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时间长达几年?
发生在贵州境内的就有三场著名的战役,即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
强渡乌江:长征十大战役之首
1934年12月18日的黎平会议,博古、李德等“赴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意见被否决,红军确立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自此,红军挥师进军黔西北,连克多个城镇,于13天后抵达瓮安县猴场镇,准备渡过乌江。
此时,湘军、川军、黔军、桂军以及薛岳兵团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包围,防守乌江西百余里的十几个渡口,沿江烧毁民房和船只,以“乌江天险”“扼险固守,可保无虞”。
在此紧要关头,1934年12月31日下午至次日凌晨,号称“转折前夕”的猴场会议召开了。猴场会议,使得红军由撤离苏区以来的消极避战变为积极作战,主动出击。
强渡乌江
1935年1月2日,强渡乌江战役在江界河、回龙场、岩坑等处打响。其中,最先突破的,也是最著名的当属江界河渡口的战斗。
上午9时许,渡口大道的佯攻开始了。
敌人慌忙进入工事,不断射击。红军方面的机关枪、迫击炮,也相继喧嚣起来。待佯攻战斗激烈后,红军先由红四团三连连长毛振华等8人泅水试渡。
10多分钟后,8人全部登岸,隐蔽在敌警戒线的石崖下。人虽然过去了,但交由他们准备架桥的一条粗草绳,却因水宽流急无法拉过去,使得后续部队没有办法渡江。无奈之下,只能将8人召回。其中一名红军战士受冷过度,无力游回,被江水吞没光荣牺牲。第一次强渡以失败告终。
吸取经验教训后,红军决定实行夜晚偷渡,工兵迅速赶制双层竹筏。但由于“水流太急,黑夜里无所指向”,第一次偷渡,以失败告终。
1935年1月3日凌晨,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亲往红四团传令:敌薛岳兵团已抵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渡江。团部决定不惜代价,以60余个竹筏轮番实施武装强渡。
1月3日拂晓,趁着晨雾,红军渡江突击队再次以竹筏渡江。在老渡口仍以小部佯攻,由军委工兵营架浮桥吸引敌人;而在上游新渡口,赶扎的60多个竹筏严阵以待,由二连连长杨上堃带队打头阵。
在老渡口的佯攻进行到白热化时,上游小渡口的强渡开始了。
红军
1.沉重打击了敌人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在短短4个月内,瓦解了黔军,削弱了国民党中央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蒋介石“围剿”的失败。
此外,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进行的乌蒙山千里回旋战,同样创造了长征途中摆脱强敌、运动歼敌的又一成功战例。
2.播下了革命火种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中共中央在遵义批准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先后建立了遵义、湄潭、桐梓等县级政权组织和50多个区、乡苏维埃政权组织。
组建了一批红军游击队及区、乡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之友社”“遵义赤色工会”“桐梓县农民委员会”等40多个革命群团组织。
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期间,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及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毕节中心县委、8个区级苏维埃临时政权和95个乡村苏维埃政权,组建了百余支游击团队。
3.传播了革命思想
中央红军占领遵义期间,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都在群众大会上作过热情洋溢的演讲。
总政治部还制定和发布了《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给中央军和黔军弟兄们的信》《总政治部关于进入遵义城通令》等,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规定红军指战员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
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还通过标语、歌谣等传播革命思想。“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红军绝对保护工农的利益”等标语随处可见。
红军长征对贵州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长时间的。
红军长征在贵州的主要经过:
1934年7月,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先后决定派遣两支部队。红六军团作为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先遣队奉命西征,
中央红军从1934年12月转兵贵州,到1935年4月底离开贵州,活动时间4个多月,占中央红军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红二、红六军团1936年1月至4月在贵州转战,活动时间3个多月,占红二方面军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强。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贵州转战,革命足迹
遍及50多个县,占目前全省88个市县区的70%。
此外,红军在贵州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党组织2个,大小政权组织50个,武装组织26个,群团组织40多个,组建了4支较大的游击队。
红军转战贵州期间,召开了历史性的遵义会议,并胜利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创下红军战史上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