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南方比北方优美,为什么大部分都城都在北方呢?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它所承载的价值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考虑的自然不能仅仅是风景是否秀丽。就是我们平常人去盖个房子或者买个新家,那都是要思前想后,考虑诸多因素的,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都城。
都城往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源头,它的传承是一个朝代精神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确立都城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定下来的标志。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在建立了国家这个体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定都。
在我国,从国家这种制度确立以来,大约有217座都城,其中定都时间最长的是西安,其次是仅次于西安的北京,再就是洛阳了。
这三个地方之所以为历代君主所喜爱,一方面是他们的定都时间长,有一定的基础,要把一座新的城市打造出国家的一张名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对于刚刚登基的君王来说,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国力衰竭,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不宜短时间内大兴土木,因此,会直接把前朝的都城改造成自己的都城。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江山社稷的需要。都城在选址方面往往都是建在龙脉上的,着与皇上作为“真龙天子”的说法相一致,为了体现君主对百姓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君王的居所一般都是选择一些特定的场所,往往都是与天相呼应的地方。
再者,选择北方也是处于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考虑。华夏儿女起源于黄河地区,我们的祖先就是在北方,北方开发较早,生存力和生存水平远远优于南方。而且南方在古代属于未开化的偏远地区,经济文化样样都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选择北方作为都城更为稳妥。
综上所述,君主大多会偏向于定都北方而不是南方。考虑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多维度的思考,不能仅仅考虑其中的一个因素,尤其是这种国家大事,更不能草率的下定论。
第一、文化原因。中华文化最早就是在黄河流域发源并壮大的。早期的文明建都也在黄河流域。
第二、地理原因。南边的楚越文明很早就被北方的中华文明影响,并被征服一统,喜马拉雅山脉阻断了南部和西部的外族,相比较而言,南部和西南部外族本身实力也较差。反观北部都是游牧民族,都是靠劫掠过活的,边境很不稳定,一阵风来一阵风去,看看北部的万里长城,还修了好几层,就知道北部游牧民族是多么可恶不开化了。要想国家稳定,在冷兵器时代有没有通讯能力,只能让神经中枢尽可能靠近北部,保持快速反应能力。明朝建都南京后有去了北京也是这个原因,北部的风沙和寒冷都没能挡住朱棣在北京建都,就是因为北部一直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