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来临,大学语文论题400字左右(急!!!!!) 20
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咏言”,文心雕龙情采篇“昔诗人什篇,为情造文”这两个观点,你如何看待诗歌的本质(从各个方面,社会,生活,情感……)大家一定要帮忙,马上就要考试了,什么...
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咏言”,文心雕龙情采篇“昔诗人什篇,为情造文”这两个观点,你如何看待诗歌的本质(从各个方面,社会,生活,情感……)
大家一定要帮忙,马上就要考试了,什么都不会,30分的论文,真的不知道怎么写!!!如有合适,定重谢。!!!!!!!!!!!!! 展开
大家一定要帮忙,马上就要考试了,什么都不会,30分的论文,真的不知道怎么写!!!如有合适,定重谢。!!!!!!!!!!!!! 展开
展开全部
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歌是一种用凝炼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它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
“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所谓的“志”,就是诗人内心的感情的抒发。诗歌是思想的反映,感情的产物。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写了一首《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说,在秋风萧瑟之时,蝴蝶不见踪影,但满院的菊花不畏风寒,昂首怒放。待到他年,我若是司春之神,喝令它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这难道仅仅是咏菊花吗?不,诗中表现了自己那种扭转乾坤、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前人也有不少咏菊诗,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虽然作者写出自己与菊花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然而,黄巢的咏菊诗所表现出来的胸怀抱负、决心和气概,是前所未有的。只有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诗人言志,不是用抽象的语言或者空洞的言论,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屈原的《桔颂》,通过对桔树的赞美,表现自己刚直不阿、表里如一的品质;郑板桥的《题竹》,歌颂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这和他蔑视权贵,坚贞不屈的性格何等相似!南宋的著名民族英雄李纲在《病牛》一诗中写道:“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乡阳。”读此诗句。人们不难从“病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中,看到一个以国家兴亡和苍生为念的爱国者的形象。
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志向及所处的环境、地位的不同,所言的“志”也各不相同。据说宋朝时,有一个寺院的墙壁上题有杜甫《曲江对酒》的诗。诗中“林花著雨姻脂湿”的“湿”字被蜗涎浸蚀而残缺。有一天,苏轼、黄庭坚、秦观和佛印同游寺院,看到缺字,各人都想补上一个。于是,苏轼补“润”字;黄庭坚补“老”字;秦观补“嫩”字;佛印补“落”字。后来查阅杜诗,才知道是“湿”字,大家都佩服杜甫用字贴切。这四人曾有生、老、病、苦之说。从“润”字可见苏拭的生趣盎然;“老”字说明黄庭坚的老气横秋,“嫩”字代表秦观稚嫩的气质;“落”字象征佛印凄苦的身世。这个小故事不就是“诗言志”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吗?
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写同一事物是很普遍的。例如梅花,它那苍劲的枝干,高雅的风姿,特别是 “凌寒独自开”的品质,历来受到诗人们的喜爱。诗人们常常借“梅”言志。但是,每个人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却迥然不同。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政治生涯坎坷不平。“永贞革新”失败后,他遭到贬谪,但是他仍不屈服。他的《早梅》表现了自己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早梅发高树,遇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沓沓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诗的头两句写早梅昂首于高树,映衬于蓝天,这是多么坚强的形象。接下去两句进一步写它的精神:朔风中飘香,繁霜里开花,显示早梅不畏严寒摧残的坚强意志,这种意志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林逋是宋代人。他的一生从未做过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他特别喜欢梅花,几十年在杭州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的《山园小梅》流露出一种闲适之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诗中“疏影”两句,既写出梅姿之清,又写出梅香之幽,被称为咏梅的绝唱。最后两句赋予梅花以人的性格。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的追求享受的俗人,而是品德高尚的风雅之士。这样,梅花的形象和诗人的自身在精神上契合了。
宋代张道洽的《咏梅》则表达了清高之志:“才有梅花便不同,一年清致雪霜中。疏疏篱落娟娟月,寂寂轩窗淡淡风。生长无从琼玉圃,安排合在水晶宫。何须更探春消息,自有幽香梦里通。”
南宋的陈亮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他的《梅花》一诗,则表达了爱国之志,“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诗的最后二句说,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可见他对抗金的胜利,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陆游的《卜算子》一词,上阙所写的梅花,乃是他一生遭际的缩影;下溯所写的梅花。则是他高尚品格的化身:“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咏物言志是古代诗词常用的表规手法。尽管诗人们所咏之物相同,所言之志总是不相同的。
同样是咏蝉。身为皇帝秘书监的虞世南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则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狱咏蝉》),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而王维唱道:“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表现出隐居的悠闲。横遭排斥的李商隐却哀叹:“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他咏的是蝉,实际上是自己绝望挣扎的呼声。
同样是咏柳。刘禹锡说:“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离别”(《杨柳枝》),表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韦庄的《台城》则写道,“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山河破碎,绿柳依旧,它对人间的变化无动于衷!薛能的《蜀柳》却这样写:“高出军台远映桥,贼兵曾砍火曾烧。风流性在终难改,依旧春来绿万条。”诗人笔下的绿柳多么富有生命力。虽然历经磨难,却如此坚强。
同样是咏柳絮。《红楼梦》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两首词唱出了不同的心声。薛宝钗写道:“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显示出她勃勃的野心,希望自己能像柳絮一样青云直上,飞黄腾达。林黛玉却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她从飘泊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词中充满对未来的悲剧的预感。
同样是咏月。唐代的张泌说:“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明月如此多情。而宋代的宴殊却抱怨:“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说明月无情,不懂人意。
同样是咏马。杜甫写道:“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他把骏马看作生死与共、临危可托的朋友;李贺写道:“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明写骏马骨胳坚韧,暗寓一个人应该有铮铮铁骨,在艰难困苦环境里不折不挠。
“诗是诗人的世界观的最具体的表现”,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清代徐增说得好,“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的确,诗和诗人是紧密相关的。试想,一个人如果思想境界不高,或者胸无大志、庸俗猥琐,这样的人是决不可能写出好诗的。这方面,我们不是可以从古典诗词中得到启发吗?
诗歌是一种用凝炼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它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
“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所谓的“志”,就是诗人内心的感情的抒发。诗歌是思想的反映,感情的产物。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写了一首《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说,在秋风萧瑟之时,蝴蝶不见踪影,但满院的菊花不畏风寒,昂首怒放。待到他年,我若是司春之神,喝令它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这难道仅仅是咏菊花吗?不,诗中表现了自己那种扭转乾坤、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前人也有不少咏菊诗,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虽然作者写出自己与菊花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然而,黄巢的咏菊诗所表现出来的胸怀抱负、决心和气概,是前所未有的。只有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诗人言志,不是用抽象的语言或者空洞的言论,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屈原的《桔颂》,通过对桔树的赞美,表现自己刚直不阿、表里如一的品质;郑板桥的《题竹》,歌颂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这和他蔑视权贵,坚贞不屈的性格何等相似!南宋的著名民族英雄李纲在《病牛》一诗中写道:“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乡阳。”读此诗句。人们不难从“病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中,看到一个以国家兴亡和苍生为念的爱国者的形象。
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志向及所处的环境、地位的不同,所言的“志”也各不相同。据说宋朝时,有一个寺院的墙壁上题有杜甫《曲江对酒》的诗。诗中“林花著雨姻脂湿”的“湿”字被蜗涎浸蚀而残缺。有一天,苏轼、黄庭坚、秦观和佛印同游寺院,看到缺字,各人都想补上一个。于是,苏轼补“润”字;黄庭坚补“老”字;秦观补“嫩”字;佛印补“落”字。后来查阅杜诗,才知道是“湿”字,大家都佩服杜甫用字贴切。这四人曾有生、老、病、苦之说。从“润”字可见苏拭的生趣盎然;“老”字说明黄庭坚的老气横秋,“嫩”字代表秦观稚嫩的气质;“落”字象征佛印凄苦的身世。这个小故事不就是“诗言志”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吗?
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写同一事物是很普遍的。例如梅花,它那苍劲的枝干,高雅的风姿,特别是 “凌寒独自开”的品质,历来受到诗人们的喜爱。诗人们常常借“梅”言志。但是,每个人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却迥然不同。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政治生涯坎坷不平。“永贞革新”失败后,他遭到贬谪,但是他仍不屈服。他的《早梅》表现了自己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早梅发高树,遇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沓沓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诗的头两句写早梅昂首于高树,映衬于蓝天,这是多么坚强的形象。接下去两句进一步写它的精神:朔风中飘香,繁霜里开花,显示早梅不畏严寒摧残的坚强意志,这种意志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林逋是宋代人。他的一生从未做过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他特别喜欢梅花,几十年在杭州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的《山园小梅》流露出一种闲适之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诗中“疏影”两句,既写出梅姿之清,又写出梅香之幽,被称为咏梅的绝唱。最后两句赋予梅花以人的性格。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的追求享受的俗人,而是品德高尚的风雅之士。这样,梅花的形象和诗人的自身在精神上契合了。
宋代张道洽的《咏梅》则表达了清高之志:“才有梅花便不同,一年清致雪霜中。疏疏篱落娟娟月,寂寂轩窗淡淡风。生长无从琼玉圃,安排合在水晶宫。何须更探春消息,自有幽香梦里通。”
南宋的陈亮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他的《梅花》一诗,则表达了爱国之志,“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诗的最后二句说,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可见他对抗金的胜利,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陆游的《卜算子》一词,上阙所写的梅花,乃是他一生遭际的缩影;下溯所写的梅花。则是他高尚品格的化身:“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咏物言志是古代诗词常用的表规手法。尽管诗人们所咏之物相同,所言之志总是不相同的。
同样是咏蝉。身为皇帝秘书监的虞世南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则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狱咏蝉》),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而王维唱道:“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表现出隐居的悠闲。横遭排斥的李商隐却哀叹:“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他咏的是蝉,实际上是自己绝望挣扎的呼声。
同样是咏柳。刘禹锡说:“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离别”(《杨柳枝》),表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韦庄的《台城》则写道,“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山河破碎,绿柳依旧,它对人间的变化无动于衷!薛能的《蜀柳》却这样写:“高出军台远映桥,贼兵曾砍火曾烧。风流性在终难改,依旧春来绿万条。”诗人笔下的绿柳多么富有生命力。虽然历经磨难,却如此坚强。
同样是咏柳絮。《红楼梦》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两首词唱出了不同的心声。薛宝钗写道:“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显示出她勃勃的野心,希望自己能像柳絮一样青云直上,飞黄腾达。林黛玉却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她从飘泊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词中充满对未来的悲剧的预感。
同样是咏月。唐代的张泌说:“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明月如此多情。而宋代的宴殊却抱怨:“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说明月无情,不懂人意。
同样是咏马。杜甫写道:“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他把骏马看作生死与共、临危可托的朋友;李贺写道:“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明写骏马骨胳坚韧,暗寓一个人应该有铮铮铁骨,在艰难困苦环境里不折不挠。
“诗是诗人的世界观的最具体的表现”,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清代徐增说得好,“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的确,诗和诗人是紧密相关的。试想,一个人如果思想境界不高,或者胸无大志、庸俗猥琐,这样的人是决不可能写出好诗的。这方面,我们不是可以从古典诗词中得到启发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