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物都要吃东西?
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植物都有叶绿素,许多陆生植物还具有根,因此可以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所需要的化学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并制造生存、生长和繁衍所需的营养物质,这种生存方式在生物学上称为“自养”;而动物则除了极个别低等动物(如绿眼虫)以外,都没有叶绿素,因此必须通过摄入食物来获得生存、活动、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这种生存方式在生物学上称为“异养”或“摄食”,这个“摄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动物吃东西。为什么所有的动物都要吃东西呢,解答如下为了活着,许多动物每天都得四处寻找食物。食物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能量。动物将食物也会被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来的能量合成ATP(腺苷三磷酸)这种“高能化合物”,由它来供给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提供能量,食物的第二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替补身体所需要的“零件”。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组成脂肪的脂肪酸和甘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维生素(作为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酶的“附加成分”),需要从食物中“提取”。 刚形成的时候就需要吃食物,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菌,都需要食物,因为生存的过程中是会消耗能量的,动物只有吸收食物中的能量,把该能量转化成动物的能量才能生存,否则动物就会因为耗尽身体里的能量而死亡.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动物和植物。植物扎根于泥土中,不会奔跑,不会四处觅食,看起来很安静,好像不需要吃东西;然而动物则不同,肚子饿了,就会四处寻找食物,要是找不到,会想办法寻求食物。为什么动物和植物有如此明显的区别呢?其实在生物学,有自养和异养概念,两者主要是依据生物利用的碳源进行区分的。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当做是主要碳源的,即自养生物,如各类植物、海藻等。它们能够自己制造生命所需的营养,能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实现自给自足。异养则是不能将二氧化碳当做主要碳源的,而是利用含碳有机物作为主要碳源的,即异养生物,如各类动物,不能自给自足,要从别的含碳生物里得到生命所需的营养。当然还有些异类,在没有有机物时为自养,在有有机物时则是异养,如红螺菌科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