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桑树的历史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 桑果救驾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刘秀兵败,落荒而逃,王莽紧追不舍,刘秀逃至现安定镇的前野厂古桑园中。这时兵马断绝粮草数十天,在人困马乏,饥渴难耐之时,刘秀看到树上长满了果实,尝了一个,口味香甜,就这样,他们以桑果、桑叶充饥才突出重围。后来刘秀光复汉室,成为汉光武帝,不忘桑树救驾之功,命太监带了圣旨来前野厂村封这棵桑树。谁知那太监到了桑林后,被林中美景迷住,走走停停直到黄昏,才想到了怀中的圣旨,可这时他又忘了刘秀向他描述的那棵树的形状和名称,只是隐约记得有三棵树,树干笔直,果实香甜。当他找到那几棵树时,夕阳已经隐去,而此时的桑树果实已经采摘完了,只有椿树的果实,正招摇的挂在枝头上。那太监也不去细想,对着椿树便打开了圣旨宣读,读罢匆匆离去。封王的椿树高兴极了,而一旁的桑树难过至极。于是后来我们看到的椿树,总是枝繁叶茂,很快超过周围的树,什么树也要被它压到下面,成为百树大王。而桑树埋怨皇帝不认好人,忘恩负义,把肚子气破了,至今的老桑树棵棵都破肚子。这就是桑树救驾,椿树封王,气得桑树破肚肠的民间流传故事。
不过细细看来,古桑园中的老树破肚确有其事。
(二)蔡顺拾椹
东汉时期的蔡顺,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成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常说:“即使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当时,恰逢王莽起兵,烽火四起,天下生灵惨遭涂炭。又遇到灾荒,地里粮食欠收,人们都没法吃饱肚子。
总不能让娘亲饿肚子吧,蔡顺非常着急,起早贪黑到处找吃的,然而当时那种境地,谈何容易。
他只好去挖野菜、剥树皮,煮熟捣烂了给母亲吃。看着年迈的母亲吞咽得那么艰难,他难过得心如刀绞。
一次,蔡顺在一处偏僻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一棵桑树,树上结满了桑葚。桑葚有红有黑,蔡顺尝了尝,发现红的味道酸涩,黑的则甘甜无比。他喜出望外,拼命地采集,又用不同的器皿分别盛装着。
这时,一个赤眉军正好路过,看到蔡顺正忙碌着,便和颜悦色地问他采葚干什么?蔡顺乐呵呵地说: “吃呀!那边黑甜的给母亲吃,这边红涩的给自己吃。”
这个赤眉军一听,敬佩蔡顺是个孝子,又怜悯他们的处境,当下慷慨解囊,送给他一条牛腿、二斗白米。蔡顺千恩万谢,带着采摘的桑葚和赤眉兵送的东西回家了。
扩展资料:
二十四孝中说的蔡顺拾葚异器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东观汉记》,《汝南先贤传》还记载了蔡顺母亲丧年,蔡顺不治井桔槔,上面长满扶老藤的故事。
蔡顺,字君仲,东汉人,以至孝称。自幼丧父,少孤养母,尝出求薪,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啮齿,顺即心动驰归,太守召为东阁祭酒,后又举孝廉,不就,终于家。
关于他的籍贯,《后汉书·周磐传》说他与安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平舆县老王岗乡境内,平舆原属汝宁府,于1951年从汝南县析出)人周磐同郡,《册府元龟》说是汝南安城人,《汝宁府志》则说他是蔡顺是汝阳(今汝南县)人二孝里(即今汝南董会村)人。
《后汉书》记载了蔡顺孝母的三件事。“抱棺逥火”。蔡顺母亲去世还殡在家里,结果邻居家发生了火灾,眼看就要烧到母亲的棺椁,没了办法的蔡顺只能趴在母亲的棺材上大哭。结果,奇怪的一幕发生了,这火隔过了蔡顺家,直接烧到下家去了。“
(三)皇帝忘恩
传说,朱元璋被官兵追了几天几夜,又累又渴,饥困交加。忽然看见一棵桑树,树上长满了熟得又红又紫的果实。于是便摘了一些吃了个痛快。既解渴又充了饥。当时朱元璋对属下说“桑树救了我们,今后一定封桑树为‘树中之王’”。
桑树等呀等,等了一年又一年,还是不见皇帝来重赏,桑树发愁了,生气了,气大伤肝,桑树的心肝终于烧坏了,烧碎了。所以桑树不论大小,高矮,尽管外表好看,树心总是空的。
扩展资料
植物文化:中国古代人民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的传统,因此常把“桑梓”代表故土、家乡。
桑树的价值:
经济:桑木还可以用来做弓,叫做桑弧。枯枝可以作为干柴;树皮可以作为药材,造纸;桑木还可以也可以造纸;桑木还可以用来制造农业生产工具,如桑杈、车辕等。叶为养蚕的主要饲料,亦作药用,并可作土农药。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乐器、雕刻等。桑椹不但可以充饥,还可以酿酒,称桑子酒。
园林:桑树树冠宽阔,树叶茂密,秋季叶色变黄,颇为美观,且能抗烟尘及有毒气体,适于城市、工矿区及农村四旁绿化。适应性强,为良好的绿化及经济树种。
(四)争桑之战
在国外很流行一个谚语,讲述的就是一颗钉子决定一个国家灭亡的故事。这是一首古老的英格兰民谣,代代相传叙述了一段真实又无情的历史。其实,这样的故事并非英格兰独有,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案例,历史上称之为吴楚"争桑之战"。
当时处于战国时期,在吴国和楚国的边境上有两座小县城,一个叫做卑梁,一个叫做钟离。两个县城紧紧相连,百姓世世代代都以种桑养蚕为生。此时女人每天也要工作的,她们主要是采集桑叶,拿回家中去喂蚕。赶巧的是,有一颗桑树就长在两国的中间,是一颗无主之物。一天,一名楚国的小女孩发现了这颗桑树,便兴高采烈地准备去采摘。
这时一名吴国的女子也发现了这颗桑树,便走过去吆喝道:这是我家的桑树不准采。小女孩自然不愿意,就与她发生了争吵,两个人都说桑树是自己先发现的,所有权应该归自己所有。小孩子自然争抢不过大人,在被打了几巴掌之后,便哭哭啼啼的回家告诉了家人。家中的长辈一听便火冒三丈,心想你们小小的吴国竟然敢欺负到我们头上。
于是也没报告官府,便纠集家中的壮丁拿起武器去吴国的地盘报仇。因为是有备而来,楚国人将吴国人打得七零八落、凄惨无比,甚至整个家族都给灭掉,杀了个鸡犬不留。吴国卑梁的最高长官在得知自己的属民被楚国人杀了之后,怒火中烧。愤怒的他也没向上级报告,便纠集兵马,驾着战车冲到楚国的地盘,将小女孩的家人杀了个干干净净。
报仇之后尤为解恨,心想你灭我一族,我灭你全县。就这样一番交战之后,楚国守军崩溃,整个钟离县都被占领。此时,事态终于不受控制,楚平王得知消息之后决议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怒而发兵,率领着楚国的精锐御驾亲征,扫荡了卑梁城。
吴王僚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听闻卑梁沦陷,差遣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统帅大军报复楚国。楚国毫无防备,公子光偷袭成功,夺得居巢、钟离二个边界较大的城和很多田地、人口。边城小民之间的口角之争升级为吴楚两大国间的全面战争。
吴国为消灭对手,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孙武,锐意进取、富国强兵,一度攻占楚国都城,楚王四处流窜,惶惶如丧家之犬。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而吴国最后也没得到好处,越王勾践趁着吴国空虚的机会攻吴,槜李之战中,阖闾被斩落脚趾,后重伤而死。再之后就是世人皆知的勾践"卧薪尝胆"了,最终以吴国的灭亡告终。
由于一颗桑树,招致楚弱吴亡。这段历史可能就是对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最好注解,尽管有些残酷和荒诞,但谁又知道以后会不会继续发生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