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故事有什么不同点

 我来答
八卦达人17
2022-11-05 · TA获得超过612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6.9万
展开全部

A.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与隆中对中有什么不同点

一、《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拜谒诸葛亮时备下了厚礼。后来第三次隆中见到诸葛亮时,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孔明方受。表现了刘备之诚心。《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二、《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马徽再为刘备荐诸葛亮,说诸葛亮不当比管仲、乐毅二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再次侧面突出了诸葛亮济世扶危的贤能之才,更加激起了刘备思贤若渴之情,为下文的三顾茅庐做足了铺垫,也更加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三、《三国演义》中对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叙述的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详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刘备等人三顾茅庐,遇人共五位才得以最后见到了卧龙,时间也从头年深秋到第二年初春历半年,其中一波三折。为见诸葛亮,刘备等人算是费尽周折。小说就此情节有洋洋近五千言的描述极尽戏剧色彩。但在《隆中对》中,对这一我们后人耳熟能详倍加推崇的历史事件却只有“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寥寥十二字!可见小说的作者在这一情节上所做的艺术加工之大。为什么小说家要对这十二字的史实做如此见功夫的艺术加工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他主要的笔墨所至:
1、刘备等人每次到隆中所遇之人都较为傲慢。如童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刘备说明来意后,童子说“先生今早少出”,刘备问:“何处去了?”答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又问“几时归?”童子答“归期亦未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再如第二次去隆中见到的卧龙之弟诸葛均,当刘备问诸葛亮何处闲游去了,他回答说“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道僧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才正睡白日觉,等到其醒来时,它却又是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又是半天功夫入后堂更衣整冠,实在是耍足了架子,做足了大腕儿!这些描写一方面为充分表现诸葛亮这一传奇人物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从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表现了刘备能礼贤下士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品质。
2、顶风雪冒严寒刘备一行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造访,却屡屡扑空。这期间,随行的关羽、张飞都表现出过不满情绪,认为诸葛亮是一介村夫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张飞更是要只身一人去隆中,用麻绳把诸葛亮缚将来。在最后见到诸葛亮,亮长睡不醒时,张飞更是急得(大怒)要去屋后放把火看他起不起。这些情节更是从侧面为写刘备这个人物服务,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爱才惜才、思贤若渴。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张飞性格的火爆刚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又书了一笔。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家以务实求真为原则,不夸张、不妄言,是对历史忠实的记载与再现;而小说家则以塑造人物形象努力让故事更生动引人为目标。另外,《三国演义》中“隆中对策”时刘备的问策和诸葛亮的对策,小说基本上引用了《隆中对》的史料,体现了历史小说创作忠于历史又不完全同于历史的特点。

B.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和在隆中对中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这里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虚构的。而“隆中对”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里面所记叙的多是真实的。“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中只是寥寥几笔,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个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但并不是小说里描述的那样。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C.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分别用不同的字数描述了"三顾茅庐",请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三国志》是史书,是记载真真正正发生的情况,由于之前的古文都是文言文,所以字数是言简意赅的;而《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是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成的,里面使用白话文言文,这使得广大百胜基本上能通读,所以字数稍微多一些,又能增加趣味,最后《三国演义》被列为我国四大名著!

D.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有生动的叙述,它和课文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主要不同《三国演义》更注重细节,而课文中因篇幅有限,则是大概叙述一下三顾茅庐这个事情。

在《三国演义》中,细节上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刘备爱贤才之心,比如为了更能表现诸葛亮的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罗贯中有添加了一些细节,如“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亮夜观天象”等来表现诸葛亮的谦虚,军事才略,对天文的了解。

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E.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和《三国志》的有什么不同点 快快呀急啊

三顾茅庐重点在于表现刘备礼贤下士
隆重对重点在突出诸葛亮为刘备归结的政治方向
总之,结果都是刘备得了一最有分量的大腕

F.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和在隆中对中有什么不同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演义》采用的是“依史以演内义”的独特文容学样式,也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依照《隆中对》来展开描述的.《三国演义》里面写刘备三顾茅庐要比三国志要生动的多,而且细节上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刘备爱贤才之心.

三国演义里面主要内容是根据三国志写的,但为了更能表现诸葛亮的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罗贯中有添加了一些细节,如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

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亮夜观天象等来表现诸葛亮的谦虚,军事才略,对天文的了解.这样描写就更加贴近刘备的苦心是值得的,总之三国演义是从细节上描写人物,三国志是概括人物性格.

G. 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什么区别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史书<<三国志>>中只用五个字作了记录,<<三国演义>>中,作者写了几千字。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之所以这么写,是为了强调刘备的求才心切与礼贤下士。同时也使诸葛亮的出场有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特殊效果,为诸葛亮“隆中对”的表现做铺垫,暗示了诸葛亮对刘备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也增加了小说的情节性,“文似看山不喜平”,三顾茅庐情节的曲折性也极具特色。
《三国志》是史书,必然忠于历史不可出入,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达到一定的文学效果,作者可以适当改动。

H.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有什么区别

三国志是编年体史书,三国演义是小说,但不是普通的小说,是经典名著。人们都是先知三国演义后知三国志的。演艺里当然文学成分会比较重,而不侧重史实了。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三国演义里都是虚构的,三国志都是真实的史实。演艺里的事迹很多源于民间传说,这些事迹通常未被记载于史书上,然而并不能因此断定其完全虚构的,一种奇妙的现象是,很多民间传说甚至神话故事往往在新的考古或者研究发现中找到事实依据。像三国志,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主要参考依据,作者陈寿是否像太史公那样做了详尽的考察取证,做到公正客观,未必如此吧。

I.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同《三国志》中的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侧重于刘备,而三国志则比较公正,因而隆中对这一历史三国志中有详细提及,而三国演义没有
记得采纳啊

J.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与《隆中对》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点、、、、

三中较侧重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而隆中则叫侧重于局势的分析。三较戏剧性,艺术性。而隆则是历史性比较强。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这里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虚构的。三顾茅庐重点在于表现刘备礼贤下士,隆重对重点在突出诸葛亮为刘备归结的政治方向。

而“隆中对”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里面所记叙的多是真实的。“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中只是寥寥几笔,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个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但并不是小说里描述的那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