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怎么计算时间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古代,人们把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一个周期算作一天,再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辰被称为“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最初,人们主要依靠太阳的方位变化来判断时间.后来,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发现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一天当中,早晨和傍晚时的影子最长,正午时的影子最短,并且影子的方位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化.根据这个变化规律,人们发明制作了“日晷”用来计算每天的时间.但是,这种计时方法如果遇上阴天下雨等没有太阳的时候就不行了,因此,古代用来计时的仪器与方法有很多.例如: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漏壶计时,就是利用水从铜壶的小孔中慢慢滴漏,使壶中标有刻度的立杆逐渐显示出刻度,就能了解时辰了.另外,还有一种用来计短时的方法——燃香计时,也是一种常用的计时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不仅使用起来很麻烦,而且这些计时的仪器都很笨重,所以,直到发明了钟表,人们才能方便的计时.在周朝时期发明的漏壶,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了.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发展,漏壶的制作方法和计时的准确性也在逐渐提高.东汉时期的张衡制作了一种二级漏壶,使漏壶计时更加精确,还提高了使用漏壶计时的稳定性.日晷的构造虽然简单,但却可以依据日影的变化来计算一天的时间,使计时变得更简便.后来人们还发现,在一年当中日影的长度也在有规律的变化,根据这个变化规律,发明制作了“圭表”,用来记录一年的时间.同时,人们把一年当中正午时日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日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日影居中的两天分别是“春分”和“秋分”.在我国传统计时仪器的行列中,有一个早已失传的古代计时仪器——碑漏.这种计时仪器曾在唐、宋、金、元这四个时期使用过,后来就失传了.现在,在北京的鼓楼,出现了一个仿造的古代计时仪器“碑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这种仪器的计时方法.碑漏内部有12根之字形排列的铜管,从顶端投下的铜球沿着管道落下来,撞到底座的铜铙上发声,就算是报时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