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的含义是:要想见到鹿,必须走进深林,要想见到鲸鱼必须在海洋中,而见到你,就是说知道你的好,是经过许多不切实际的选择之后。
“林深时见鹿”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个“放形”、“任侠”、“高卧云林,不求仕禄”的人(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而这种性格正好与道教“夫不争,而莫能与之争”“道法自然”等思想相契合。
因此,李客举家归蜀之后很可能也学习过道教的典籍,研修过道家的思想。在唐代,根据道术高低和工作任务的不同,道教徒往往又分为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幽隐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和祭酒道士七类(《道门通教必用集》)。
其中的“山居道士”就是指已了却了世间的俗务,一心入深山老林修行者。而大康镇的戴天山,东临太华山和大匡山,西连乾元山,最高峰海拔超过2100米以上,常年云遮雾障,仙气弥漫,自然是山居道士们隐居修炼的首选之地。
直到今天,沿花庙子东北方向的山道延绵而上,穿出密林后仍然保存了一座道观,与两侧山洞相映成趣,名曰“神龙山道观”,观内供奉着“三清”等道教神仙。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戴天山必定是江油境内一座道教信仰氛围十分浓厚的宗教名山。
论“天时”,道教在唐代是“国教”,其政治地位相当于现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论“地利”,道教起源于四川,江油是其重要传播地之一;论“人和”,李白的父亲李客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作为深受巴蜀道教文化洗礼和熏陶的大诗人李白,不辞辛苦去戴天山上寻访这位山居道友也就不足为怪了。与道教徒的交往,对于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既培养了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性格,又形成了他求仙学道、隐遁出世的飘逸风格。
可以说,道教思想对其一生影响甚巨。唐代与今天不一样,尚未发明手机和电话,出门拜访朋友往往要靠运气或预约。李白这一次运气不太好,千辛万苦登上了高高的戴天山,却没见到这位山居的道长。
他或许是下山做法事去了,也可能是外出访友去了,总之是没在道观之中,让李白扑了个空。失望之余,李白提笔下这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在森林深处,我可能会见到鹿;在海洋蓝色的时候,我可能会见到鲸鱼;然而当我醒来时,我只见到你。
这句话的意境非常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你的思念之情。它通过描绘森林、海洋和梦境,来表达作者对你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