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怎么办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外耳道炎或称弥漫性外耳道炎,由于挖耳、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浸渍,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细菌生长,而致本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本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类,夏秋季节多见。
急性外耳道炎发病急,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稀薄分泌物,继而变为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锁,遮蔽鼓膜,引起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并出现全身不适。
慢性外耳道炎病程长,多有耳痒、少量稀脓、听力轻度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许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会出血;鼓膜可混浊、增厚、标志不清。
外耳道炎的处理原则为: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痂皮,促使干燥。
急性期,全身可应用抗生素如甲烯土霉素0
5g,口服,每日3次,以控制感染。耳痛剧烈者可服用镇痛剂如去痛片,每次1~2片。局部治疗可用5%~8%醋酸铝小纱条敷塞外耳道,并嘱患者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或用2%~5%硝酸银液涂布;或用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涂敷局部。中药可用耳炎灵小纱条湿敷局部,促使愈合。
慢性期,局部用皮炎平软膏涂敷或中药耳炎灵小纱条湿敷效果较好;若外耳道增厚、粗糙,可用中药紫归油(紫草、当归各等份,麻油适量,药入油中煎炸,待药成黑黄色时,下火,候凉备用。功用活血润肌,消肿止痒,适用于外耳道炎、外耳湿疹之局部皮肤粗糙、增厚者)涂敷。
本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类,夏秋季节多见。
急性外耳道炎发病急,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稀薄分泌物,继而变为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锁,遮蔽鼓膜,引起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并出现全身不适。
慢性外耳道炎病程长,多有耳痒、少量稀脓、听力轻度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许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会出血;鼓膜可混浊、增厚、标志不清。
外耳道炎的处理原则为: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痂皮,促使干燥。
急性期,全身可应用抗生素如甲烯土霉素0
5g,口服,每日3次,以控制感染。耳痛剧烈者可服用镇痛剂如去痛片,每次1~2片。局部治疗可用5%~8%醋酸铝小纱条敷塞外耳道,并嘱患者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或用2%~5%硝酸银液涂布;或用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涂敷局部。中药可用耳炎灵小纱条湿敷局部,促使愈合。
慢性期,局部用皮炎平软膏涂敷或中药耳炎灵小纱条湿敷效果较好;若外耳道增厚、粗糙,可用中药紫归油(紫草、当归各等份,麻油适量,药入油中煎炸,待药成黑黄色时,下火,候凉备用。功用活血润肌,消肿止痒,适用于外耳道炎、外耳湿疹之局部皮肤粗糙、增厚者)涂敷。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