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导学案课时练语文七年级下册

 我来答
顺心还婉顺的君子兰5882
2022-07-09 · TA获得超过56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9万
展开全部
  导学案虽然是集体的智慧,但是,导学案的使用却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七年级教语文师必须对导学案进行创新设计与灵活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导学案课时练,仅供参考。
  同步导学案课时练语文七年级下册(一)
  《社戏》答案

  【课前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

  1.xǐng háng cuān fú chán

  yùn juàn jiǎo zhào

  2.掘 侮 絮 怠 弥 葛

  3.解释加点字。

  (1)月光不明。

  (2)跳跃。

  (3)隐隐约约。

  (4)(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4.初读课文。

  (1)社戏 盼看社戏 去看社戏 怀念社戏

  (2)①G F C B A D E ②A B C D ③E F G

  【课堂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1.分析:

  ①当“我”看社戏前遇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当外祖母担心“我们”都是孩子,乘船没有大人陪同不安全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了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

  ②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了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③双喜送“我”回到家,说“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了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总之,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的好孩子。

  2.分析: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了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妤么?”“豆可中吃呢?”一一一表现了六一公公的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了六一公公的好强。

  总之,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3.点评:

  示例一:桂生:因为没买上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表达对“我”的歉意,体现了桂生机灵、勤快,对朋友热情、友好的特点。

  示例二:八公公:八公公虽没出场,但由“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而且从双喜对八公公的评价中,可看出八公公心很细。

  4.分析:

  (1)分别从嗅觉(清香)、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听觉(似乎听到歌吹;宛转,悠扬)几方面来写。这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了“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错觉,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

  (2)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5.表达效果:

  (1)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达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语新的含义。

  (2)“蹿”字写出了船行之快,既写出了孩子们划船技术的高超,也表现了当时“我”的愉快心情。

  【归纳 总结 】

  社戏 戏前波折 赵庄看戏 淳朴、善良、友爱、无私

  【课后巩固提升】

  1.B

  2.C

  3.(1)借代 (2)夸张 (3)比喻 (4)反问

  4.鲁迅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彷徨 呐喊

  5.综合运用。

  (1)示例一:你喜欢汉剧吗? 示例二:你知道汉剧有哪些经典曲目吗?

  (2)示例:中国戏曲剧种锐减,急需加大力度进行保护。

  6.示例:夏夜行船

  7.不矛盾。“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写出了船行速度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盼望看戏的急切心情。

  8.题目略。

  第④段藏线句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如的大。

  第②段画线句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第③段画线句是:我的心也沉静……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轻松 急切 陶醉

  9.比喻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向船尾跑去了。

  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把“连山”比作“兽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

  10.示例: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11.示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的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道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12.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

  理解(要点):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作者为多年来农民生活的贫苦而感到哀伤;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13.略。
  同步导学案课时练语文七年级下册(二)
  《安塞腰鼓》答案

  【课前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

  1.tóng kàng huì fù jī sè

  rǒng zhuó páng bó lín lí jiá

  2.示例:

  燥热 恬静 蓦然 渺小

  急躁 聒噪 描摹 缥缈

  3.(1)亢奋 (2)晦暗 (3)羁绊 (4)叹为观止

  4.初读课文。

  (1)第一部分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2)静。以静衬动,更加突出安塞腰鼓表演的热烈、激越以及蕴含的蓬勃的力量。

  【课堂舍作探究】

  【文本探究】

  1.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2.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②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③歌颂阳刚之美;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3.“呆呆地”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4.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5.这些短句,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使 文章 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

  6.排比。强烈地表达出了要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归纳总结】

  宏伟的场面 击鼓的后生 奇丽的舞姿 生命的力量

  【课后巩固提升】

  1.B

  2.解释:

  (1)本义指茂盛,此处为“生气勃勃”之意。

  (2)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3)声音突然中止。

  3.④①③②

  4.(1)比喻、反复(2)排比、拟人(3)比喻(4)排比

  5.示例:这读书声,使空虚的心灵立即变得充实了,使混沌的大地立即变得清薪了,使沉寂的世界立即变得活泼了。

  6.示例:秧歌是我国农村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扭秧歌的人们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浓妆艳抹,扮演的角色也花

  样繁多,有绾着发髻穿着绣花鞋的老婆婆,有衣着艳丽的年轻新娘,还有可爱的娃娃。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夸张的动作,常常逗人开怀大笑。往往此时,看秧歌的人们开始燃放鞭炮,以增加喜庆气氛。

  7.① ⑨ 宏伟的场面 ⑩ ⑫ 雄壮的声响

  8.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 渲染击鼓后生狂舞程度逐步加深。

  9.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壮阔、豪放、火烈

  10.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观众身心被震撼的情景,与鼓声产生强烈的共鸣。

  11.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

  12.“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酉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13.示例:

  ①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衣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②“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14.点评:

  A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词,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锣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 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5.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撼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16.略。
  同步导学案课时练语文七年级下册(三)
  《竹影》答案

  【课前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

  1.kǎi pái huái cēn cī

  tīng zhóu piě zhàn shā

  2.幽 藤 惬 疏 禅

  3.(1)幽暗 (2)惬意

  (3)徘徊 (4)参差不齐

  4.初读课文。

  (1) 记叙文 六要素。

  时间:一个闷热的月夜。

  地点:院子的水门汀。

  人物:“我”、弟弟、华明、爸爸。

  起因:孩子们玩游戏。

  经过:爸爸和“我们.p-起画竹影,并解答“我们”的提问。

  结果:对中 国画 有了初步的审美体验。

  (2)本文以几个少年在月下描竹影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课堂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1,“竹影”是行文的线索,是孩子们和爸爸绘图的对象,也是爸爸借以传授 绘画知识 的一个媒介和引子。

  2.先写环境,写光线,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竹影。

  3.这不是“多余之笔”。文章前半部分无论描写景物,还是做游戏,皆与艺术美的欣赏有关,是为引出中国画的创作规律及艺术特征作铺垫。

  4.示例:

  ‘“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原因:这些 句子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亮、院子当时的情景和“我们”当时描画竹影的动作和情态,充满童真童趣。

  5.西洋画像熙相,中国画像符号,即西洋画重形似、写实,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而不重形似。

  6.填空。

  ①“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孩子们。

  ②“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能细心体察孩子们的心情,并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7.孩子们有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好奇心。爸爸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不仅精通绘画艺术,更精通 教育 艺术,尊重孩子们的兴趣,从兴趣中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教育。

  【归纳总结】

  孩子玩游戏 爸爸讲国画 童稚中的艺术和美

  【课后巩固提升】

  1.C

  2.A

  3.C

  4.D

  5.理解:

  (1)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代替日光,月亮渐渐升起,竹影的形状由大变小的景象。

  6.填空。

  (1)丰子恺 丰润 画 文学 天 月 人影 竹影

  (2)梅 兰 菊 岁寒三友

  (3)示例:胸有成竹 罄竹难书

  7.通过对自然、纯真的童真世界的赞美,批判了“不自然的、病的、伪的”(虚假的、做作的)成人世界。表达了对童真世界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8.“抱怨我”,表明你们的世界是率真的、自然的,成人的世界是虚假的、做作的,“我”更向往的是你们的世界,因此“我”更欢喜。“感谢我”,表明你们已经被成人世界同化,再也不复曾经的童真,因此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9.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

  10.本段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答出其中两个即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宝的淘气、率真(天真、顽皮)。

  11.可从如下几方面作答:

  ①受社会风气影响,纯真的少年会逐渐被同化,由率真、自然、热情而变得世故、圆滑。

  ②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弱小的个体会妥协、屈服,由率真、自然、热情而沉默、含蓄、世故、圆滑起来。

  ③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会曲意迎合不良风尚,丢掉纯真,刻意世故、圆滑、虚伪。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