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迟早会继位,为何还会谋反呢?
汉朝时进一步划分,这时候皇帝的继承人称为“皇太子”,诸侯的继承人只能称为“王太子”。再之后,就只有皇帝的继承人,才能够叫“太子”,诸侯王的继承人就只能叫“世子”了。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一般都会在生前确立继承人,除非特殊情况,比如皇帝暴死、皇子篡位等等。而一旦确立了太子,就代表他就是未来的皇帝,迟早会继承皇位。可是纵观历朝历代的太子,却出现很多谋反的,比如刘宋文帝的太子刘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等,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他们作为一国储君,本来就能继承皇位,为何还会谋反呢?其实很多太子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想反,而是逼不得已。毕竟自己注定是皇帝,又何苦去冒险呢,他们谋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手太多
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所以每位皇子都会觊觎这个位子。就算在一些只立嫡立长的朝代,储君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这时候对于每位皇子来说,都是一个机会。
有时候皇帝可能因为宠爱某位妃子,就会将妃子的儿子立为太子,后来妃子失宠,太子也就跟着被废了,就好比汉景帝的太子刘荣。有时候会因为时间的原因,导致太子的缺点渐渐暴露出来,从而令皇帝对其失去信心,最终导致被废,就好比隋文帝的太子杨勇。
皇帝之所以敢随意废太子,就是因为还有其他的人选,而其他人也都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就不得已要谋反,这样做比等着被废要好,至少有机会可以登上皇位。
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他在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被唐太宗寄予厚望。可是随着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唐太宗开始宠爱另一个儿子李泰,而李泰也一直觊觎太子之位。
李承乾没有办法,只好选择谋反,虽然失败了,但唐太宗最终没有舍得杀他,甚至为了保他和李泰的性命,才立了性格温顺的李治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