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你孤独吗
在家庭中你孤独吗
你会孤独吗?其实家庭中的爱与陪伴可抵御生命中深深的孤独。在家庭中你孤独吗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段时间,每周五晚上我结束咨询工作后,都会去一家桂林米粉店吃一碗牛肉粉当夜宵。
这家小店由一对中年夫妻经营,他们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
每次到店里,我看到的场景基本上都差不多:妻子在厨房忙碌,打扫卫生,收拾东西,有客人来了,便招呼客人,为其煮上一碗米粉;丈夫坐在小店最里面的座椅上,面前摆着几个菜和一杯酒,他独自喝着小酒,有时喝得微醺,有时喝多了,便趴在桌子上打盹,偶尔会打起呼噜;十一二岁的儿子则坐在小店最外面的一个角落里,打着电脑游戏。
他们三个人极少说话,一台电视架在房间的另一个角落,播着晚间新闻或者最新的电视剧。
那时,大约是晚上9点多,小店里除了这一家三口,我这个顾客外,时不时还会有其他一两个顾客,电视声、游戏声、男人的呼噜声、女人收拾碗筷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小店外是上海人来人往的宽阔大街,路灯闪耀,车流穿行不息。
这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稀松平常,可不知为什么,每一次我坐在那个小店吃着米粉时,总感到深深的孤独感。
有一回,我吃完米粉,到家后和丈夫开玩笑说:我吃的不是米粉,而是孤独。
我忍不住猜想:那个男人独自喝酒时在想些什么?那个女人在厨房忙碌时在想些什么?那个孩子玩游戏时又在想些什么?
偶尔在白天我会经过那家小店,往里看,男人在看着报纸,女人依旧忙着干活,而孩子此时不在店中,估计去上学了吧。
他们有沟通和交流的时刻吗?
他们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愿望吗?
他们在这个家庭中,感觉快乐吗?
他们会和我一样感受到自己家庭中的那种孤独吗?
这一家人让我想起,那些跟我讲诉他们孤独感受的来访者们(感谢他们愿意在我面前呈现自己最隐秘的经历和情感体验)。
来访者A,3岁之前,他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父母工作忙,没法照顾他。每隔一个月左右,父母会来看他一次。
3 岁之后,他便上了早托班,从此开始了轮流寄宿在老师、亲戚家的日子。一年级时住舅舅家,二三年级时住在小姨家,四五年级时又住到了另一个叔叔家,和叔叔的孩子一起上学、放学。
亲戚们对他也谈不上不好,但是他总有寄人篱下的压抑、卑微的感觉。
有时周末或者放寒暑假时,父母会接他回自己家,但是他们好像总是很忙,跟他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也很少,他和父母的关系疏远而淡漠。
在他上初中之前,他一直都没有和父母长期共同生活的经历。上了初中后,父母把他接回家里一起生活,但他和父母很难亲近起来。不久,他开始了住校的生活,每月回家一次。
虽然在高中、大学以及参加工作之后,他结交了一些要好的同学、朋友。但在人生早期,他感受到的那份孤独,那份无家可归的动荡不安与漂泊感,始终存在于他的心头。而他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则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加深长。
来访者B,是家中的独生女,但她父亲的身体很不好,经常生病。每次父亲生病医院,母亲都需要日夜照顾他,他们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两个星期,有时甚至一个月。
在这期间,妈妈会将5、6岁的她托给邻居阿姨照看,可邻居阿姨也需要上班,只有下班才能回来。
在漫长的白天,她一个人趴在窗边,看着楼下的小朋友们玩耍,她想下去和大家一起玩,但是又很担心父母会回来,找不到她,所以她不敢离开家一步。好像只要守着家,父母很快就会出现一样。
小小的她时常独自一人坐在楼梯上等待父母归来,等待邻居阿姨下班。肚子饿了,她在家里随便找一些吃的,然后继续坐在楼梯上等待。
一个钟头又一个钟头过去了,直到黄昏来临,夕阳西下,外面的天空和她身处的楼道都变暗下来。
这时,她总感觉到一阵巨大的孤单、孤独伴着绝望袭来,“爸妈今天不回来了”,想到这个,她忍不住哭起来。
如今,三十多岁的她,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但每到傍晚天色将暗时,她的“黄昏忧郁症”就会发作,觉得茫茫世界,无家可归,忧郁、孤独、绝望的感觉蔓延开来,直到天色彻底暗下来,她的感觉才好一些。
来访者C,成长在一个四线小县城,虽然父母一直在身边,但他们都是寡言少语又内向的人,生活的常态是上班下班,买菜做饭吃饭,看电视,偶尔周末出去散个步,日子过得单调而乏味。
父母会在一起做家务,但彼此之间的交流很少,一天往往说不了20句话,她与父母的交流则更少,彼此一天说不到10句话。
父母几乎不吵架,也不对孩子进行打骂说教。
一家人吃饭时坐在一起,沉默地吃着饭;吃完饭,回到各自的卧室,各看各的电视,各玩各的电脑,每个人都好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父母也没有什么相互来往的朋友,所以既没有人来她家做客,他们家的人也不会去别人家拜访。除了过年时,亲戚间会聚会吃饭,家里会热闹一些外,其他时候家中的氛围都是压抑的,冷冰冰的,甚至是死气沉沉的。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C,性格上内向被动,不知道该怎么和其他人交流,也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建立亲近的关系。每次和别人说话,她就觉得很心累,非常消耗自己。
上学期间,她有长达多年被同学排挤的遭遇,这进一步促使她远离人群,封闭自我,躲避人际交往。
高中、大学期间她都是独来独往的状态,但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参加工作后,她经历了各种社会不适应,开始感觉到很深的孤独,与社会格格不入,仿佛自己是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
来访者D,是一位已婚女性,与丈夫结婚近10年,可这10年间,丈夫每年都要去国外出差,一出差就是半年或者八个月。每次回来休假一两个星期,又开始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夫妻之间常年靠网络视频交流,但因为时差、距离、工作压力大等缘故,两个人的交流不是很顺畅。
有了孩子之后,守寡的婆婆从乡下来城里与D一起照顾孩子,但毕竟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育儿观念有较大差异,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和摩擦。调解婆媳矛盾的关键是她们俩都亲近的那个男人要发挥作用,可是这个男人即婆婆的儿子,D的丈夫却长期缺席。
D知道婆婆是个好人,帮忙自己带孩子已经非常辛苦了,但她白天要工作,下班之后还要照顾孩子、做家务、辅导孩子作业、处理亲戚之间的礼尚往来……她的生活已经疲惫不堪。所以,一旦发生婆媳矛盾,往往成了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她情绪奔溃。
记得在婆婆不小心摔伤胳膊的那段日子,她尽自己的努力用心照顾婆婆,可老人总是抱怨、挑剔不断、整天唉声叹气。而这时年幼的'孩子又出了状况,连续一周发烧到38.5℃。
一天半夜,身心俱疲的她爬起来给孩子量体温,望着窗外漆黑的夜晚,回忆起这么多年来,每当遇到困难,远在国外的丈夫给不了自己任何现实的帮助和支持,她便感到非常委屈、无助和孤独,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你在家庭中,孤独吗?
做心理咨询这几年,我看到中国家庭的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便是家庭成员们无法“在一起”,“在一起”有两层含义,一是身体距离远,二是心理距离远,彼此之间身心距离远,往往是造成一个人在家庭中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很多中国家庭是缺乏亲密感的,夫妻关系缺乏亲密感,亲子关系也缺乏亲密感。本是一家人,却要么分开,要么互动很少,像住在一起的室友。
我个人认为以下两点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一、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与其说我们爱家庭,不如说我们更爱钱。
对于美国人的家庭观(好莱坞电影最喜欢向世界输出他们的价值观之一就是,家庭重于一切),我们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中国人表达自己爱家庭的方式也非常简单粗暴。
男人忙着工作,挣钱,觉得我只要养家了,我就是重视家庭,关爱家人;而女人忙着照顾孩子和做家务,觉得我为家庭付出了很多,我就是重视家庭,关爱家人。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很多中国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是:为了挣钱,会拼命忙工作,把孩子都交给老人照管,不跟孩子交流,不陪伴孩子玩耍和成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要,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外,你们很少和孩子在一起。
但是,他们却觉得自己这样做已经非常爱孩子,因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
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正是这一养育方式的体现。很多人会说,因为贫穷,所以大人要出去打工,养家糊口,所以孩子需要留在老家,跟着老人,于是就成了留守儿童。
但是我们会看到无数案例,就算父母不需要外出打工,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不带孩子,孩子从几个月起,就让老人带孩子,他们主动选择让孩子和自己长时间的分离。
我也看到身边有很多亲戚、朋友为了挣钱,选择出去打工,他们看似被迫与孩子分开,但是当有条件接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时,他们也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小时候懂什么啊,只要给他们吃穿,让他们有学上就可以了,挣钱,买房子,升职,争取成功……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而孩子在身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添麻烦,妨碍自己挣更多的钱。
其实,与其说我们爱家庭,不如说我们更爱钱。
如果你想经营好家庭,一定要愿意花时间在家庭生活中,才有可能,就像你想中彩票大奖一样,你至少得买张彩票。
只要你稍微留心观察一下,会发现那些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比较好的家庭,他们干什么事经常会以家庭为单位,大家共同做些什么,比如一起吃饭、看电影、运动、一起出门旅行……
如果你根本不花时间与伴侣、孩子相处,却说你自己爱家庭,我想你的爱很虚假的,你与家庭成员之间也无法拥有亲密的关系。
我们的爱,需要与时间同行!
二、我们不懂得与家人互动和交流,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内心对家人的爱,家人之间往往缺乏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我在咨询中,看到很多男性、女性(尤其是男性)都会有的一种心态:把婚姻这事情当成一次性买卖,我只要结婚了,组成家庭,我的买卖就做成了,这个女人/男人从此就是我的了,我便松了一口气,不再与对方保持互动和交流,把关注点放到其他我认为更重要,更有趣的事情的上,比如工作挣钱、玩游戏、买买买。
其实,这是错的,亲密关系一定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没有什么人,什么关系会一成不变。
你以为你跟别人一旦恋爱了、结婚了,不再付出和经营关系,人家就会一直和你在一起吗?
结婚并不是关系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你不能松懈下来,而是应该更努力、更用心地经营。
两个人要与婚前一样,有互动,有交流,男人、女人之间能够相互倾听、倾诉、彼此体贴与表达爱意,这样的亲密关系才能时时更新,向前发展。
在咨询中,我常常会遇到令我觉得很遗憾、很可惜的夫妻。
他们两个人都爱家庭、爱对方,都愿意为家庭付出,也付出了很多,但是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表达自己内心对另一半的爱,也不知道用积极肯定的话语去欣赏和赞赏对方。
时间一久,两个人在婚姻里都觉得自己不被认可,有很多委屈和抱怨,“我做了这么多,你怎么看不到!?”
要想经营好夫妻关系,我们一定要学会“表白自己,看见对方”。
何为“表白自己,看见对方”?就是让伴侣看到我们的付出,我们对家庭、对Ta的爱,同时,我们也要认可Ta的付出,看见Ta的不容易。
多对伴侣说一些欣赏、认可和感激的话语:“这个家,多亏了你。” “没有你,我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应对这么多的事。” “我看到你为家庭付出很多,真的谢谢你。”
多对伴侣表达我们的爱意:“你对我很重要。”“我爱你。”“全世界的人里我最喜欢你。”
这样你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充满爱的流动,富有美好的生机。
表达我们对伴侣的欣赏、感激和爱意是非常好的交流方式,可惜很多中国人做不到,表达感情有障碍(太委婉含蓄),总是爱你在心口难开,结果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觉得自己不被爱。
这样的男人女人都是好人,都是爱家之人,但是却没有好关系,我形容他们为:“你做得好又多,就是吃亏在不会说甜言蜜语。”
我有个姐姐,自从他们家换了新房后,装修的活全是她一个人在承担,因为那段时间丈夫工作很忙,完全顾不上。于是,那段时间,她除了要忙工作,装修房子,同时还要照顾上学的孩子,给孩子做饭之类的,生活非常辛苦。但丈夫对此,没有一句表示,她心里有很多的委屈和怨言。
某一天,丈夫请几个兄弟来新家吃饭、喝酒,酒喝到一半,他一把搂住我的姐姐,对兄弟说:“我工作忙,这房子的装修都是你们嫂子在弄,孩子也是她照顾,特别辛苦了,来,我们敬你们的嫂子一杯。”然后带着几个兄弟敬了姐姐一杯酒,姐姐听完之后,所有的委屈和怨言都烟消云散了。她说,这是她听过的最动听的情话。
我们每一个人在关系都需要被关注到,被看见,尤其是在亲密的关系中,只要对方的一句认可,就可以让我们心情愉快好几个星期。
有一些夫妻,尤其是生育了孩子之后,很多丈夫忙事业赚钱养孩子,妻子忙着照顾孩子,两个人相处的时间变少,彼此之间的连接和互动则更少,加上日常生活琐事的烦恼,生活中的日复一日,慢慢的两个人婚前的激情不再,原来亲密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淡。
面对这样的夫妻,我通常建议他们重新开始约会。一周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哪怕只有一两个小时也好,单独相处,在一起喝杯茶或者吃些点心,没有孩子、没有工作、没有日常琐事,两个人保持稳定的情绪,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了解彼此的心情和感受。
而这样的时刻就是夫妻间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盖瑞·查普曼《爱的五种语言》中讲到家人、朋友、恋人之间表达情感的常用方式有五种:肯定的言辞、接受礼物、身体的接触、服务的行动,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何为高质量的陪伴时间?我理解为:一、付出你个人时间,二、对方与你在一起时,你自己精神状态是平和、稳定、愉悦的。
亲子关系中也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我看到很多父母尽管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但是并没有拉近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质量太低了,比如前文中C的父母,比如现在很多父母一边陪孩子玩,却一直在低头玩手机,或者心不在焉地想着工作上的事情,没有跟孩子很好的互动和交流。
有的父母虽然陪着孩子,但是内心是不耐烦、焦虑不安或者非常压抑的状态,孩子其实是能感受得到的,这样的陪伴还不如你一边愉快地做家务或者工作,一边让孩子在旁边自己玩,后者的陪伴质量反而更高一些。
尹建莉说:“父母是否愿意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这在当下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同样的,一个人是否愿意花时间在家庭中,在家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否愿意在家庭中付出自己的爱,最终会决定了Ta拥有怎样质量的家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