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新中国建立以来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一讲我会带领大家梳理新中国各阶段特征的线索。有些同学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时,总是记不下重要的知识点,我有一个记忆方法,就是同时背诵中国现代史的大框架和小线索。
一、大框架梳理
新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56年,叫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56年到1966年,叫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三个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6年,叫做“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还要知道在四个大阶段之下的大史实,下面我给大家举例说明。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这一时期,我们有以下成就:
第一,政治方面,民主法制建设的初步建立。第一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最早的自治区,1965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是最晚的自治区。第二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讲到民主制度的同时,我们也要讲到民主法治的建设。1945年9月的《共同纲领》起到的是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二,经济方面。1949年到1952年,我国经济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到1956年我国开展了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通过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是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影响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1953年到1957年,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核心是发展重工业,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成就有长春一汽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和沈阳飞机制造厂。“一五”计划是我们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奠定了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从1956年到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也可以叫做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的十年。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良好的开端。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对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两个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共“八大”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生产,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第二个,曲折和失误。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八会议确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3年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是说合作社的规模大,但是当时我国的社会发展达不到这种状态;“二公”说的是公有化程度高。“大跃进”则是几乎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大炼钢铁上。
第三个,调整。1960年,共产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了1965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3.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中,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三个重要的时间点:1971年,周恩来出来主持中央日常的工作。1973年,我国经济得到好转。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的工作,全面整顿思想。
4.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对内改革。我们可以分成农村和城市两部分去梳理,农村开始于四川和安徽。80年代城市改革是增强企业活力,到了90年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所有制的改革。
第二,对外开放。1980年,我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可以看成四个点。接着我国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形成了一条线。再接着陆续开放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经济开放区、珠三角经济开放区、环渤海经济开放区和闽东南经济开放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点到线到面的对外开放格局。90年代,我国还开放上海浦东。
由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老师还有一个方法去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可以概括成“一”、“二”、“三”、“四”。“一”是一条主线。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我国进行改革的过程之中,实际上就是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两个阶段。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1992年为界,之前是有市场的计划经济,之后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从另一角度分析,我们也可以以2001年为界,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进入了主动地走向世界的新的阶段。关于世界贸易组织,我们要记住三个时间点:第一个,1947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贸易总协定成立。第二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第三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是三面红旗。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是四个重点。“一五”计划、1956年到1966年的曲折探索、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二、小线索
小线索指的是把贯穿整个中国史始终的知识细节串起来。
1.新中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
新中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的转变的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工业经济体制从国营工业转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是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并且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还有就是在1956年到1966年间,我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急剧完成工业化。我国很快地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起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但是,也出现了像企业没有活力的一些问题。
工业经济体制的第二次转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原本的单一的、国营的经济体制转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调整的原因是我们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也取得了许多工业的成就。
第三次转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由粗放经营开始向集约式的经营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 民主政治的线索
民主政治的线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治遭到践踏。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将纲领改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2年,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外交的线索可以分为四个“三”:第一“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之下的三个原则——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 第二个“三”是20世纪50年代的三个年——1953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第三个“三”是20世纪70年代的三个国。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四个“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三个圈。我国围绕反霸权、维和平、不结盟的靶心,形成的最小的圈是睦邻友好(上合组织)、中圈是区域合作(亚太经合组织),大圈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
我们在梳理新中国各阶段的线索时,要先去建四层楼,也就是大框架下的四个阶段,楼建好后,我们要建立楼里的各种管线,就是梳理各种小线索。
一、大框架梳理
新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56年,叫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56年到1966年,叫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三个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6年,叫做“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还要知道在四个大阶段之下的大史实,下面我给大家举例说明。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这一时期,我们有以下成就:
第一,政治方面,民主法制建设的初步建立。第一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最早的自治区,1965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是最晚的自治区。第二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讲到民主制度的同时,我们也要讲到民主法治的建设。1945年9月的《共同纲领》起到的是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二,经济方面。1949年到1952年,我国经济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到1956年我国开展了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通过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是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影响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1953年到1957年,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核心是发展重工业,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成就有长春一汽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和沈阳飞机制造厂。“一五”计划是我们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奠定了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从1956年到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也可以叫做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的十年。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良好的开端。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对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两个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共“八大”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生产,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第二个,曲折和失误。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八会议确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3年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是说合作社的规模大,但是当时我国的社会发展达不到这种状态;“二公”说的是公有化程度高。“大跃进”则是几乎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大炼钢铁上。
第三个,调整。1960年,共产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了1965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3.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中,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三个重要的时间点:1971年,周恩来出来主持中央日常的工作。1973年,我国经济得到好转。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的工作,全面整顿思想。
4.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对内改革。我们可以分成农村和城市两部分去梳理,农村开始于四川和安徽。80年代城市改革是增强企业活力,到了90年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所有制的改革。
第二,对外开放。1980年,我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可以看成四个点。接着我国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形成了一条线。再接着陆续开放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经济开放区、珠三角经济开放区、环渤海经济开放区和闽东南经济开放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点到线到面的对外开放格局。90年代,我国还开放上海浦东。
由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老师还有一个方法去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可以概括成“一”、“二”、“三”、“四”。“一”是一条主线。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我国进行改革的过程之中,实际上就是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两个阶段。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1992年为界,之前是有市场的计划经济,之后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从另一角度分析,我们也可以以2001年为界,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进入了主动地走向世界的新的阶段。关于世界贸易组织,我们要记住三个时间点:第一个,1947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贸易总协定成立。第二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第三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是三面红旗。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是四个重点。“一五”计划、1956年到1966年的曲折探索、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二、小线索
小线索指的是把贯穿整个中国史始终的知识细节串起来。
1.新中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
新中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的转变的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工业经济体制从国营工业转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是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并且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还有就是在1956年到1966年间,我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急剧完成工业化。我国很快地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起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但是,也出现了像企业没有活力的一些问题。
工业经济体制的第二次转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原本的单一的、国营的经济体制转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调整的原因是我们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也取得了许多工业的成就。
第三次转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由粗放经营开始向集约式的经营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 民主政治的线索
民主政治的线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治遭到践踏。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将纲领改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2年,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外交的线索可以分为四个“三”:第一“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之下的三个原则——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 第二个“三”是20世纪50年代的三个年——1953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第三个“三”是20世纪70年代的三个国。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四个“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三个圈。我国围绕反霸权、维和平、不结盟的靶心,形成的最小的圈是睦邻友好(上合组织)、中圈是区域合作(亚太经合组织),大圈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
我们在梳理新中国各阶段的线索时,要先去建四层楼,也就是大框架下的四个阶段,楼建好后,我们要建立楼里的各种管线,就是梳理各种小线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