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问什么独爱周瑜?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20-04-05
展开全部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作的代表,为历代评论家所激赏。词的上片咏赤壁,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身上。下片怀周瑜,着力刻画了一个少年得志、雄才大略而又风流儒雅的将军形象,表达出词人自己由衷的追慕之情。
在短短的一百多字的词作中,花如此之多的笔墨去描绘三国时期的一个英雄人物,这在以往的词作中似乎是绝无仅有的。苏子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周郎?
一般读者都认为作者用周瑜的典故是将自己与周瑜进行对比。
在年龄上,周瑜担任东吴中郎将时年仅二十四岁,作为大都督指挥赤壁之战时的他也只有三十四岁;而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写作该词时已年近半百(笔者认为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苏轼四十六岁。另文阐释,此处不予赘述)。从外貌来看,周瑜一派英俊潇洒的儒将形象,而此时的苏轼却已早生华发。在生活际遇上,周郎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且功成名就;而苏轼的生活屡遭不幸,且仕途坎坷。周瑜的妻子小乔是孙策夫人大乔的妹妹,因此周瑜与孙策及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接骨肉之恩,他可以得到君主的绝对信任;而苏轼不仅得不到信任,此前还差一点因为“乌台诗案”而命丧黄泉。苏轼在词中着力描绘周瑜形象是为了将两人进行对比的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其实,除了将自己和周瑜进行对比外,苏轼还将自己与周瑜进行了类比,发现立志报国的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二人所处的时代大环境颇为相似。周瑜生活的时代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苏轼生活的北宋,也面对着大辽和西夏两个最大的敌人,大概三国局势已经形成,所以他对三国历史抱有特别的兴趣。(王安石还曾建议对三国历史颇有研究的苏轼重写三国历史)其次,二人同为儒雅之士。苏轼笔下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一派儒士风范。《三国志》中也曾记载:“曲有误,周郎顾。”至于苏轼,毋庸多言,他二十二岁便考中进士,诗、词、文、书、画等成就极高。身处赤壁,面对长江,苏轼联想到几百年前的周公瑾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笔者以为,苏子不惜笔墨塑造周瑜这个英雄形象不仅在于将二人进行对比、类比,其最根本用意在词作开篇就已经表明,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都已经被江浪淘尽了,今天(苏轼所说的“今天”)已经没有像周公瑾这样“谈笑间”就能令敌人“灰飞烟灭”的英雄人物了。作者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时无英雄之叹呢?只要了解一下北宋当时的历史,你定然不再会感到惊讶。
元丰四年(1081)春,西夏国主谅祚薨,幼主秉常继位,梁太后擅权。四月,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秉常被梁太后幽禁。北宋主战派们纷纷进言,认为此时正值西夏上下叛亡变乱之际,应该乘此时机,大兴王师,平定西夏。雄心勃勃的宋神宗不顾元老旧臣的反对,于元丰四年七月,诏令宦官李宪率领五路之师大举伐夏。据《宋史纪事本末》“西夏用兵”条记载:
(元丰四年)秋七月庚寅,诏熙河经制李宪等会陕西、河东五路之师,大举伐夏。……固曰:“然则孰为陛下任此者?”帝曰:“朕已属李宪。”固曰:“伐国大事,而使宦者为之,则士大夫孰肯为用?”帝不悦。他日,固又曰:“今五路进师,而无大帅,就使成功,兵必为乱。”帝谕以无其人。吕公著进曰:“问罪之师,当无择帅,既无其人,曷若已之?”固曰:“公著之言是也。”帝不听,竟命李宪出熙河,种谔出?延,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王中正出河东,分道并进。
五路大军,数十万人马大举进攻西夏,而担任统帅的竟然是宦官李宪,其失败的命运可以想见。(王中正也是宦官)宋朝发动的这场战争,开始确实取得了一些较大的胜利,但因为宋师缺乏统一的指挥,最后宋师将领高遵裕的部队围攻灵州城十八日不克,反而被西夏军引决黄河之水贯营导致全军溃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灵州溃败”。当苏轼听到宋师溃败的消息后,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联想到战争中被黄河水吞噬的三十多万将士民众,联想到几百年前曾经发生的赤壁大战,想到在“谈笑间”就让几十万曹军“灰飞烟灭”的东吴统帅周瑜,这样的联系再自然不过了。因而苏轼把宋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时无英雄”,面对滔滔江水,仰天长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难怪《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中这样表述:“这是因为他(苏轼)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