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中世纪的时候,面临分裂的同时是如何发展的?
常读历史的人一定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曾于中世纪一度经历过数百年的分裂与不安定。而英法两国却在相同时期形成了民族意识,在大多数人的愿望驱使下形成了足够强大的中央力量。中世纪的德意志为什么会一直分裂?它造成的后果又是什么样呢?
一、封建时代西欧各国的不同选择封建时代的“德国”远不能被视为通常意义上的统一国家,其存在的形式多是分裂林立的:一众蕞尔小邦在一种模糊的认同感下共生,如同众星拱月般环绕在为数不多的大邦周围。尽管德国人也享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荫蔽,但这不过是徒有虚名。启蒙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就曾说过,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又非罗马,更难称之为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的旗帜
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在15世纪后逐渐向民族国家转型时,德国不仅仅没有向中央集权体制迈进,反而愈发地形成了强有力的地方割据力量。这股力量长期在德国的历史中存在,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进程。中世纪的德意志人为何会难以团结在统一的王权之下?我们从以下材料中可以略见一斑。
二、封建力量如何拖沓了集权趋势中世纪的欧洲因其封建制度的独特性而广泛地引发了史学界的关注,德国也难以例外。封建制度,我们大多将其理解为“流行封邦建国的社会制度”。欧洲封建制度的全称为“封建采邑制度”,在此制度下不仅仅强调了封君对受封者的领导地位,而且更强调了受封者对于采邑的合法享受权。此二者互为表里,若领主抢夺封臣的封地,或不实行对封臣的保护,同样也会得不到封臣的拱卫,甚至还会换来暴乱与反抗。
中世纪乡村城堡的假想图
正由于受到了这样的层层分封制度的影响,封臣之下更有封臣,德国的封建社会变得难以集聚。封臣在自己的领土上大多享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军事、宗教权力,地方势力的不断扩大形成了对中央集权的天然抗拒。根据日耳曼分散继承法的规则,和1231年颁布的关于采邑和职位继承的命令,家长之下的国土和权力就会被分割。直到1356年《黄金诏书》颁布之后,选帝候的国土才得到了部分豁免权。也就是说,在此之后日耳曼部族才允许土地的集中,因此才初步产生了一些认同集权的因素。
教俗君主在一起互相讨论问题
然而仅仅拥有认可土地集中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政治权力的集中不仅仅包括土地和财产的集约化,还包括了对行政权力的掌控。简言之,就是在诸侯领地上的邦国,一直享有着对自己领土和政务的控制权。德国欲要走向统一,必然先要对地方领主的自我控制权有一定的削弱。
三、社会事件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14、15世纪,德国遭受黑死病打击,相继出现了农业危机和社会秩序危机。在南部德国,因劳动力严重不足,引发了农奴制度的瓦解、农村庄园制度的解体。农民自治运动在此期间此起彼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封建庄园制度。但在近奥地利、蒂罗尔等地,由于诸侯领主在农业外更依赖着矿冶业,经济上具有多样性等因素,因此受到此次农业危机的打击并不算很大。
于是在15、16世纪的德国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十分像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公司在竞争中“以大吞小、以强并弱”的状况。至1500年时,诸侯们经由不断地吞并小领主而形成了少数大贵族统辖众多小贵族的政治格局。号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联合体,其实只是一个由2500个独立邦国组成的集合。真正有实力的仅仅是部分的僧侣和世俗诸侯,到了这个年代,德意志地方才产生了初步统一的基础,即有了大封建主的迅速发展。
七位声名煊赫的德意志大封建主
我们在文章前段称德意志的统一过程是极其坎坷的,下面就要来说说这种“坎坷”到底是因为什么。在国家范围内看似是形成了一种“足够凝聚诸侯以至于走向统一”的力量的同时,德意志诸领主随即便开始了独自享受权力的过程!缔结条约、互不侵犯是这个时代各邦交往的特色,好像大多数领主都满足于偏安一隅的安逸,而并未有欲统天下的豪情万丈。
德国的沿河城镇
领主们对于占有土地的扩充自然为他们带来了相应的税收和人口红利,但领地国家的核心是政府,政府工作若要有系统、有效率则必须要培养出一批官僚。各个领地上具体行使权力与操作事务的是封建官僚,代替领主与贵族集团打交道的同样是一群下属官僚。这就造成了一个现状,即政府工作的公开性极大地打击了原有封建私相授受权力的合理性。也就是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正在这种分裂的局面中,被一种全新的思潮所瓦解。
四、国际事件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如此,德意志便再次失去了使她走向统一的力量。同时代的英国和法国由于经历了百年战争的缘故,随之激发了人民对“民族”概念的自我认同。英国传统的贵族群体,更在之后的红白玫瑰战争中几乎是耗尽了气数。这极大地方便了英国国王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一统。
百年战争中的法兰西英雄——圣女贞德
法国国王也在战争后收获了大量从前被各邦国侵占的土地,逐渐向一个统一的法兰西王国迈进。而德意志人在旧贵族力量削弱的同时,竟然没有出现向统一迈进的趋势,反而是任由地方领主壮大自己的力量。旧力量的衰微竟没有催生出一个更强大的新力量,反而是帮助社会保持了它的平衡,这种状态放在世界历史中也算是怪事。
而后,德国人又面临着对于宗教问题的探讨。在神学家路德的带领下,德意志新教诸邦的诸侯联合了欧洲的主要新教国家擎起了反抗天主教的大旗。宗教改革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将德国人以信仰的方式分成了至少两个派别。地方邦国受到了新教孕育的注重实用思想的熏陶,极其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路德与他的九十五条论纲
许多天主教仪式和传统仪式在欧洲范围内被大量废除,软弱的帝国政府与高度自治的领地国家并存,这也长期固定了德国今后发展的雏形。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不仅仅是新教和新思维在欧洲范围内的传播,宗教改革的一大历史功绩,是它在不知不觉中催生了德国的市民阶级的强大。但各邦国间因为信仰不同而产生的敌视,还在不断阻碍着德国的发展。德国的统一还需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走。
中世纪德国的地方分立状态持续了相当之久,欧洲愈演愈烈的民族国家认同形式最终也是没能蔓延到德意志人的心中。长期以来,学者们过多强调了德国地方力量与中央的分离状态,而忽略了讨论德意志人民曾经选择过的“联合”尝试,这样是有失偏颇的。我们要全面看待德国地方的发育过程:看出德国地方领主们在西欧“权力合并”的潮流下,虽然没有进一步达成统一,但大领主还是吞并了相当数量的小邦国的。这种保守的前进,即将为德国进一步的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0-01-1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