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蹭,父母应该如何科学“催”孩子?
从心理学上说,我们成年人与孩子的生活、生理甚至是生命的节奏是非常不同的。孩子在6岁前,其实是没有能力掌控自己做事快或慢的节奏的。
这在家长们眼里,就成了“拖延”,或许,在孩子眼里,他们做事的节奏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大部分父母都会忍不住催孩子,不过,似乎越催,他们越慢。
今天是公司复工的第一天,本来是部门女同事们茶话会的时间,不自觉地就变成了对自家孩子的吐槽大会:
一个6岁男孩子的母亲的同事小刘说:“我家儿子真是气死我了,假期都过了将近2个月了,他的寒假作业还有将近一半没写完。”
同事小何,有一个4岁的女儿,她对于小刘的抱怨,也深有体会:“我女儿也是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布置一个绘画的任务给她,你在旁边催她,她就画一会儿,不到晚上检查前,别指望她能画完!”
听了两位同事的抱怨,小李也忍不住加入,她家7岁的儿子也让她们家煞费苦心:“我儿子也是,才1年级而已,每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们全家轮番地催他,他才会慢慢悠悠的写完,看着他那拖拖拉拉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就这么小小的一个部门里,就出现这么多有“拖延症”的孩子,看来,这种做事拖拉的问题,还是普遍发生在许多孩子身上的。
而这种“催娃”的日常,已经是许多家庭常见的现象。那么,是孩子们故意拖拉,和家长们唱反调,还是家长们的教育孩子时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呢?
一、为什么孩子做事拖拉会成为习惯?
1、孩子没有时间概念
我们作为成人,知道时间的紧迫感,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大致的规划。
但对于孩子而言,特别是6岁以前的孩子,他们对时间的概念其实是模糊的,做事情时,更多地是随心随意,想起什么就做什么,脑内不会有对于时间的规划。如果没有经过培养,孩子根本不会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更别提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做事效率。
家长们应从孩子小时候便开始对他进行时间概念的意识的传输、引导,让孩子能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以及紧迫感。
2、对孩子下达的指令太多,孩子接收受到困扰
美国儿科协会经过研究发现,孩子们的大脑发育还未健全,他们的记忆力以及对事情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对于太难、太繁杂的指令,他们是无法消化的。
我们成年人越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越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便是感觉时间“变短”。而孩子出于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未知与好奇的天性,都对他们而言,需要注意和记忆的事情非常地多。
所以,在他们的概念里,时间是“变长”的。因而他们不会有着急,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感觉。这也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算是客观现象吧!
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在布置事情给孩子时,尽可能地将事情简化,或者在同一时间段里,不要给孩子堆积太多的事情。
3、被催太多,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许多育儿专家都曾指出,在父母不断地催促,不断地对孩子说“快一点”时,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以及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
而在心理学里,有一种现象,叫“超限效应”,它是指:如果对一个人刺激过多、过强,并且作用的时间持续很久,那么,很容易使这个人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甚至出现逆反现象。
对于经常被家长催,打乱自己节奏的孩子,不仅容易出现脾气暴躁,耐性很差的性格特征。还会有反应迟缓,对事情缺少责任心等等特点,再严重者,甚至会在父母持续对自己否定后,失去自信,专注力被破坏等更坏的结果。
所以,许多孩子在被父母一直催促之后,会故意与父母唱反调,越催促越拖拉,甚至是父母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的叛逆之举。
当孩子没能达到家长们期望的节奏时,比起一味地不断催他,不如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反思一下,是孩子的节奏太慢,还是我们要求的节奏太快?当我们拖拉时,被人一直在身边催个不停,真的有用吗?
相信不少家长对于如何帮助孩子改掉做事拖拉的习惯感到很茫然,如果一味地催孩子,又害怕破坏了孩子自己的成长发育规律。但不催吧,又担心孩子越来越习惯拖拉,最后变成拖延症。
其实,家长们进入了一个教育孩子的误区,所谓尊重孩子的成长发育节奏、规律,不是说家长们要听之任之而不管,应该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如学会用“事件”标记时间,聪明的家长们可以这样“催”孩子:
二、聪明的父母都这样“催”孩子
1、引导孩子认识时间概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里,对儿童的时间观念有明确的表示:孩子在2岁至3岁左右,只是对时间观念有一些模糊的意识,哪怕到了6岁,孩子对于时间的长短也还是没有概念的,直到7岁后,才慢慢开始有了一些时间概念。
家长们需要对孩子进行时间概念的教育,并且,用具体的事件标示时间。尽可能地用具体的某一时间来标示一件事的概念,慢慢的在孩子脑子加深印象,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对于用具体的事件标示时间,家长们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的小事,如跟孩子说:“如果你能越早去到学校,老师会表扬你哦!”将去学校这件事情加入早起的时间观念,加深孩子的印象。
2、比起一直催孩子,适时的鼓励更用效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很多时候,比起一直催促孩子,给予表扬和鼓励反而更有效。因为一直催促,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时刻受到控制,也是父母否定自己的一种表现,孩子就会故意拖延,相当于对父母的无声反抗。
所以,家长们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当孩子做事比以前快时,要给予明确的表扬或者一些小一点的物质奖励。让孩子感受到提前做完事情的快乐与成就感,慢慢地便养成快节奏的做事习惯了。
3、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
如果父母很自律,做事不会拖沓,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不会有拖延的坏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还太小的他们,父母便是他们第一个模仿学习的对象。比如父母吃完饭,一直看电视玩手机,拖到第二天才把碗洗干净。那么,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效仿父母本应立刻做完的事情一拖再拖。
当然,父母不止要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还要时刻监督好孩子,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也不可能拖拉。
有些人说,养孩子,其实就像牵着一只蜗牛散布,你不断地催他,生拉硬扯,都是没有用的。更好地方法是放慢自己的脚步与节奏,让自己适应蜗牛的速度,那么,才能使彼此的这次散布充满意义。
当家长们发现自己与孩子在节奏上出现明显的差异时,应停下来,调整自己的节奏,适应孩子。同时,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慢慢加快节奏,让孩子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
你家孩子在做事时,是否也会有拖拉的坏习惯呢?你又是如何帮他改掉的?欢迎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