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何时出现竹木和丝帛制书的?
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保存完整的1件,墨书楚国文字,共900余字,奇诡难懂,附有神怪图形,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术性质的佚书,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汉帛书主要发现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共12万余字(见马王堆帛书)。此外,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也发现一件长条形帛书,是裁制衣服时留下的剪边,墨写隶书30字,记边塞绢帛价格和来源。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宽38.7厘米,长47厘米,文字为墨书,共900余字,字体为楚国文字,图像为彩绘,帛书四周有12个神的图像,每个图像周围有题记神名,在帛书四角有植物枝叶图像。1973年湖南博物馆发掘该墓,判明该墓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之间。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马王堆帛书-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理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