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称帝的时候,为何没有大臣站出来反对?
贞观十一年的一个冬日里,十四岁的武则天正在向父母告别,此时她的母亲杨氏已经泪流不止,就在不久前,唐太宗由于听闻武则天容貌惊人,便册封她为五品才人。这本来是让自己的家庭感到荣光的事情,可一到离别时,女儿毕竟是自己的心头肉,再加上宫中险恶、伴君如伴虎,杨氏的心中有着千好缓万缕不舍和担忧。面对母亲的忧伤,武则天却表现出了超于常人的豁达,她安慰母亲道:“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随后武则天便跟随前来接应的人进宫了。
尽管武则天容貌姣好,可宫中毕竟漂亮女子甚多,进宫没多久她便被唐太宗冷落了,做了整整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流逝,唐太宗也一天天老了,不久便身患重病,就在这时武则天与太子李治产生了男女感情。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入寺为尼,不久,她的命运迎来了转机,由于王皇后想牵制萧淑妃,她便让武则天蓄发,不久武则天又被召入宫去,李治本来就对武则天有着深深的感情,入宫后的武则天很快便得到了宠爱。
在和李治百般恩爱的同时,武则天也没有闲着,她通过毒黑的手段除掉了一个又一个后宫对手,最终她在后宫“一枝独秀”,皇帝对她也百依百顺。公元660年。李治头风发作,武则天开始处理朝政,二十三年后李治驾崩,此时的武则天已是“天后”,不久她又废中宗和睿宗,自己顶替李唐社稷,建立武周。在武则天临朝称帝的日子里,朝中大臣很少有反对她的,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笔者主要总结友猜模出以下三点:
1.反对没有好下场
武则天可是一个“用刑高手”,在武则天即将顶替李唐、建立武周政权的过程中,李唐皇族对她的反对几乎没有停止过。武则天临朝称制没多久,英国公李敬业(后改名徐敬业)以扶持废帝唐中宗李显为名,起兵于扬州,挥师直逼神都洛阳,气势汹汹地奔武则天而来。
徐敬业的部下骆宾王在出征前写了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把武则天彻底地“问候”了一遍,面对脏言秽语,武则天只是冷笑,紧接着她便命令李孝逸、魏元忠迎击来犯之敌。一开始徐敬业还打了几个胜仗,但不久便由于人困马乏,屡屡失利。后来徐敬业由于吃了个大败仗逃至润州,被自己的部下所杀,徐敬业光复李唐江山的事业就此谢幕。
徐敬业被平定之后,李唐皇族并没有死心,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纷纷举兵讨逆,但二人均落个失败被杀的结局。有了前面的教训,武则天开始先发制人,在平定李冲、李贞二人之乱后便磨刀霍霍,逼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整个李唐血脉几乎被屠戮殆尽。在武则天冰冷的屠刀面前,朝中大臣们深知反对武则天的成本实在太大了,从李氏家族一次次兵败的教训中他们总结出:单纯依靠武力推翻武则天是万万行不通的。
武则天知道这些表面上对自己恭敬的大臣们其实是靠不住的,于是便采用了“掺沙子”的举措,让自己的人担任朝中重要职位,她的侄儿武三思便被提升为右将军,不久又被擢升为宰相,掌控着朝廷的军权、政权。除了实施“掺沙子”的举措外,为防大臣谋逆,武则天任用酷吏,严刑峻法,一旦有人做出忤逆之举,便要承受让人不寒而栗的酷刑;为了监督大臣们的一举一动,武则天还向民间广开言路,一旦发现大臣们有异常情况,百姓们便可举报,一经坐实,举报之人便能做官,误报则不处罚。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有心匡复李唐社稷的大臣们岂敢轻举妄动。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在打压大臣、炮制酷刑方面,武则天确实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2.武周已被大众接受
武则天顶替李唐江山、建立武周政权并不是突然之举,而是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的。李治犯头风期间,武则天整天帮助他处理政兆早务,她和皇帝二人合称“二圣”,在名义上已经和皇帝平起平坐了。李治封禅泰山期间,武则天逾制充当“亚献”,当时跟随李治封禅泰山的有多国使节和酋长,武则天在获得无比尊荣的同时也在外邦面前露了脸。在帮助李治处理政务的岁月里,武则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后来她向李治献言的十二事均被采纳,这为她以后登基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690年,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余人来到神都,上表请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武则天表示不允,后来文武百官、四夷酋长通通上表请愿,武则天这才大赦天下并登基称帝。成为皇帝之后的武则天为自己编排了大量的传说,在她称帝之后的第二年,经武则天授意,由法明等人编撰的《大云经》便指出:“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下凡”,神都洛阳一带还流传着袁天罡在武则天小时候曾预言她“贵不可言,当为天子”的传闻。
尽管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传闻,甚至是臆造出来的谎言,但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百姓们大多数都相信鬼神之说,在舆论的宣传下,大家开始渐渐接受武则天,认为她并不是篡夺李唐江山的谋逆之人,而是上天派来的、造福人间的天命之子,在民意上,武则天是占据优势的。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匡复李唐社稷的行为不仅不是伸张正义之举,反而是叛逆天道的荒唐之行。
古代的读书人素来注重名节,做什么事情都将求个名正言顺,是所谓“顺天道,得民心”也,读书出身的大臣们看到武则天如此具备“民意”基础,自然不会公然反对,而且武则天“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政治上并没有犯下大的过错,大臣们反对她便也无从谈起。
3.保存力量,等待时机
尽管武则天在实力、民意上均占优势,但依然有部分大臣不愿屈从,他们时刻心系着匡复李唐社稷,当武则天强盛之时,他们便收敛锋芒,谋求自保;而当武则天行将就木时,他们便开始活跃起来。
步入垂暮之年的武则天最看重的是自己继承人的问题,她在立武氏血脉还是立李氏血脉之间摇摆不定,有一次她询问狄仁杰,狄仁杰先是反问她侄子和儿子谁远谁近,后又告诉她自己只听说过儿子把母亲供奉在太庙中拜祭,从来没有听说过侄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中拜祭的。
经过这次谈话后,武则天彻底放弃了立武氏血脉的念头,后来朝中又有大臣不断劝谏武则天应选择李显作为继承人,权衡各方利弊后,武则天最终选择立李显为太子。这对于心怀匡复李唐社稷之志的大臣们而言自然是天大的好消息。
尽管匡复李唐社稷胜利在望,但大臣们此时依然没有得意自满,他们在武周政权的统治下一直畏首畏尾,尝遍了各种苦头,于是便开始寻求各种机会推翻武周政权,与之相反的是,确立继承人之后的武则天开始得意忘形,沉溺于天下人对她的歌功颂德之中。
公元705年,武则天患重病,忍耐已久的大臣们终于行动了,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诈称守护在武则天身边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率禁军五百多人冲入宫中,包围武则天所在的寝殿,要求她退位。见大势已去,武则天只好把帝位禅让给了李显,史称“神龙政变”,武周政权至此结束,唐朝得以复辟。没过多久武则天便病逝于宫中,临死前,她要求去帝号,回归皇后身份,葬于李陵。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