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斑枯病是番茄种植主要病害,番茄斑枯病该怎么防治?
番茄斑病又称鱼斑病、斑病、白星病,是番茄叶片常见的病害。它分布在南北各地。它可以发生在每个生长期,主要来自植物的下部叶片,在结果期发生严重病害时会引起早期落叶,对产量影响很大。它主要危害番茄的叶、茎和花萼,尤其是开花结实期的叶片,很少危害果实。靠近地面的老叶子先发病,逐渐蔓延到上部叶子。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水浸小圆斑,很快叶片正面出现近圆形绿色斑点,边缘深褐色,中心灰白色,凹陷,黑色小颗粒密集。病情严重时,病斑遍布叶片,叶片逐渐枯黄,导致植物早衰,落叶过早。茎病,椭圆形病变,稍隆起。病变中间为灰白色,边缘为深棕色。果实被感染,有直径2-3毫米的分散黑点。患病部位灰白色,边缘深褐色,呈鱼眼状圆形隆起。
病原菌在病残体、多年生茄科杂草上越冬或通过菌丝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第二年年初成为传染源。分生孢子被雨水溅回番茄植株上,孢子萌发后从气孔侵入,菌丝在宿主细胞间隙内蔓延,分支的吮吸细胞渗入细胞吸收营养物质,造成组织损伤或死亡,在这些组织间蔓延扩大。菌丝成熟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然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飞行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只需半个月左右。分生孢子吸水后,分生孢子中的胶体溶解,分生孢子逃逸。主要媒介是昆虫、风雨、灌溉用水和农业作业。病原体的分生孢子通过风和雨在近距离扩展和感染。
分生孢子必须有水滴才能释放分生孢子,所以雨在传播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当温度上升到15℃以上时,疾病开始在田间发生。当温度为25℃,相对湿度饱和时,病菌可在4小时内侵入寄主体内,潜伏期为8~10天。下雨了,尤其是雨后天晴的时候。土壤缺肥时,植物生长势减弱,抗病能力减弱;不同的番茄品种抗病性不同。野生品种抗病性较强,普通栽培品种抗病性较差。高垄沟和平垄沟,高垄沟栽培的植物根部不容易积水,通风良好,温度低,减少了发病机会,而平垄沟正好相反,土壤积水,缺氧,病情严重。
主要传染源是土壤和带有病株残体的肥料、带有细菌的种子、带有细菌的多年生杂草,如酸浆、曼陀罗和茄。旧病房里的病患遗骸起了关键作用。种子干燥1~2天后,用50℃的温水浸泡30分钟,不断搅拌热水;然后取出晾干,催芽播种。番茄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留和田间杂草,施用充分分解的有机肥。严重的地块可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4年以上。经常检查,如在田间发现病株,及时将下部病叶、老叶等患病器官销毁,带出田间集中销毁;合理施肥,增加磷钾肥施用量,增强植物抗性;架设后避免遮挡;采用高畦种植,明沟排水,防止淹水,降低湿度。化学防治是最快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可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2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和25%咪鲜胺乳油500~1000倍可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