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是211院校吗?
河南理工大学简称河南理工,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河南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河南省首批“智慧校园建设试点高校”。
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学者先后执校任教,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更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始终坚持,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特色高水平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扎实基础、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历史
焦作路矿学堂
1909年2月25日,清政府河南交涉局与英国福公司签订《河南交涉洋务局与福公司见煤后办事专条》,其中第八条规定:“路矿学堂,议定本年春季开办。”
1909年3月1日,英国福公司按上述条款规定,创办焦作路矿学堂。田程为首任监督(校长),设矿务学门,首批招收学生20人。
1915年5月7日,英国福公司与华商中原公司合组福中公司,学校更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归外交部河南交涉署直辖。
1919年,河南福中矿务学校易名福中矿务专门学校。
1921年,学校易名福中矿务大学。
焦作工学院
193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易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
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学院西迁陕西。
938年7月,教育部决定将焦作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组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关林暂行复校。
1949年9月,焦作工学院迁回焦作,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
1950年1月,焦作工学院划归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领导。
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
1950年9月,焦作工学院根据燃料工业部的通知改名中国矿业学院。
1951年2月,中国矿业学院主体迁往天津,焦作校址继续办学。
1958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改组焦作工学院并订立新校名为焦作矿业学院。
1959年3月,焦作煤矿学校并入焦作矿业学院。
1959年9月,焦作矿业学院归属煤炭工业部领导。
1961年10月,郑州煤炭工业学院并入焦作矿业学院。
1966年至1971年,停止招生。
1972年至1976年,学校在中南五省(区)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实行“开门办学”。
1995年4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焦作矿业学院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
河南理工大学
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焦作工学院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
2020年6月,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截至2020年7月,校本部现有教职工3113余人,其中院士(含双聘)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和省骨干教师等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1人;外聘30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专家、院士担任兼职教授;拥有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中心),79个本科专业,2022年2月,学校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采矿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22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采矿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自动化、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全工程、采矿工程、测绘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采矿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会计学、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建筑学
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培育点: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软件工程、数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工商管理
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学术科研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安监总局、国土资源部、测绘局、体育总局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49个,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38个。
2008年,学校在国际上首创瓦斯地质学科,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负责组织编制中国煤矿瓦斯地质图;创建中国陆相痕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模式;最早在中国开展永磁直线电机垂直运输系统研究,创立分段式永磁直线同步电机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并建成永磁直线电机驱动无绳提升试验系统。
2007年,累积承担包括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63项,完成省部级各类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开发项目200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0项,自主研发的20多个专利产品在全国各大煤业集团及石油企业应用。
2011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4项。
2012年学校共发表论文共20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三大检索18篇。2012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项,其中大面阵数字航空影像获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同开采条件下矿区地表移动规律研究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乡镇土地利用空间信息获取与规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和豫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立地评价与植被恢复模式研究项目分别获市厅级一等奖和二等奖。
2013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项。
2014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2项。
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获得科研立项3715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27项,省(部)级项目231项,企业委托项目204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1项,国家授权专利363项;发表论文被EI、SCI检索收录3063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58部。
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出版包括国家、省部规划教材以及国家级精品教材181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7项,拥有发明专利272项;年度获重大科技攻关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0项,完成省部级各类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服务与技术开发项目360余项。
截至2020年7月,河南理工大学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50余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5项,国家社科基金4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6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SCI收录论文3000余篇,“三报一刊”、CSSCI来源期刊及SSCI收录论文650篇;发明专利授权1455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有效专利持有量2070项,建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人文社科基地等56个。深化校地、校企战略合作,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已成为国家煤炭工业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安全培训基地。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6月,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