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个回答
2022-12-22 · 百度认证:北京惠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展开全部
思维是推动群体行为的一种强大的能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成了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第一把钥匙。
课堂上讲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培养大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是最基本的一项措施。
一要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
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其在小学,中学接受教育大多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即使是掌握的很好的知识,也只是运用于考试之中,这就使他们的悟性、灵感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地束缚。正因如此,大学生敢于超越的精神就显得更为可贵。
二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等等。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
三要多进行思维训练。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缺少非逻辑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注重适时进行非逻辑性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通过提问学生一些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思路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探索的过程。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即是学生的创新过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师生共同概括归纳问题解决程序、要点或结论,并通过进行问题解决后的延伸练习加以巩固和运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优化课外环境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
高校应该在课堂之外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更多的机遇,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可通过宽松的课堂气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使教育工作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层次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二是要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使之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数学建模比赛等,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如浙江大学就推出“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计划),由学校提供精心设计的选题,让学生投标取得项目,完成项目研究后由专家论证评比,学生获得创新学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而且也使学生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素质训练。
3、要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而是对少数优秀大学生利用其新创意、新设计和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业,使其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其完成学业和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如让学有特长的学生延长学制,以保证其在专业上花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优势;也可放低门槛,允许大学生带项目到大学生科技园自主创业。 同时,高校还应经常邀请各个学科领域的院士、著名专家、校内外学者等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和座谈会,这也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的重要方式。请老院士、老专家、校内外学者介绍他们的学术观点,发表他们的创新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较高的起点和正确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专家学者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更有说服力。另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参加省市和全国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给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优化学科机制 广博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造性思维必需的物质基础。高校必须健全学科机制,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需要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合理安排各专业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可能的话,可开设创造学等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熟悉尽可能多领域的知识,摆脱重理轻文、重专业轻人文学科的传统观念,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大学应该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直接参与和推进国家的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强大的智力储备。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
四、 大学生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力量。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但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日后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一)遵循科学发展观 知识和能力同时加强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谈创新。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古语说的好:温故而知新,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而高不可攀,它是人们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实践运用当中,发现原有理论无法解决或解释不清楚的问题时,依据实践经验对原有理论进行改进,甚至创造更加适用性的新理论的过程。因此,在大学期间,一定要重视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抱着置疑的态度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在学习中求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二) 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的。作为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以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为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三) 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创新性学习要有所侧重。
在大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较多的以肯定的视角来学习前人的经验,理论和方法,在接纳学习的基础上求创新;而在大学学习的高级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由于有了初级阶段所打下的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在这个阶段,就要侧重于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思维,扩展思维视角,较多的以否定视角来重新审视以前所学的知识,破除“知识——经验定势”,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的对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做出置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四) 加强自身创新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创新的一大源泉。
但我国文化传统之一的中庸思想,不鼓励人们个性发展、独特思维,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内涵,适当挖掘,就是丰富的创新源泉,我们要充分利用之。 培养创新意识要从自身做起。创新来源于身边,因此要想创新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留神身边的事物。遇事要积极的思考才能发现创新的元素。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精英,更应该有创新意识。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首先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五) 充分利用周边条件 大学不可虚度,要尽可能早地参加一些创新活动。
有名言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要从生活细节着手,富有创造力,从小培养动手兴趣,长大以后,除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对动手实践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当机会来临时牢牢把握住它。 一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的舞台。在学校会有许许多多的活动等待我的参与,无论是学校还是各个学院组织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学本来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我们拥有最优越的条件,当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时就再也不会有保护了,所以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能了,包括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踊跃参加“创新能力大赛”等活动,比如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参加此类活动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创新能力而且我们以团队的形式参加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我们的大学生,既要有专注实干的精神,又要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今天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的时代,团队协作更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努力利用好这个平台,做一个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政府给我们创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例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2年;提供免费查询人才、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发布招聘广告等服务;适当减免参加人才集市或人才劳务交流活动收费;优惠为创办企业的员工提供一次培训、测评服务等。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最实际的应该是下面几种方法吧:
1。试讲评议法
所谓试讲评议法, 就是在教学中, 教师把适当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去备课, 去试着当老师给学生讲课, 然后由下面的“听课”学生和教师对讲课学生所讲的课进行全面评议的方法。
2。情理诱导法
所谓情理诱导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的真情去感化学生, 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去引导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3。讨论法
4。实践教学法
5。问题教学法
个人浅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课堂上讲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培养大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是最基本的一项措施。
一要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
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其在小学,中学接受教育大多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即使是掌握的很好的知识,也只是运用于考试之中,这就使他们的悟性、灵感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地束缚。正因如此,大学生敢于超越的精神就显得更为可贵。
二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等等。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
三要多进行思维训练。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缺少非逻辑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注重适时进行非逻辑性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通过提问学生一些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思路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探索的过程。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即是学生的创新过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师生共同概括归纳问题解决程序、要点或结论,并通过进行问题解决后的延伸练习加以巩固和运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优化课外环境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
高校应该在课堂之外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更多的机遇,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可通过宽松的课堂气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使教育工作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层次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 二是要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使之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数学建模比赛等,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如浙江大学就推出“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计划),由学校提供精心设计的选题,让学生投标取得项目,完成项目研究后由专家论证评比,学生获得创新学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而且也使学生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素质训练。
3、要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而是对少数优秀大学生利用其新创意、新设计和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业,使其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其完成学业和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如让学有特长的学生延长学制,以保证其在专业上花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优势;也可放低门槛,允许大学生带项目到大学生科技园自主创业。 同时,高校还应经常邀请各个学科领域的院士、著名专家、校内外学者等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和座谈会,这也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的重要方式。请老院士、老专家、校内外学者介绍他们的学术观点,发表他们的创新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较高的起点和正确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专家学者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更有说服力。另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参加省市和全国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给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优化学科机制 广博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造性思维必需的物质基础。高校必须健全学科机制,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需要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合理安排各专业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可能的话,可开设创造学等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熟悉尽可能多领域的知识,摆脱重理轻文、重专业轻人文学科的传统观念,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大学应该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直接参与和推进国家的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强大的智力储备。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
四、 大学生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力量。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但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日后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一)遵循科学发展观 知识和能力同时加强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谈创新。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古语说的好:温故而知新,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而高不可攀,它是人们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实践运用当中,发现原有理论无法解决或解释不清楚的问题时,依据实践经验对原有理论进行改进,甚至创造更加适用性的新理论的过程。因此,在大学期间,一定要重视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抱着置疑的态度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在学习中求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二) 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的。作为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以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为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三) 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创新性学习要有所侧重。
在大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较多的以肯定的视角来学习前人的经验,理论和方法,在接纳学习的基础上求创新;而在大学学习的高级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由于有了初级阶段所打下的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在这个阶段,就要侧重于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思维,扩展思维视角,较多的以否定视角来重新审视以前所学的知识,破除“知识——经验定势”,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的对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做出置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四) 加强自身创新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创新的一大源泉。
但我国文化传统之一的中庸思想,不鼓励人们个性发展、独特思维,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内涵,适当挖掘,就是丰富的创新源泉,我们要充分利用之。 培养创新意识要从自身做起。创新来源于身边,因此要想创新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留神身边的事物。遇事要积极的思考才能发现创新的元素。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精英,更应该有创新意识。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首先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五) 充分利用周边条件 大学不可虚度,要尽可能早地参加一些创新活动。
有名言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要从生活细节着手,富有创造力,从小培养动手兴趣,长大以后,除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对动手实践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当机会来临时牢牢把握住它。 一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的舞台。在学校会有许许多多的活动等待我的参与,无论是学校还是各个学院组织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学本来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我们拥有最优越的条件,当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时就再也不会有保护了,所以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能了,包括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踊跃参加“创新能力大赛”等活动,比如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参加此类活动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创新能力而且我们以团队的形式参加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我们的大学生,既要有专注实干的精神,又要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今天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的时代,团队协作更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努力利用好这个平台,做一个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政府给我们创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例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2年;提供免费查询人才、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发布招聘广告等服务;适当减免参加人才集市或人才劳务交流活动收费;优惠为创办企业的员工提供一次培训、测评服务等。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最实际的应该是下面几种方法吧:
1。试讲评议法
所谓试讲评议法, 就是在教学中, 教师把适当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去备课, 去试着当老师给学生讲课, 然后由下面的“听课”学生和教师对讲课学生所讲的课进行全面评议的方法。
2。情理诱导法
所谓情理诱导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的真情去感化学生, 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去引导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3。讨论法
4。实践教学法
5。问题教学法
个人浅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