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对于田径而言,什么动作可以训练身体的多个发力点?
蹲式起跑能够使身体快速摆脱静止的状态,不仅是向前冲的一瞬间有很大的速度,而且也为起跑后的加速提供有利帮助。如果第一步太靠前,重心还在后面,要移动到前面需要很大的力量,会减慢起跑速度;如果太靠后,刚起身的一瞬间身体还有较大惯性,如果第一步靠后,双脚间距太短,稳定性减小,会有摔倒的危险。前腿在离开跑器后,迅速以最大力屈膝向前。
摆动腿要随着支撑腿的运动而运动,如果单靠摆动腿的力量向前摆动,则达不到较好的效果,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地面对支撑腿的反作用力,利用膝关节和髋关节灵活性的特点,使摆动腿摆动到最大程度。在保持高频率步频的前提下,摆动腿需要做最大幅度的转动。这样既可以保证步频,又可以保证步长;最大限度增加摆动半径,目的在于提高转动惯量,使支撑腿在后蹬阶段时能有较大的力量发力蹬地;增加摆动半径就是髋关节和膝关节尽量伸展,有学生在跑步过程中为了单纯追求速度,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不充分,很容易累,成绩还不理想。
当起跳腿进行踏跳动作时,身体的摆动环节将进行加速摆动,摆动环节的竖直加速度呈规律性变化。以脚为支点,双臂的摆动也能加大身体的转动惯量,使身体在起跳时有更大的力量。在起跳缓冲阶段,加速度值急剧增加,并在最大缓冲时刻能够达到最大值,踏跳蹬伸阶段,摆动环节的加速度值开始减少。双脚离开地面时向上跳跃有一个腾起角,理论上的要求是腾起角在45°时,能够获得最佳的跳远成绩。在训练时,有意训练学生的腾起角,可以通过参照物的方法让学生不断试验,逐步找到感觉,形成肌肉记忆。
分析优秀运动员运动时的生物力学特性,总结出提高成绩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长期训练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身体机能的运动技巧和训练方法,还可以使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2025-02-2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