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写景散文四篇读后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读书就像品茶,有的人读书,象渴了的人饮茶;有的人只能喝出淡淡的茶味;有的人则可以喝出美妙的味道。书如茶,有些书,只需快饮,有些书,则需细品,越品越有味道。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就属于需细品的一类。
按照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和孩子们一起读了《歌声》《温州的踪迹》《荷塘月色》《冬天》这几篇关于写景的文章。《歌声》写的是作者打开所有的感官,全身心地沉浸在歌声中的感觉,他不仅写出了自己听歌时那种润泽、轻松、愉快的感觉,还写出了歌声带给他的那种朦胧的、似梦非梦的意境,这些感觉他是用一系列画面来呈现的,如霏霏的毛雨洒在脸上,新鲜的微风吹动衣袂,花园里的各种色彩的群花在做清梦,东风送来的各种植物的香气,朱自清先生用了极其脱俗而亲切的描写来逐一细数了这些画面,让读者似乎切身感受到了那毛雨的清凉、看到了各种花在细雨下的甜软与困倦,闻到了涓涓的风送来的花草、泥土、农作物、柳树的缕缕蒸气。
《温州的踪迹》是朱自清先生在温州作的几篇文章,其中写景的主要是前三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白水漈》。《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对马孟容先生的一幅画的赏析,写了画中的帘、钩、圆月、海棠花,着重写了海棠花的花叶、花色、雄蕊、花枝,以及枝上的八哥。朱先生按照它们在画中的位置,一一写来。然后再写这些画中物交融在一起给他带来的感觉和无限联想,比如圆月朦胧之夜的海棠,比如那只八哥为什么不肯睡去?朱先生完全将自己融入,全身心体会这幅画带给他的情韵。
《绿》是写梅雨潭的绿,总共四段,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段话只是多了“不禁”二字,加以强调。朱先生在第二段先写梅雨潭的瀑布,写梅雨亭和梅雨潭瀑布的水,第三段才真正写梅雨潭的绿,读后真的有叹为观止的感觉,作者能把潭水的绿写得如此的不凡——醉人的绿、奇异的绿、厚实的绿、温润的绿,这些特点都被朱先生写得如此到位,还用了对比的手法,与绿杨、西湖、绿壁、秦淮河的绿进行对比,写到最后,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的动情:“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作者完全将绿色的潭水看成是一个人了,喜爱之情不能自抑。
《白水漈》一文比较短,但很有特点。一个又薄又细的瀑布,却赢得作者的依恋,是为什么呢?因为中间空了一段——“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空了一段引起的飞烟和影子,在微风过处,“织成一个幻网”,这正是作者观察的独到之处。世间的风景,各有各的特色,唯有用心体会,才能体悟到不同的美妙。
《荷塘月色》写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月色,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色,以及由荷塘联想到的关于采莲的事情,还写了作者欣赏荷塘月色的心境。作者写月色下的荷塘写得比较仔细而出彩,不仅写了静态的田田的叶子,如明珠、星星和美人般的荷花,象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还写了微风吹过的动态景色。写荷塘的月色朦胧,象牛奶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月光和月影有着和谐的旋律,都描述得极为贴切、生动和脱俗。作者最后写到采莲,对我们学习写作的人来说也是极好的启示,散文的写作可以围绕主题内容展开联想,这是拓展写作思路的一个好方法。
《冬天》写了冬天里的三个场景,准确地说,应该是三个极为温暖的场景。第一个场景写的是冬天里,作者兄弟三人和父亲围坐在一起吃白水豆腐,虽然文中没有出现任何描述情感的字眼,但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外面寒风刺骨,屋内阴暗的洋灯下,父亲将一块块白白的豆腐从高高炉子上的锅中小心翼翼地夹出,放到三个眼巴巴望着的孩子面前的酱油碟里。屋外寒冷的冬天和屋内热气腾腾的豆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更加感受到那份厚重的父爱和家的温暖。
第二个场景写的是作者和S君和P君游西湖,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清冷的月色,些许微风,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一切都是和朋友在一起的惬意。第三个场景写的是作者一家虽然住在台州一个冷清的地方,但家中却是其乐融融,因为有妻子和孩子,所以“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作者定格了他妻子和孩子三人向着窗对着他天真地微笑的画面,并写出了对妻子的怀念,“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样子”。
读完这篇散文,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这三个场景不是随意选取的,分别代表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温暖,这种温暖可以让我们抵御冬天的寒冷和孤寂。
从写作手法看,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明确写作者的内心感受,但作者的情感早已在写景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眼中,肯定会是不同的。同样的路灯,在加班回家的人的眼中,是温暖而倦怠的;在刚失业的人的眼中,是暗淡的;在刚参加工作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眼中是明亮的。同样的月光,在情侣的眼中是浪漫的,在失恋的人眼中却是孤寂的。所谓借景抒情,就是这个意思。
(2018年9月4日)
按照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和孩子们一起读了《歌声》《温州的踪迹》《荷塘月色》《冬天》这几篇关于写景的文章。《歌声》写的是作者打开所有的感官,全身心地沉浸在歌声中的感觉,他不仅写出了自己听歌时那种润泽、轻松、愉快的感觉,还写出了歌声带给他的那种朦胧的、似梦非梦的意境,这些感觉他是用一系列画面来呈现的,如霏霏的毛雨洒在脸上,新鲜的微风吹动衣袂,花园里的各种色彩的群花在做清梦,东风送来的各种植物的香气,朱自清先生用了极其脱俗而亲切的描写来逐一细数了这些画面,让读者似乎切身感受到了那毛雨的清凉、看到了各种花在细雨下的甜软与困倦,闻到了涓涓的风送来的花草、泥土、农作物、柳树的缕缕蒸气。
《温州的踪迹》是朱自清先生在温州作的几篇文章,其中写景的主要是前三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白水漈》。《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对马孟容先生的一幅画的赏析,写了画中的帘、钩、圆月、海棠花,着重写了海棠花的花叶、花色、雄蕊、花枝,以及枝上的八哥。朱先生按照它们在画中的位置,一一写来。然后再写这些画中物交融在一起给他带来的感觉和无限联想,比如圆月朦胧之夜的海棠,比如那只八哥为什么不肯睡去?朱先生完全将自己融入,全身心体会这幅画带给他的情韵。
《绿》是写梅雨潭的绿,总共四段,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段话只是多了“不禁”二字,加以强调。朱先生在第二段先写梅雨潭的瀑布,写梅雨亭和梅雨潭瀑布的水,第三段才真正写梅雨潭的绿,读后真的有叹为观止的感觉,作者能把潭水的绿写得如此的不凡——醉人的绿、奇异的绿、厚实的绿、温润的绿,这些特点都被朱先生写得如此到位,还用了对比的手法,与绿杨、西湖、绿壁、秦淮河的绿进行对比,写到最后,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的动情:“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作者完全将绿色的潭水看成是一个人了,喜爱之情不能自抑。
《白水漈》一文比较短,但很有特点。一个又薄又细的瀑布,却赢得作者的依恋,是为什么呢?因为中间空了一段——“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空了一段引起的飞烟和影子,在微风过处,“织成一个幻网”,这正是作者观察的独到之处。世间的风景,各有各的特色,唯有用心体会,才能体悟到不同的美妙。
《荷塘月色》写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月色,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色,以及由荷塘联想到的关于采莲的事情,还写了作者欣赏荷塘月色的心境。作者写月色下的荷塘写得比较仔细而出彩,不仅写了静态的田田的叶子,如明珠、星星和美人般的荷花,象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还写了微风吹过的动态景色。写荷塘的月色朦胧,象牛奶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月光和月影有着和谐的旋律,都描述得极为贴切、生动和脱俗。作者最后写到采莲,对我们学习写作的人来说也是极好的启示,散文的写作可以围绕主题内容展开联想,这是拓展写作思路的一个好方法。
《冬天》写了冬天里的三个场景,准确地说,应该是三个极为温暖的场景。第一个场景写的是冬天里,作者兄弟三人和父亲围坐在一起吃白水豆腐,虽然文中没有出现任何描述情感的字眼,但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外面寒风刺骨,屋内阴暗的洋灯下,父亲将一块块白白的豆腐从高高炉子上的锅中小心翼翼地夹出,放到三个眼巴巴望着的孩子面前的酱油碟里。屋外寒冷的冬天和屋内热气腾腾的豆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更加感受到那份厚重的父爱和家的温暖。
第二个场景写的是作者和S君和P君游西湖,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清冷的月色,些许微风,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一切都是和朋友在一起的惬意。第三个场景写的是作者一家虽然住在台州一个冷清的地方,但家中却是其乐融融,因为有妻子和孩子,所以“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作者定格了他妻子和孩子三人向着窗对着他天真地微笑的画面,并写出了对妻子的怀念,“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样子”。
读完这篇散文,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这三个场景不是随意选取的,分别代表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温暖,这种温暖可以让我们抵御冬天的寒冷和孤寂。
从写作手法看,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明确写作者的内心感受,但作者的情感早已在写景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眼中,肯定会是不同的。同样的路灯,在加班回家的人的眼中,是温暖而倦怠的;在刚失业的人的眼中,是暗淡的;在刚参加工作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眼中是明亮的。同样的月光,在情侣的眼中是浪漫的,在失恋的人眼中却是孤寂的。所谓借景抒情,就是这个意思。
(2018年9月4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