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中早期游戏理论与现代游戏理论有什么联系?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更是伴随每个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伙伴,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期心理发展专家Lev Vygotsky就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游戏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资源,游戏帮助孩子锻炼出许多基本的社会技能,并不断强化这些技能。
通过早期的儿童游戏,孩子逐渐培养出自我意识、家庭观念、社会角色等概念,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游戏是促进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媒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身体发育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游戏可以积极调动孩子做出各种肢体动作。在游戏中,孩子需要全方位地调动手、腿、脚等多个肢体,做出跑、跳、爬等各种动作来满足游戏需求。可以说,游戏在促进儿童身体协调性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儿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锻炼自己体力和反应能力。许多游戏都需要儿童通过追逐打闹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就能使儿童的骨骼和肌肉都有长足的发展,而长时间的运动则能增强儿童体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孩子长高。
☞ 游戏是促进孩子头脑发育的重要媒介
许多游戏都具有益智的功能,这对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开发有重要意义。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感知能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提升。
例如一些卡牌类的益智游戏,孩子在玩这类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在读懂并掌握游戏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的脑筋,发挥想象和智慧的头脑去给出最恰当的卡牌,这就极大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 游戏是促进孩子社交的重要媒介
育儿专家们认为,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交的起点。
孩子们需要在游戏中结交新朋友、合理分工协作、相互配合、适应共同的游戏规则等,这些都促进了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儿童游戏可以提高孩子参与社交的能力,并帮助孩子建立起对社会关系的基本认知和了解。许多游戏其实是孩子对“大人社会”的模仿,通过参与这种类型的游戏,孩子对真实社会中的各类角色都有了自己深刻的认知,这将能极大地增强孩子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由此可见,游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健全身体和人格、建立对人际、社会、情感、家庭的认知和了解。
基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国幼儿教育界,对他的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介绍又甚少。这是我国幼教界很常见的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不知其然的也有很多很多,就不提了。
他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是他对儿童发展基本观点的扩展和具体化。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同化——顺应的过程完成的。儿童的心理(皮亚杰称之为智力)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而个体的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所谓同化,是指主体把刺激整合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时,儿童把事件、客体和情境的反映整合到已有的思维方式中去。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从而作出的改变。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关系,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在皮亚杰看来,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形成和扩大的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前儿童为什么需要进行游戏呢?儿童游戏的实质是什么?皮亚杰认为,这是因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象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1]也就是说,在游戏中,儿童能安全地检验新的行为模式。他能练习新的运动、社会性、智力、情绪的行为方式,而不必受一定结果的妨碍。在真实生活中,他冒着犯错误、不一致、生气或混淆的危险,而在游戏中,因为游戏提供了儿童实验一个角色或活动的机会,使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正、变化活动的方向,可以自己安排事件,从而获得兴趣、需要以及情感上的满足。因此,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儿童在游戏中扩大认识,形成一些概念,思维变得更灵活,用实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周围世界。游戏是幼儿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方面,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建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