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啊

 我来答
娱乐圈的小娱
高粉答主

2022-10-01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05
展开全部

孔子简历:

一、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孔父之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年仅33岁的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二、青壮年时期

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

20岁时,孔子开始当“委吏”,管理仓库。第二年,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鲁昭公,鲁昭公败逃。孔子离开故乡到了齐国。第二年,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第三年,齐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谋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

三、政治上的辉煌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四方则之。

第二年,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门。后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夏天孔子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识破了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并逼迫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取得了鲁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第三年,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四年,为巩固鲁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三桓的势力,孔子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欲拆毁三桓都城的城防。三桓中,孟孙氏和叔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堕都。两家堕都后,三桓中的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拒绝堕都,并得到孟孙氏的暗中支持。堕三都的重大行动半途而废。

第五年春季,齐国因鲁国任孔子为大司寇而大治,恐其强盛,故采用美人计,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鲁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到国外寻求机遇。

四、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年春天,孔子到达卫国。十月,孔子受谄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师徒又遭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7岁时,孔子返回鲁国。五月,鲁定公死,鲁哀公立。

59岁时,孔子见不能得到重用,又离开鲁国,再次来到卫国。孔子与卫灵公政见不一,只好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于孔子,孔子微服而逃。

60岁时,孔子经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首都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时,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

62岁时,孔子离开蔡国往叶。后又离叶返蔡。

63岁时,在陈蔡之间,孔子师徒被围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到达楚国,楚君欲重用孔子,并欲封500里地给孔子,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只好离楚返卫。

67岁时,孔子夫人亓官氏死。

68岁时,孔子在弟子们的拥戴下,季康子派人用钱迎孔子回归鲁国。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至此结束。

五、晚年生活

孔子回到鲁国后,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但政治上得不到重用。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

69岁时,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

70岁时,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去世。

72岁时,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在卫国的政变中遇害。

公元前479年,73岁时,孔子去世。鲁哀公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该为孔庙。

扩展资料:

人生观念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