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外来引进的农作物?
中国大量的农作物及食材引进始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外交流有了很大发展,从国外引进了许多食物原料,有苜蓿、葡萄、
石榴、大蒜、黄瓜、胡荽、胡桃、胡葱、胡豆,还有西瓜、南瓜、芸薹、海枣、海芋、莴苣、菠菜、丝瓜、茄子、占城稻等。它们中的大部分很快被广泛用于饮食烹饪中,成为常用品种,大大地丰富世纤了中国的食物原料。
明清时期,中国从国外引进的食物原料有辣椒、番薯、番茄、吕宋芒果、洋葱、
马铃薯等,而影响最大的是辣椒和番薯。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在墨西哥被驯化为栽培种,15世纪传入欧洲,明代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只是作为观赏花卉,后来才逐渐用作调味料。
明代汤显祖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完成的《牡丹亭》中列举有“辣椒花”。到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才指出了辣椒的食用价值:“番椒,又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爱,味甚辣。”清代时,辣椒的食用价值被充分认识,既作蔬菜,又作辣味调料,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正式将它列为36种香料之一。从清代开始,我国的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等地均大量种植辣椒,并培育出许多新品种供烹饪渣此食用,尤其是川、滇、黔、湘更是大量和巧妙使用辣椒,使当地烹饪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番薯,又名甘薯、朱薯、红薯、地瓜、红苕、甜薯等。它原产于美洲中南部,16世纪传入西班牙,后由西班牙水手带到菲律宾。明代万历年间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吕宋岛,看到当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功同五谷”,“民生所赖”(见《金薯传习录》),便经过多方努力搜梁仿,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巧妙地将薯藤包扎后“偷”渡、带回福建,试种成功,接着在福建乃至全国各地广泛种植并食用,人们把它看作“救荒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