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焦虑
如果说在所有的情绪当中,有哪一种情绪最能反映我们当下的心态,恐怕就是焦虑了。
焦虑无关年龄,不管你是小孩,还是成年人,都有各自的烦恼;焦虑也无关身份,不管你是学校里的学生,是公司里的员工,是企业里的管理者,也都会为各自的处境和所要面对的问题感到压力和不安。
焦虑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所以我们都想避免它。但是,要想真正的处理好焦虑这种情绪,让它尽可能多的远离我们,我们首先要做的反而是主动靠近它,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焦虑,了解为什么我们会焦虑。
一提到原因,我们一般有两种归因的方式。
一种是把原因归结于外在的人、事或者物。
比如快考试了,学生会感到焦虑,那么我们会把焦虑的原因归结于考试这件事;比如与一个性格强势的人去沟通会感到焦虑,那么我们会把焦虑的原因归于那个人身上。
这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考虑问题的一个方式,把引发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归结到外在的具体的人、事、物上。什么让我们感到焦虑,什么就是我们焦虑的原因。
另一种是把原因归于自己的内在,认为是自己某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出现了偏差。也就是认知行为理论里所说的,重要的不是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的诠释。
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因为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自我觉察,因此在现实中,除非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困境,人们是不愿减缓自己生活的节奏来进行这种深入的探索的。
但是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样的方式恰恰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提升自我心智模式最有效的一个。
无能为力
焦虑是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恐惧。一般来说,这个将要发生的事是那些有难度的,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的事情。但是这些并不一定都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只有那些我们感到无能为力,不能应对的事才会引起焦虑。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过一个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面对将要发生的事更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掌控,因而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在压力面前经常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等情绪的干扰,因而更容易感到焦虑。
面对这种情况的焦虑,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要提高针对这类事情的做事能力和技巧,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胜任力的时候,焦虑的情绪自然会缓解。
没有安全感
关于焦虑曾有这样一个公式:焦虑=关切+威胁
安全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看重的一种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它是我们都很关切的,所以,一旦感觉到不安全,我们就会感到焦虑。
有时候,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于外部。比如一些女孩在谈恋爱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偏执的、有强烈控制欲的人,当这些女孩忍受不了想分手的时候,对方就会通过骚扰、威胁女孩及其家人人身安全的方式逼其就范。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女孩就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但是这种不安全感是他人施加的,只要摆脱了这些偏执的人就可以找回安全感。
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人们之所以没有安全感并不是因为他人,而是因为自己习惯了从消极的角度看问题,导致自己觉得没有安全感。
比如有的人,虽然他们的伴侣对自己一直很专一和忠诚,但是他们依然不放心,总认为对方有可能会出轨,于是经常通过查看手机,不断的盘问和审查等方式来减轻自己的不安全感。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导致两个人的不信任和矛盾,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不安全感。
面对这种情况的焦虑,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是,有的安全感需要别人来给予,但更多时候的安全感,是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当我们能够更多的看到问题积极的一面,内心变的更阳光、更乐观的时候,我们的焦虑也会少很多。
追求完美
焦虑是一种常常伴随着担忧、不安和恐慌的情绪,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担忧,并不是因为一件事我们可能会搞砸,而仅仅是因为它可能达不到我们内心的期望。
完美主义的人就深受这种困扰,他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力求完美无瑕、设定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尽善尽美的。但现实中,这种完美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追求完美的人总是处在一种忐忑的焦虑状态之中。
就像一位咨询者说的那样:“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了遗憾,如果生命可以重启,我宁肯重新再活一遍。”追求完美的人,与其说是在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不如说是在掩饰。掩饰生活中本应该有的缺憾、不足和瑕疵。
当我们把精力放在一些注定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时,挫败感就会一直存在,焦虑的情绪也就会一直伴我们左右。
面对这种情况的焦虑,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真实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状态,要么全是美好,要么就是一事无成的,真实的生活永远是好坏参半的。追求完美可以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是接受残缺才是生活中更美好的心态。
最后柠檬想说,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别人经历过的,很多时候你也会经历。真正导致我们的生活有巨大不同的,是我们在经历这些生活时的内心体验。
我们生活的怎么样,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焦虑也是如此,你怎样看待焦虑很多时候也决定了,焦虑会是成为你心中的一个病症,还是会成为推动你变的更好的一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