,比较普遍的高利贷品种叫做“倍贷”。顾名思义,年化利息100%。也就是说借一年,还2倍的意思。谁在放贷?当然就是那些有钱的官员或者大户。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齐国孟尝君。
孟尝君门下养了那么多宾客,钱从哪里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放高利贷。据说他一年光靠收利息,一个封地就能收十万钱。而借钱的,当然就是那些贫困的农民。一来他们没地需要租地,二来需要生存但是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抨击高利贷,不是现在才有,也是自古有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是一个战功还算显赫的将军。但是就是因为放高利贷,把名声搞臭了,结果这段历史被写进了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中。所以这哥们可能是第一个因为放高利贷而被写进历史的倒霉蛋。
西汉时期
等到了西汉时期,高利贷这个生意更加发达。当时长安形成了一个放款市场。当时的高利贷叫做子钱,做放贷生意的人,叫子钱家。
据说,他们这时候的有些年利息高达10倍之多,这不是高利贷,而是巨利贷了。而这时候,高利贷的生意不仅仅面向贫困老百姓,更直接面向了政府。
因为当时政府不稳定,战乱频频,西汉第四个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国内就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要出兵,但是没钱,于是去找子钱家借钱,结果大家都纷纷看衰老刘家,不肯借钱。
只有一个叫无盐氏的土豪借了千金给汉景帝。没想到,汉景帝三个月就平定叛乱,回来连本带息还了无盐氏好几倍的钱。无盐氏靠这笔买卖一下子成了关中巨富。
后来,西汉政府觉得不行了,得管管这个民间借贷市场。于是官方定了一个利息上限,叫律。具体多少,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当时政府对于保护民间借贷,也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有个河阳侯因为欠人钱6个月不还,被“夺侯”。还有个陵乡侯因为放高利贷超过了官方最高利息,也被免侯。
而放高利贷的人找权贵做保护伞也是老祖宗的发明。汉成帝期间,许多贵族干起了帮放贷人收账的活。他们利用官府权利进行收账然后从中收取分成。
用汉书的原话是“依其权利,佘贷郡国,人莫敢负”。所以说,今天咱们玩的这一套,老祖宗早就玩烂了。
南北朝时期
还有更奇葩的事情。到了南北朝期间,除了民间高利贷很繁盛之外。当时南北朝佛教非常盛行,皇帝经常带头去施舍。导致许多寺庙非常富有。这个时候那些和尚就开始靠钱生钱,做起了高利贷的生意。
最开始是典当,有个当官的叫褚澄,用一万一千钱,去寺庙里赎回他哥押在那的衣物。而后来就开始明目张胆的放贷:北齐时期有个叫道研的和尚,因为是僧官,所以特别有钱,据说他的放贷范围整整遍及了整个地区,甚至还有当地官府帮忙收账。
后来寺庙的这个典当高利贷业务甚至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长生库。要不说佛家人擅长包装,利滚利可不长生么。
唐宋元明清
再后来,就到了唐宋元明清,这个时候随着商业社会的进步,高利贷更加的平常。今天讲的是高利贷的起源,于是就不再详细说明已经相对成熟的高利贷了。
我们再回头看看,为什么会出现高利贷?就古代而言,多数借贷者都是农民。《管子 治国》中这么分析,
一来农民的经济特点是“月不足岁有余”,经常出现没丰收但是急用钱的情况。
二来,农时不能耽误,如果当时出现雨水不足等状况就需要雇人抗旱。
三来,丰收时粮食太多往往只能低价卖出。
四来,税赋徭役支出太重。
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出现周转不灵,就得依靠高利贷,而高利贷是个坑,一旦跳进去,很难爬出来。
总结
究其本质,高利贷的使用只能是极短时间内的周转,而不能当做日常使用。无论是古代或是现代,但凡使用高利贷来作为日常消费,那么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比如今天年轻人使用取现信用卡来做日常消费的方式就是非常错误的例子。今天讨论的多是正常社会秩序活动中的高利贷行为,尚且属于市场行为,但更多的高利贷出现在赌场,挥霍等不正常的场景中,这种行为可能是更多数。同样,相信这种借贷案例,也绝不是现代社会的发明。
高利贷诞生于趁火打劫的需求中,要消灭的或者要根治的应该是这个火,社会管理之火,人性贪欲之火。
作为一门生意,高利贷的历史可能跟中华文明的历史一样,上下几千年。或者可以这么说,从中华文明出现的那一天起,高利贷的生意就开张了。
炎帝黄帝时期
是不是感觉这个好暴利?别幻想了,大家收收心,跟融小妹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中华文明的源头,炎帝黄帝那会儿。同样是部落,黄帝为什么能把部落管理的那么强大?
很重要的原因是:经商不坑人。那会儿,中原地区已经开始了初步规模的商品交换,而黄帝管理下的部落做生意不坑人,被誉为最大的美德,有了名声,越来越多的人追随,因此部落就强大起来了。
到了大禹,对,就是治水那个。由于常年灾害,许多百姓备受饥荒之苦,而这时候还没有借贷的出现,所以活不下去的百姓只有一个办法解决资金周转不灵带来的生存危机:卖儿卖女换粮食。
大禹是怎么收获人心的?自己开采铜矿铸铜钱来帮这些受难的子民赎回儿女。这叫什么?这个可能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由管理层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来解决灾难。这跟今年股灾政府出手救市一样一样的。
大家注意到没有,大禹做了一件事,用自己的钱帮别人度过难关。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非买卖性质的金钱关系发生了。虽然在这里,大禹借出去的钱不需要还,但是这意味着在某种条件下,使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情成为可能。这种行为就叫“借”。
在这里,其实就可以给高利贷正名了,其实无所谓高利息还是低利息,这本身就是一个借贷行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能借高利贷的,通常都是走投无路了。走投无路,意味着烂账风险大。那么风险大又低利息,哪个有钱人的会干?市场行为罢了。
周朝时期
大家是不是以为只有穷屌丝才会被追债?欠债还钱这种事情,就算皇帝也跑不了。上边说道,钱被发明出来之后,借贷就自然出现了。
周朝最后一个天子,周赧王上位以来一直饱受秦国骚扰。这时候楚国找他合伙搞联盟一起攻打秦,周天子信以为真,火速组建了一个几千人的军队,但是国库太穷,没钱打仗。怎么办?借!于是周天子就跟国内的一些土豪们打欠条借钱,约定等打胜仗了,回来用战利品还本息。
结果,哎,反正是输了。
这下可好,国内的土豪天天到周天子的宫殿门口拉横幅讨债,这个天子被逼的没办法了,爬到宫里一个高台上躲债。后来,人们把这个高台叫做讨债台。
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周赧王是第一个被高利贷坑惨的天子。
读到这大家可能会有错觉,是不是在偷换概念,把借贷统一叫成高利贷?不是的,要么说老祖宗聪明。早在周朝,就已经有很成熟的国家贷款体系,低息,甚至是无息。比如当时,祭祀用钱向官府借钱,十日内还免息。丧葬,三个月内还免息。当时的管理层认为这属于日常刚性的消费支出,因此是不收利息的。
而如果用于经营的贷款,就会按照用途,收取相应的低廉利息。比如周朝有五大治国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农假贷”,就是用于农民种地的贷款,跟今天的三农政策一样,都属于特别照顾的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
利用免息贷收买人心,也是春秋时期许多诸侯王包括一些有成王野心的人的重点手段。比如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个霸主晋文公,早年流亡十九年,后来回国干掉了晋怀公,成功上位。上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赦天下。
这里的赦免不是牢狱犯人,而是所有晋国人欠政府的贷款。这个举措直接拿下了所有子民的心。后来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也是理所应当了。
既然有国家为主导的低息贷款,那么民间高利贷到底怎么个情况?利息多少?谁在放贷,谁在借贷?
从春秋战国开始,比较普遍的高利贷品种叫做“倍贷”。顾名思义,年化利息100%。也就是说借一年,还2倍的意思。谁在放贷?当然就是那些有钱的官员或者大户。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齐国孟尝君。
孟尝君门下养了那么多宾客,钱从哪里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放高利贷。据说他一年光靠收利息,一个封地就能收十万钱。而借钱的,当然就是那些贫困的农民。一来他们没地需要租地,二来需要生存但是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抨击高利贷,不是现在才有,也是自古有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是一个战功还算显赫的将军。但是就是因为放高利贷,把名声搞臭了,结果这段历史被写进了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中。所以这哥们可能是第一个因为放高利贷而被写进历史的倒霉蛋。
西汉时期
等到了西汉时期,高利贷这个生意更加发达。当时长安形成了一个放款市场。当时的高利贷叫做子钱,做放贷生意的人,叫子钱家。
据说,他们这时候的有些年利息高达10倍之多,这不是高利贷,而是巨利贷了。而这时候,高利贷的生意不仅仅面向贫困老百姓,更直接面向了政府。
因为当时政府不稳定,战乱频频,西汉第四个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国内就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要出兵,但是没钱,于是去找子钱家借钱,结果大家都纷纷看衰老刘家,不肯借钱。
只有一个叫无盐氏的土豪借了千金给汉景帝。没想到,汉景帝三个月就平定叛乱,回来连本带息还了无盐氏好几倍的钱。无盐氏靠这笔买卖一下子成了关中巨富。
后来,西汉政府觉得不行了,得管管这个民间借贷市场。于是官方定了一个利息上限,叫律。具体多少,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当时政府对于保护民间借贷,也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有个河阳侯因为欠人钱6个月不还,被“夺侯”。还有个陵乡侯因为放高利贷超过了官方最高利息,也被免侯。
而放高利贷的人找权贵做保护伞也是老祖宗的发明。汉成帝期间,许多贵族干起了帮放贷人收账的活。他们利用官府权利进行收账然后从中收取分成。
用汉书的原话是“依其权利,佘贷郡国,人莫敢负”。所以说,今天咱们玩的这一套,老祖宗早就玩烂了。
南北朝时期
还有更奇葩的事情。到了南北朝期间,除了民间高利贷很繁盛之外。当时南北朝佛教非常盛行,皇帝经常带头去施舍。导致许多寺庙非常富有。这个时候那些和尚就开始靠钱生钱,做起了高利贷的生意。
最开始是典当,有个当官的叫褚澄,用一万一千钱,去寺庙里赎回他哥押在那的衣物。而后来就开始明目张胆的放贷:北齐时期有个叫道研的和尚,因为是僧官,所以特别有钱,据说他的放贷范围整整遍及了整个地区,甚至还有当地官府帮忙收账。
后来寺庙的这个典当高利贷业务甚至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长生库。要不说佛家人擅长包装,利滚利可不长生么。
唐宋元明清
再后来,就到了唐宋元明清,这个时候随着商业社会的进步,高利贷更加的平常。今天讲的是高利贷的起源,于是就不再详细说明已经相对成熟的高利贷了。
我们再回头看看,为什么会出现高利贷?就古代而言,多数借贷者都是农民。《管子 治国》中这么分析,
一来农民的经济特点是“月不足岁有余”,经常出现没丰收但是急用钱的情况。
二来,农时不能耽误,如果当时出现雨水不足等状况就需要雇人抗旱。
三来,丰收时粮食太多往往只能低价卖出。
四来,税赋徭役支出太重。
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出现周转不灵,就得依靠高利贷,而高利贷是个坑,一旦跳进去,很难爬出来。
总结
究其本质,高利贷的使用只能是极短时间内的周转,而不能当做日常使用。无论是古代或是现代,但凡使用高利贷来作为日常消费,那么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比如今天年轻人使用取现信用卡来做日常消费的方式就是非常错误的例子。今天讨论的多是正常社会秩序活动中的高利贷行为,尚且属于市场行为,但更多的高利贷出现在赌场,挥霍等不正常的场景中,这种行为可能是更多数。同样,相信这种借贷案例,也绝不是现代社会的发明。
高利贷诞生于趁火打劫的需求中,要消灭的或者要根治的应该是这个火,社会管理之火,人性贪欲之火。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