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如此有名,它的作者王实甫为什么进不了“元曲四大家”?
《西厢记》不仅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而且是元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王实甫的成就与关汉卿比肩,他的作品全面的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代表杰出代表。关于王实甫的评价有很多,像明代贾仲明在《凌波仙》说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不虚伪,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金圣叹在《第六才子书》中批语,“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王实甫除《西厢记》以外,还有《丽塘村》《破窑记》等杂剧14种。但为什么在元曲四大家中没有王实甫呢?原因主要有几种,第一个原因就是王实甫的词一般认为过“艳”,文词感情色彩强烈,与以情节取胜的其他杂剧不同,有些非主流;第二是《西厢记》一出现就被列为禁书,因为作品中明确表示了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包办婚姻和等级制度的思想,所以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第三是“元曲四大家”不是我们今天给命名的,而是明清时期就约定俗成的,如果今天定,王实甫一定会被列入其中。《西厢记》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来源于唐传奇元稹的《莺莺传》,《莺莺传》写的是寒门书生张君瑞对没落贵族小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作品当中张生的形象热衷于功名利禄,不敢反抗封建家长,人物形象令人生厌。但当时有人赞成张生的做法,写文章称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这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上,美化张生。到了清代,董解元根据《莺莺传》创作长篇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史称《董西厢》。
《董西厢》是中国文学史当中最长的韵文作品之一,它包括了14个宫调和193套书,有些像我们说的长篇叙事诗。《董西厢》代表了宋金时代说唱文学的最高水平。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是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和人物性格方面,都做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作品主人公张生,人物形象仍然不够光辉,虽然有才气但很酸,偶尔还庸俗不堪。比如他与莺莺约会不成时,想要与红娘做夫妻,这样的情节会影响张生的形象。
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西厢记》在情节上与《董西厢》相差无几,但主题更加突出,冲突更激烈,语言更优美,人物性格更鲜明,人物形象更光辉。作品中张生才华出众,风流倜傥,豁达开朗,态度自然,从不娇柔造作,从不卖弄斯文,也不是情场的常客,而且,在老夫人无理赖婚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总之,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去掉了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突出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爱情的执着,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西厢记》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打破了4折一楔子的传统,扩展为五本二十一折,使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成为我国古代爱情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