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暖气的古人如何过冬?
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
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火墙。
秦汉时期出来了火墙,墙内部是中空的,里面放上柴火,把墙烧热了以后整个屋子都很暖和。它的衍生品就是火炕,这一点很多东北人家庭里面都有。比起火炕,火墙的供热对室内空间更加立体,而墙体的构造也要求更高。因此室内空间不合理,或者外维护结构的保温做的不够,以及火墙材料选取不合适都会对火墙使用的舒适度产生影响。
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到了冬天,天寒地冻,他们是怎样捱过寒冬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人都用了哪些御寒神器来温暖过冬的。
一、御寒装备
棉袍,是古人过冬御寒的主要冬装之一,穿着时间最久。古代棉袍也有高档与低档之分,好的袍用的是高级天然蚕丝絮填充,差的则是用“黑心棉”来填充。
穿棉袍的东汉官吏
明清时期,棉袄成为过冬御寒的主流服饰。在《红楼梦》中,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看见凤姐时是这样形容的: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二、汤婆子
汤婆子,又名“汤捂子”,在宋代时期就已有使用。它是用铜或锡制成的扁形瓶,倒入热水后再放到被窝里来暖被子,这样晚上睡觉时就十分暖和了。
这一小小的取暖用品是古代百姓家里御寒的必备之物,还曾被许多大诗人歌颂过,如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一诗中写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
三、熏笼
熏笼是古代一种烘烤和取暖的用具,可以熏香、熏衣、熏被子。在冬天,一家子围着熏笼而坐,在熏笼上罩上一床薄被子,把双手放在被子下取暖。
四、炭盆
用炭取暖也是古代御寒常见的一种方式。在《琅琊榜》中,用炭烧火取暖就出现多次,那一个四四方方的炭盆,在梅长苏的书房里,也变得墨香悠然,古意雅致起来。
掐丝珐琅火盆清
五、火墙
相较于寻常百姓家,皇宫里的御寒方式可就更加高端了。早在秦汉时,宫廷里就有了壁炉和火墙。
所谓的火墙就是在墙里面通一根管道,把墙烘烤热了再使室内温度升高,这与现代的暖气有些相似。
六、手炉
手炉是古人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可以捧在手上,也可以笼进袖内。
这种精致小巧的手炉是宫殿里帝后妃嫔们的取暖利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子的意愿,可以由宫女随时移到适宜之处。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清雍正
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清乾隆
七、美女御寒
根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的皇子皇孙曾用美女来御寒。唐玄宗的弟弟申王不用炭火来取暖,而是让一群宫女围坐在座位四周来抵御寒气。这样的御寒方式真是令人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